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11月19日,蒋介石在官邸设晚宴款待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下同〉主席张君劢。面带倦容的张君劢,在杯盏之中向蒋介石交出民社党参加“制宪国大”的人员名单。蒋介石喜不自禁,命令立即交由各大报纸发表。此事在当时令中外关注,也在张君劢政治生命中涂下浓厚的阴影。  相似文献   

2.
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对华政策的看法。与抗战后主张中苏两国加强合作不同,在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始终抱有敌意和戒备之心,对苏联对华政策总体上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3.
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他的一生既参与政治,又精研学术.以“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自勉。并怀抱其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近现代纵横捭阖、波诡云谲的政治活动中。他既因反对国民党而被绑架和软禁,又因支持国民党的反共内战而成为蒋介石的贵宾;既和共产党关系密切,周恩来送他“民主之寿”的寿匾,又被共产党列为43名战犯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张君劢对的苏联早期教育制度的看法。张氏对苏联早期的教育改革有较高的评价,但也发现其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并力图从中探寻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著名学者,其政治思想基本上代表了五四以来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的观点和理想。本文拟对其三十年代的政治思想作一探讨。“国家社会主义”是张君劢三十年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民族本位的国家观和“修正的民主政治”两部分。  相似文献   

6.
文田 《文史天地》2006,(2):25-30
陈布雷,满腹经纶的末代秀才;沙孟海,不问政事的书坛圣手。二人同门,情同手足,又先后为蒋介石所用。一个是蒋介石的“国策顾问”,最终自杀石头城,随蒋氏王朝西去;一个是蒋介石“的文学侍臣”,却得更生西子湖畔,成就一代书坛宗师  相似文献   

7.
智效民 《炎黄春秋》2015,(4):77-80,41
1946年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隆重开幕。会议期间,恰逢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兼中国民主同盟常委张君劢六十大寿,各界人士纷纷祝贺。当时,中共代表周恩来献了一块写有"民主之寿"的匾额以示敬意。这一年12月25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上通过了由张君劢起草的《中华民国宪法》,因此这次大会被称为"制宪国大"。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公布43名战犯名单,张君劢列最后一位。张君劢究竟是怎样一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来到南京,其中重要的有四次。由于与蒋介石的政治主张不同,加上彼此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张学良到南京受到的礼遇是一次不如一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介石软禁、审判、特赦,最终交军委“严加管束”,成为蒋氏囚徒,开始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岁月。  相似文献   

9.
蒋氏溪口打上蒋氏烙印的溪口,乃一千年古镇,位于浙江宁波市区西南,奉化市西北。溪口因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九曲而至溪口,风光旖旎。沿剡溪边的武岭路西行200米,即到蒋介石老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丰镐房,蒋介石自幼生活于此。1929年冬,身居高位的蒋介石,着手拆旧房,扩建成现今“前厅后堂、两厢四廊”共49间房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的政治局面混乱不堪,针对这一现象,张君劢早在1921年就提出了自己的"理性政治"主张。他这一主张的形成受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与张君劢早年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理性政治"主张的提出尽管存有很多的缺陷,但它是中华民族危机和政治混乱的客观反映,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宣传自身政治主张,解救民族危机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具有民族主义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1.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相对缓和,但国民党对陕北地区控制权的争夺并未停止,1943年夏季蒋介石误判日苏冲突在即,命令胡宗南7月10日闪击延安.此后因日苏关系趋于缓和,中共又获悉计划详情,蒋被迫暂停军事行动.随之中共全面改变“和国”政策,展开大规模政治攻势,国共紧张的军事对時演变为舆论宣传战.而苏联公开介入国共冲突,刺激蒋介石再度计划进攻陕北,但罗斯福的反对态度及党内人士对英美停止援助的担心,军事制裁方案最终放弃,重新将中共问题定位为政治问题.由此可窥知,国际因素成为蒋介石考量战时国共关系的关键所在,但随着美苏深层次的介入国共冲突,国共关系及其实力的变化又转而成为影响美苏在华存在的重要变量.更为重要的是,闪击延安计划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的政治关系,国共关系迅即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河南民人郑发因冒认蒋介石为其亲兄,曾在重庆被囚禁多年。关于这一事件,当时在社会上曾引起广泛传闻。在本馆馆藏档案国民政府全宗中存有郑发在抗战胜利获释后由河南来南京求见蒋介石之函件两封,文中己改称与蒋氏系属同学关系,并分别署以“民人”及“步兵少校”衔名,为研究民国历史上这一奇案提供了新材料,特此选刊如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雷颐面对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全面危机,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现代知识分子关于政治民主、政治参与的社会责任感集于一身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一种“舍我其谁”的忧患意识,沉思、探索、宣传、争辩、...  相似文献   

14.
王凯 《文史博览》2010,(9):36-37
<正>张东荪(1886-1973年,原名万田,字东荪,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自民国初年以来,一直活跃于政学两界,他早期追随梁启超,中期与好友张君劢共同创立国家社会党,  相似文献   

15.
1931年初,蒋介石因约法问题同胡汉民发生冲突,再度引起国民党的分裂,形成宁粤对峙。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迫使双方不得不由对峙走向和解,并最终导致蒋介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下野。但仅仅六周后,蒋氏又重返中枢。党内各派势力特别是最高领导层内部,从胡汉民、汪精卫合作反蒋,再到蒋、汪联手排胡,经历了一番新的分化和重组。国民党权力变迁的内在因素纷繁,蒋、汪、胡势力相互杯葛、妥协的心态各异。  相似文献   

16.
丁三青 《史学月刊》2003,1(9):68-74
对于自由主义者张君劢来说,他同意民社党出席1946年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大”,是一个极其痛苦的抉择。他之所以这样做,客观原因.一是民社党生态的困窘.二是国民党投其所好.百般拉拢;主观原因.一是他的充满矛盾的自由主义理念。二是他的“宪法之父”的“宪政情结”.三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与异化。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三次抵制美国分离台湾内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当年语出惊人:“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里。” 在中国现代史上,蒋介石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统治中国大陆20余年的功过是非已有公论;但他退踞台湾后的施政内幕却鲜为人知,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凌君 《文史精华》2002,(11):30-35
蒋介石父子已是历史陈迹,如今静静地躺在海峡对岸一隅,昔日森严的公馆,今日的“借厝”之地,已然成为游人去处,而“反攻大陆”回归故土终是黄粱一梦;蒋氏父子生前坚持“一个中国”,然而与历史机缘擦肩而过,又岂知因错选接班人,导致自家的政党都下了台……真是沧海桑田,天翻地覆。《蒋氏父子魂归何处》一文披露了鲜为人知的蒋氏父子去世前后的一些内情。  相似文献   

19.
韩鼎基 《沧桑》2014,(3):34-37
"科玄论战"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次思想论战。这次论战爆发的原因,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外,还与张君劢自身经历以及其和丁文江二人的关系相关。"科玄论战"继承了国粹派的因素,是对"科学万能"偏激思想的纠偏,且对随后30年代出现新儒家做出了铺垫。  相似文献   

20.
程潜与蒋介石,一个是军界“元老”,一个是国民党“领袖”,若论政治地位及社会政治影响,程远不及蒋;然而就个人资历而言,蒋又远不如程。程潜与蒋介石有过较好的合作,但又不断遭劲蒋的排挤,二人之间时有不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二人终于分道扬镳,解放战争后期、在我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形势下,程潜和陈明仁一道毅然在长沙和平起义,脱离国民党反动阵营,投入人民的怀抱;而誓与人民为敌的蒋介石,则落得个彻底失败的可悲结局。这样,在程、蒋二人之间,历史的天平明显向前者倾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