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传统文化在近代东北地区的演变李侃"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这是一个涵盖面很广、涉及的领域甚多、时间跨度较大的历史学术课题,也是一个讨论得已经很多很久,而且还在继续讨论的问题。这次讨论会在东北的吉林大学召开,我想就"传统文化在近代东北地区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教堂艺术的本土化嬗变,主要表现在建筑传统、民俗文化等对外来教堂建筑坐向、装饰与形式等方面。中国近代基督教教堂艺术的本土化嬗变,绝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本质上是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不同文化的融合取决于当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有目的有取舍的吸收,即能为我所用的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生活、中国乡土民俗,必然要对外来的基督教文化和教堂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时期京汉铁路的开通,为直隶在近代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它推动了沿线乃至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上层建筑。在铁路沿线地区表现最为突出,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出现了变化。使沿线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先进与落后并存的局面。这对沿线民众的生活习俗影响深远。随着铁路的发展,一些外来文化也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传统的生活节奏以及民风民俗,引起了近代中国社会风貌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霄冰  陈科锦 《民俗研究》2022,(6):94-107+155-156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写作和作者的隐身;后者则以文人笔记为主,其中“我”的在场、深刻的主观感受性和平民视角,都与现代民俗志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20世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又形成了史志民俗志、科学民俗志和传播民俗志三种类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书写范式的反思与新型民俗志的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民俗学学术理念的回应,还显示出了回归中国本土民俗志诗学传统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2015年10月23-26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安徽芜湖隆重召开。来自9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近20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近150篇。代表们围绕"战争与和平"、"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世界史理论与教学"四个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耿波 《民俗研究》2014,(3):15-26
民俗传统作为非遗文化的主体内容,自身同样包含通过双层约定而实现价值规束的张力。中国民俗传统实现价值规束的主动因是日常生活化了的神圣传统,而以集镇体系经济流动为基础的城乡廊道则为此神圣传统的持存提供了空间前提,完善的城乡廊道生态系统是民俗传统实现良好传承的前提条件,以此关系为内在契机,近现代以来中国城乡廊道的变迁与民俗传统的嬗变形成了应动关系。从民俗传承"危机"到"杂合"民俗,再到民俗传承"自觉",构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廊道变迁引动民俗传统嬗变的完整历程。  相似文献   

7.
高占伟  叶涛 《民俗研究》2010,95(3):60-65
民俗作为传承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民俗首先必须尊重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年节和清明为例,追溯传统节日在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曲折历程,探求传统节日自身发展的特点,强调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尊重传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纪年体系受到了很大冲击,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革新纪年的方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重审"废止旧历,普用国历"。由于"耶稣纪年"本身所具有的"洋历"和"宗教"色彩,影响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因而消解"耶稣纪年"的宗教色彩和"西方"局限,重构其"普遍性"则成为时人的重要考虑。近代中国现代性追求中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政府政治权威的建构与民众习俗的改造,时间计量方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因素影响了纪年变革,最终促使"耶稣纪年"蜕变为"公元纪年",并确立了"公元纪年"在近代中国社会时间计量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俗学起源于对已经丧失现实功能的传统民俗的抢救、保护,而随着全球化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侵蚀,现在连功能正健的民俗也在加速转换乃至消亡,当民俗学更深切地感受到将彻底丧失全部传统对象的危机,"拯救对象",就成了民俗学者明确的集体纲领.也正是在此集体纲领的推动下,才有了"城市民俗学"等议题的出现.但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农村旧传统中的旧民俗,抑或应该是城市新技术下的新民俗?是传统的风习、现代的时尚,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我认为这个问题20年前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就已经解决了,亦即,"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普遍模式"的命题已经共时性地涵盖了农村民俗和城市民俗,乃至传统民俗、现代民俗以及二者之间的传承,只要专家之外、专业知识之前的日常生活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们共时性的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吕微 《民俗研究》2013,(4):17-22
现代民俗学起源于对已经丧失现实功能的传统民俗的抢救、保护,而随着全球化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侵蚀,现在连功能正健的民俗也在加速转换乃至消亡,当民俗学更深切地感受到将彻底丧失全部传统对象的危机,"拯救对象",就成了民俗学者明确的集体纲领.也正是在此集体纲领的推动下,才有了"城市民俗学"等议题的出现.但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农村旧传统中的旧民俗,抑或应该是城市新技术下的新民俗?是传统的风习、现代的时尚,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我认为这个问题20年前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就已经解决了,亦即,"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普遍模式"的命题已经共时性地涵盖了农村民俗和城市民俗,乃至传统民俗、现代民俗以及二者之间的传承,只要专家之外、专业知识之前的日常生活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们共时性的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是两半还是三半徐光,樊剑英"半殖民地半封建"(俗称"两半")能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呢?笔者认为不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在朝代更替、盛衰相继的封建制度下延续了近三千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其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李松杰  练崇潮 《沧桑》2011,(1):139-140,150
传统中国陶瓷教育包括家庭式的教育模式和师徒传承的"传习所"式的教育模式。但到了近代,这两种模式面对陶瓷科技的变化,已无法适应中国陶瓷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局面,有识之士通过创办新型陶瓷教育学校来促进近代中国陶瓷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黎俊祥 《沧桑》2015,(2):92-96,103
史料笔记对民俗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晚清史料笔记对民俗的记载而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传统民俗的记载,二是保留了近代以来民俗变迁的资料。笔记史料对民俗的记载虽有零散、芜杂等固有的缺陷,但其记载更为丰富多彩、细致生动,同时也更为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桑兵由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主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日至ZI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这次会议既是中山大学70周年校庆的重要议程,也是...  相似文献   

15.
刘铁梁 《民俗研究》2012,(3):149-150
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是综合了民俗学和语言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将民间语言现象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期北方农村文化背景和生活情境当中,就一些典型的语言文化事象,诸如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人名、咒语等进行了深刻的解释。该书具有建构意义的观察与思考,使我们能够对"语言民俗"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王立华 《神州》2012,(25):155-155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功能。民俗是民间约定俗称的一种传承于世的风俗习惯,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也因此中国传统民俗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民俗的同时,消除传统民俗中存在着的一些消极因素及影响,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新的民俗风尚。  相似文献   

17.
云肩既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品,又是百姓对美好生活期冀的产物。鲁南地区传统云肩民俗艺术在形制、纹饰、色彩等方面不仅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服饰观念,也体现了鲁南地区传统手工艺人的审美心理和高超技艺。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云肩精湛的手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民俗风情也随着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8.
慈善事业在我国历史渊源颇长,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高度繁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国传统慈善事业面临着新的转型,其主要表现即为"教养兼施"理念与传统慈善机构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杜鹏跃 《民俗研究》2022,(2):139-147
随着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健康生活的提倡,民俗体育从国家、社会与学术层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山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民俗体育经历了从齐国的"民俗体育"、鲁国的"礼乐体育"向齐鲁民俗体育合流发展的演变过程.当下,齐鲁民俗体育遗产既丰富多彩,也呈现出传承不平衡的特点:黄河、运河沿线武术的传承最为兴盛,而棋类、拔河等体育活动则日益衰落.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齐鲁民俗体育加以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吴家虎 《沧桑》2008,(3):12-13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本文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考察近代社会转型期太原乡绅阶层角色、职能与地位的嬗变。作为传统乡村社会精英的乡绅阶层,其角色和在地方社会中的职能也适应近代社会的转型而转变,体现着新旧交织的特点;其地位并未随着科举制度废除而彻底衰落,其在基层社会的权威并未被完全触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