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有为、梁启超作为叱咤风云、家喻户晓的近代名人物,他们的名字是与戊戌变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两人曾经生活在中国近代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对近代历史的演变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为实现改良政治、救亡图存而进行的教育改革中,音乐启蒙教育也成为他们思想主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向西方学习的文化先驱,是最早明确提出建立博物馆的有识之士,是积极倡导建立博物馆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对近代博物馆的认知和宣传,以其1898年逃亡海外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他通过大量阅读西书,知道了近代博物馆及其功能;第二个时期,他流亡海外,仍向国人介绍众多亲历的博物馆,并提出建立博物馆的理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在康有为接触的西器中,显微镜的影响至为深远,它促使康有为完善了对宇宙的看法,形成了绝对相对主义的思想,并且萌生了唯科学主义的思想因素。然而,这并不必然改变康有为的认知结构,而是进一步印证了他从旧学中得出的某些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6.
7.
康有为1898年戊戌维新惨遭失败,“六君子”被屠杀,流血政变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海外多年。1898年9月20日,清兵在南海会馆没有捉住康有为,慈禧暴跳如雷,朝廷给烟台、上海发出了紧急懿旨:“康有为企图进毒丸谋害皇帝,事败南逃,务必捉拿,就地正法。”9月21日上午,康有为上了英国公司的现艘客轮“重庆”号,从购票到上船,没有受到任何盘查。接到慈禧懿旨的上海道蔡钧特地照会了英国驻上海领事白利南,要求他准许搜查从天津开来的所有英轮。私下里,白利南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当场就决定营救康有为。1898年9月24日,当“重庆”号行驶到吴淞口外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9.
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889年到戊戌维新之前,是其"新中国"构想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的"新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希望中国人移民巴西开辟新地域。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主要体现为大力宣扬变法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变清王朝为君主立宪国。这是他"新中国"构想的第二阶段。这时的康有为开始从国家体制着手,他构想的"新中国"是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民国时期,康有为多次使用"新中国"一词,拟定新中国政府议章和新中国宪法草案。这一时期,他的"新中国"构想主要是倡导虚君共和制,明确政府职责及宪法。康有为"新中国"构想的内涵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救亡"始终是其"新中国"构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每一阶段"新中国"构想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读者投诉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因此成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认为,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读者投诉现象,认真分析读者投诉的原因,从读者的投诉中发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读者投诉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向达先生是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创始人之一,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注重图书馆西文书刊的藏书,经他选购的备类西文学术书刊计700多册,为南京博物院图书馆采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戊戌春夏间,张荫桓最得光绪皇帝信任,不但与康有为往来甚密,而且向光绪密荐了康有为。康、梁与张荫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矢口否认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致使史籍中关于张荫桓和康有为关系的记载出现了很大的歧义。张荫桓以朝廷大员的身份鼓动光绪变法、安排康有为私见皇帝,并因此而获罪,不应被视为"康党"。 相似文献
18.
19.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李文海、金冲及、胡绳武、刘桂生、张海鹏、耿云志等著名学者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上百名专家参加会议。与会者围绕大会主题,就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学术史、社会文化、教育、宗教、中外文化交流等专门领域中的诸多问题,展开热烈研讨,提出了不少富有学术价值的观点。提交会议的高质量论文甚多,限于篇幅,兹仅摘录部分学术观点。在文化思潮研究方面,与会者论及现代性建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