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社会有深厚的"校友文化",很多小学招生时,不仅有就近入学原则,孩子还得有亲属是学校的校友,才能被录取。"校友文化"出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是为了沿袭校友与学校的联系,方便校友回校做贡献。后来,为了方便家长接送,一个家庭如果已经有孩子在某所学校入学,其弟弟妹妹也可以被优先录取。但长此以往,一些攀不上校友关系的学生只能被挡在名校校门外,导致教育资源垄断,出现社会断层。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调查表明,现代孩子的身心日趋脆弱,经常表现出怯懦、任性、自私、孤僻、懒惰等心理状态。专家认为,之所以如此,和这些孩子的家庭"给予"他们的太多而"约束"他们的太少不无关系。因此专家建议,除了给予孩子生理和心理上必需的"良性刺激"外,还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劣性刺激"。"劣性刺激":指令人不满意、不舒服、不愉快的外界刺激。适当的"劣性刺激"对常被娇惯宠爱的孩子来说,是必需和有益的,这将会对孩子长大后适应复杂的社会、经受各种  相似文献   

3.
生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情,对于中国女性来说,产后"坐月子"更是一件大事。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女性在分娩之后都有类似"坐月子"的习俗,很多"月子  相似文献   

4.
《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长到两三岁,便有了强烈要求"我自己"的独立愿望,然而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成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需要家园携手,让孩子主动学习,增强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科技发达、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可大家不曾注意到让日本人直接获益了数十年的教育方式也是出了奇的。这里谈一谈曾经声名大噪的日本“家庭宪法”。这个“宪法”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而已,之所以称为“宪法”,表明了此法在日本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具体去看“家庭宪法”的每一条目可能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重要的是弄清楚这些规定对孩子有哪些好处。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日本家庭规定孩子一上高中,孩子就要搬出去独立生活,并在小学、初中阶段孩子们一直为此做准备。告诉孩子到几岁即如何,有助于孩子明确时间界  相似文献   

6.
《好家长》杂志社总编: 您好!很高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好家长》,我相信,我一定能成为《好家长》的忠实读者!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长大是否能成人,家庭是关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最大愿望,然而做一名好家长却是多么的不容易!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爱心、胸怀宽的人。大量的事实表明,不成人,即使成材,也是一个“废材”。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优秀,上了名牌大学,有了好工作,可是却  相似文献   

7.
现在,家长普遍不太重视与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原因大致有二:①担心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认为,社会复杂, 孩子容易被人欺负,上当受骗。因此,孩子放学回家,总是把他们关在家里做作业。星期天或假期,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出去玩会出事,竟将他们锁在家里。②孩子的学习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出去与人交往。现在的孩子尤其城市中读书的孩子,在学校里有很多功课要学,很多作业要做,回到家里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课外练习等着,有的家长还为孩子请了家庭教师额外加码,还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报名参加了社会上举办的名目繁多的各种“特长班”。繁重的课业负担残酷地挤占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本来就缺少伙伴。从第一种情形看,这种消极防范并不科学, 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安全”了,但实际上不但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孩子“安全”,相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却危害很大,易造成孩子孤僻、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很多年轻父母都觉得,自己既要做好工作,又得照顾家庭,还不能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忙得就像个怎么也停不下来的陀螺。难得有机会逛一次商场,也是忙中偷闲,来去匆匆,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带个"小麻烦"去呢?可是,在我周围生活着这样一群不怕麻烦的父母,他们居然把带孩子逛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一个家庭也有它的秘密,如生活秘密,经济秘密等;但家庭中的秘密一般只局限于成年人知道,孩子是不知道的,尤其是中国的孩子。这是不公平的,最起码孩子也应了解一部分家中的秘密,这样孩子会因自己完全成为家中的一员而感到高兴。那么,如何告诉孩子家中的秘密呢?首先要信任孩子,尤其是对学龄儿童。对学龄前的儿童应让其少知道家中的秘密,因为他(她)很快就会告诉别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主要接触的是孩子和家长。想让孩子喜欢我们,家长信任我们,我们就得用"爱心"和"艺术"来掳获孩子和家长的心。谁把两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孩子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日益增多,原先被视为"绝对禁止"的"插嘴"现象,如今也呈上升趋势。本文笔者阐述了对"插嘴"的孩子,我们教师如何进行"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六一"儿童节的来临,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又要开始热闹了,老师们也早已开始忙碌起来了。父母也在煞费苦心地想着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对于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孩子到底喜欢怎样过"六一"儿童节?怎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拥有一个快乐的节日?  相似文献   

13.
正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常常是充满活力、毫无顾忌地去探索世界,知识和能力有限的他们因此难免"出错"。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面对他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呢?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小孩子多少都具有创造能力。"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到你对他们的重视,同时要给予孩子适宜的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全家人共同参与教育为特征的“联合家教”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同。然而,在这种联合家教过程中,父亲与母亲,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值得研究的。综观眼下众多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分工”现象,即父亲与母亲,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负责从严管教、规范孩子的言行,具体实施处罚,以树立威信,让孩子害怕;另一个则唱“白脸”,负责周旋调停,中介说情,让孩子感到家的安全、温馨和亲情。现实生活中,这种“分工”可能是故意而为,也有可能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这种家教分工并不科学,往往利少弊多:  相似文献   

15.
正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在幼儿教育上,不同文化环境也产生了不同教育方式。西方幼教偏重孩子个性发展,而我国幼教在孩子的基础建设上是世界公认的扎实、严谨。我认为,不论"洋幼教"还是"土幼教",适合教育对象的才是科学的;不管教育工作者还是幼儿家长,选择适应孩子发展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的模式才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16.
欧先生是一家公司老总,因公干数次去国外,发现异国的青少年在课余或节假日打工的很多,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比国内同龄人强。问外国客户才知道,国外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付出与收获”。欧先生深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也深知创业背后默默付出的艰辛,深感对孩子自小能力培养的重要,联想到现代孩子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富足,都不同程度染有“富贵病”  相似文献   

17.
王烈凌 《神州》2013,(14):269-269
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家访活动,这是一次能够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探究学生真实生存状态的深层次的探访活动。我所走访的是八(2)班的10名学生。他们的家庭状况,积压自特点,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均在身边,家庭经济状况也比较好,父母文化素质比较高,对学生的教育相当重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各方面都尽可能满足学生,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有个好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成长环境无外乎由家庭与幼儿园共同组成。家庭是幼儿教育中非同小可的元素之一,同时也是幼儿园更好实现其教育目的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而幼儿园则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树立行为准则的又一个家庭,二者的协调统一、积极互动自是营造一个满足幼儿快乐成长环境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前有美国"虎妈"蔡美儿,后有教出"哈佛女儿"的上海"猫爸"常智韬,究竟哪种家教方式更好?严格管教好,还是任由孩子自我发展更好;爸妈该不该帮孩子做出选择,还是完全放手尊重孩子意愿?近日,关于教育方式的讨论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陈让 《南方人物周刊》2014,(17):105-105
这是一场由孩子主导的环保行动,也是一次对公益的有益尝试。它将环保的主题定义在孩子身上,并通过孩子的力量来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环保履行。2014年5月11日,由广汽本田、南方周末联合主办的“绿色未来,有我TONG行”之“TONG绿课堂”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