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利民 《史学集刊》2000,4(2):90-95
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尚有一定的灵活性,其对华政策是在选择敌视与非敌视之间徘徊,因而不属于遏制范畴。朝鲜战争爆发及中国出兵朝鲜并打败侵朝美军,导致美重新评估中苏关系性质及中国的实力,美开始视中国为其在远东的主要敌手,选择了对华遏制政策。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约在1950年12月初至1951年1月中,主要通过这一时期美国要员的一系列谈话、备忘录、电讯、政策决议等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
1958至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的“双轨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骏 《世界历史》2005,17(6):16-23
1958—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确立了同时与苏加诺以及印尼陆军发展关系的“双轨”政策。该政策是美国对印尼政策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奠定了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政策的基础。双轨政策是在意识到美国对印尼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有限、美印(尼)关系具有较强不确定性和较多制约性因素的背景下制定的,带有浓厚的过渡色彩。双轨政策的确立,标志着美国开始调整与印尼民族主义的关系。美国对印尼政策的重点由促使印尼走上与西方联合、共同反共的道路,转向了利用印尼民族主义,抑制印尼共,阻止印尼与东方阵营的联合。  相似文献   

3.
张杨 《世界历史》2004,(5):68-74
本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在冷战背景下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带来的冲击和人类对一个全新领域的初次涉入使艾政府的外空政策经历了几次反复 ,最终确立了具备一定指导意义、较为普遍适用的美国国家外层空间政策  相似文献   

4.
始于近代的所谓“西藏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1949年后,美国是以该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最为积极的西方国家。本文讨论了肯尼迪政府玩弄“西藏问题”国际化的手段,重点分析由中情局负责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旨在破坏西藏稳定、分裂西藏的活动,认为其实质是借此对新中国实施遏制孤立政策。针对肯尼迪等人对中国的敌视态度,中国采取了必要的坚定立场,中美紧张关系在当时不可能得到根本缓解,更难以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是美国对新中国“和平演变”策略思想的倡导者。因为这一缘故,杜勒斯在巾国几乎家喻户晓。而另一个与美国对华政策关系也十分密切的国务卿——杜鲁门政府的第二任国务唧——艾奇逊却几乎被人们遗忘。实际上,后一个国务卿,即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艾奇逊,才是美国对新中国“和平演变”政策思想的真正倡导者。而杜勒斯,不但不是美国对新巾国“和平演变”政策的倡导者,恰恰相反,其人并不特别推崇对新巾国奉行“和平演变”政策,更未将其贯彻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践中。本文拟比较分析新巾国成立头10年艾奇逊与仕勒斯两位美国国务卿的对华政策思想及其活动,以说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有关朝鲜战争前后李承晚政府内外政策的研究综述,韩国和中国学界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波 《历史研究》2012,(2):135-146,192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外政策力求保持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在美国对韩政策上则体现为裁减韩军规模和驻韩美军的"现代化"。在驻韩美军装备核武器问题上,美国国务院因顾及西方盟国的反对、李承晚借机"北进"等因素而犹豫不决,而国防部则希望尽快部署以提升美军威慑力,维持南北军事平衡;在此问题上,双方进行了持久的争论。在美韩就裁减韩军的谈判过程中,李承晚抵制裁军的顽固态度最终推动国务院接受国防部的意见,以在韩部署核武器换取韩国同意裁减韩军。至此,华盛顿最终作出了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8.
从美中和解看尼克松政府的“均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中、后期,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以往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世界战略难以再呈现良性运行态势。为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1969年1月上任的尼克松政府决定走调整、迂回之路——变往昔依据优势力量谋求世界霸权为通过推行“均势”外交实现美国一如既往的战略目标。尼克松尤其重视中国在全球均势中的作用,他把中国作为抗衡苏联的地缘政治砝码,积极促成美中和解的实现。从本质上说,“均势”政策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一种调动方式,尼克松意在通过利用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在交叉变位中牵引国际格局走势,实现美国一极独尊的霸业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为摆脱朝鲜战争困境,曾发起并积极参与所谓“三方会谈”。这虽然只是朝鲜战争进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当时如何处心积虑地对新中国从事政治心理战、情报战的事实。本文依据近年解密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的有关资料,对此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0.
11.
12.
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法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夫平 《近代史研究》2000,2(2):136-149
义和团运动初起时,法国驻华公使毕盛率先做出反应,联络各国公使向清政府递交照会,催促清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镇压义和团。继而,法国政府也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竭力促成列强联合出兵侵华。7月中旬,法国最先建议列强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以便从根本上削弱清政府的抵抗力量。在谈判签订《辛丑条约》的过程中,法国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与他国不同的主张。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法国虽然与俄国存在同盟关系,并在一些问题上与俄国保持一致,但其对华政策并不完全被法俄同盟所左右,而是把维护列强的联合置于对华外交的最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战后印度制定了它的对日媾和政策,其中要求中苏参加和会。这与美国的主张背道而驰。而后,印关间进行反复交涉,最终印度从本国利益和本国外交理念出发,拒绝参加旧金山和会。但它却于会后不久即同日本谈判和约之事。总之印度执行的是一种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14.
15.
张志梅 《史学月刊》2008,(11):85-91
尼克松总统上台执政时,正值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而当时的国际局势较战后初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美国的对外政策适应这种变化,尼克松提出了以"实力"、"谈判"和"伙伴关系"为三大支柱的新战略——"尼克松主义",并应用于西欧外交,对美国的西欧政策做了转折性调整。虽然尼克松的西欧外交标志了美欧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但其实施却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2003年10月阿都拉出任首相以来马来西亚政府的华人政策。阿都拉政府执政以来,致力于促进民族和谐,推出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华人经济政策和华文教育政策,承诺种族政权分享和华文教育的合法地位,但是它也坚持维护马来人的特权,确认马来西亚作为伊斯兰教国的地位,华人与马来人地位不平等的根本问题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7.
18.
何兰 《世界历史》2002,20(2):48-53
1932年3月1日,由日本凑集的几个汉奸,抛出了一份所谓的“满洲国”建国公告。3月12日,伪满洲国以“外交总长”谢介石的名义,向德国等17个国家发出通电,表示“切望同满洲国建立正式之外交关系”,并欢迎外国人来“满洲国”进行通商贸易。  相似文献   

19.
20.
孙春日 《满族研究》2002,10(3):33-40
清在东北厉行封禁时期,朝鲜北部六镇边民因生活之苦,犯禁潜入图们江,鸭绿江以北采参捕鹿,以资生计,至19世纪后半期,朝鲜北部连续几年发生自然灾害,民不犯生,大批涌入我国边境定居耕作。清对朝鲜灾民只要“Ti发易服”,对其开垦之土,“清丈升科”,并赋予土地所有权。《间岛协约》只是再一次重申这种权力而已,并非日本所说的那样,是他们在这个协约中为朝鲜垦民争取到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