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的渐进趋势。本文以墓志材料为据,论证了唐代出现的这种现象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2.
唐王朝统治西州时期,粟特人大量聚集于吐鲁番,他们依靠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语言优势,在西州地区立足并从事商业活动.西州的粟特人长期从事着三种贸易活动,即丝绸之路上的长途贸易,西域各绿洲之间的短途贸易,以及代表唐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间贸易.其商贸活动主要分为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官方贸易包括入贡贸易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则种类繁多.同时,粟特人的贸易活动与整个西州社会紧密联系,对西州乃至整个西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海涛 《史学月刊》2002,(4):120-122
粟特地区(Sogdian)位于中亚阿姆河(Wxus)和锡尔河(Sir daria)之间,这一地区被称为古代东西方“明的十字路口”。由于特殊的地域优势,长期生活于此地的粟特民族被称为“商业民族”,并被认为是中亚历史上最活跃、最神秘的民族。在历史上,粟特地区与中原之间的政治、经济、化往来源远流长,但过去的研究多只关注它们之间的官方联系,各种古代史籍也主要记载官方交往。对民间往来则重视不够。尽管史籍缺载,但有充分材料证明,粟特地区与中原之间的民间往来。特别是它们之间的民间商业往来,远远早于官方献所记载之张骞出使西域,并在此后绵延不绝,其规模与程度,也远比献所载官方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一些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出土的石质葬具上带有明显的中亚祆教因素,反映了远离故土的粟特人在中原的生活风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石质葬具明显地具有中原文化传统,是受到了中原礼制艺术的影响,反映了中原文化与中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5.
由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明研究组、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东方与西方考古研究组、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驻华大使馆化处联合举办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23~25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召开,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及国内的正式代表30人和列席代表40人参加了会议,共提交了28篇学术论,就“萨宝与贸易、社会学与粟特聚落、宗教与艺术”三方面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主要对这次学术会议作一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Miho、青州和史君墓围屏石榻或石椁上直接表现丧葬仪式的图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入华粟特人葬俗和死亡观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和图像资料。结合粟特故地、丝绸之路及其它入华粟特人墓葬的考古资料与中外历史、宗教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入华粟特人死亡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犬视尸毒到事死如生;从善恶二元观到钦瓦特桥审判;圣火与善神崇拜;灵魂不死与天国享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敦煌石窟中粟特九姓胡人供养像基本资料及其特点的梳理和分析,就粟特九姓胡人对洞窟营建的贡献和粟特九姓胡人在洞窟中的供养功德观念两个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粟特人墓葬的围屏石榻与石椁壁上的雕刻图案,以表现宴饮、狩猎、出行的场面居多,其中一些较为通用的图案如出行图、宴饮图等存在于每一座墓葬中,应该说它们是粟特人墓葬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能够反映入华粟特人宗教信仰、精神与物质生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粟特人是中古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在汉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唐代内迁粟特人在汉语译经文学、传统诗文、音乐文学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并且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族。在传世文献之外,敦煌文献和出土墓志补充了丰富的唐代粟特人文学材料,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群体的文学成就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迁粟特人的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学”的内涵,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重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其历史教育呈现出专业化、普及化和通俗化基本特征,而且唐代历史教育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借鉴,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治国人才,对于推动史学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出土的四方唐代洛阳粟特人墓志展示了唐代洛阳普通的粟特人婚姻、信仰、仕宦、丧葬的情况,体现了入华粟特人与洛阳社会的融合,是研究中古时期洛阳城市以及入华粟特人汉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陳文龍 《中华文史论丛》2011,(2):207-220,404,405
唐玄宗開元以後頻繁出現的"通籍"一詞,學界或認爲是著録藩鎮僚屬所帶朝銜的籍,或解釋爲釋褐之官,或釋作在朝任官、京職。這些解釋都不夠準確。"通籍"的確切意思應當是常參官,中晚唐常參官可按制度規定隔日入閤在内朝正殿紫宸殿面見皇帝,所謂的"通籍"即"通内朝之籍"。與"通籍"意思類似的詞還有"朝籍"、"通閨籍"、"升朝"、"登朝"等。"通籍"等詞的頻繁出現,表明開元以後常參官在官僚體制中具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3.
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治理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确立了以经史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唐代科举考试中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历史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对当前历史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意"是唐代诗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其意义非常丰富,"意象"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意"、"象"、"物象"往往相互指涉。唐代诗论家对"意象"与诗歌的文体属性、意象的生成过程和心理机制等理论问题及其创造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唐开元年间先后在渤海北境、黑水靺鞨地方设置勃利州、黑水军、黑水都督府。从文献与考古材料双重视角入手,可以对与黑水都督府建置有关的勃利州(渤州)、黑水靺鞨道、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黑水靺鞨思慕部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考索,又结合渤海与黑水靺鞨军事对抗导致黑水靺鞨自牡丹江中下游不断北移的历史背景,再考黑水都督府的具体地望。研究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辖区以及黑水靺鞨思慕部相对位置关系,又考虑其为具有地区战略意义的和扼守渤海上京以北、贯穿南北黑水靺鞨交通孔道的军政重镇,萝北县江岸古城当为唐开元年间设置的黑水都督府治所所在。  相似文献   

16.
论北宋的唐史编纂和政治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编纂也是思想的反映.本文从历史编纂的角度,通过探讨北宋时期唐史修撰的原因、历史编纂中体现出来的正统论、史书体裁和体例以及史料采撰与史意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北宋的唐史编纂与政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晚唐文人完成了由盛唐纯粹文辞之士到知识型、学者型学士的转换,文史兼擅并融的主体丈化特征使史学精神对史论体咏史诗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具体而言,传统史鉴致用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风气。受此精神影响,史论体咏史诗多以垂鉴致用为目的,以君主为主要讽谏对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针对性。《春秋》学派中的疑经新变、委曲发明的史学精神使士子在涉足经史内容时,往往对传统的经史之义进行大胆怀疑,对史实进行细致辨析,倡扬新说,促成了翻案体的产生。适应思想重建的要求,中晚唐史学开启义理之途,提倡以史治心,转变入史观念。这使史论体咏史诗多注意阐发史实背后的道德义理,具有儒学道德化、义理化的特点;从心性角度思考问题;导致了赞扬奇节义士、高隐大德诗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2月,黄永年先生的《唐史史料学》一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本是关于此书的一篇书评。笔认为,《唐史史料学》一书有很多优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初学唐史必备的工具书。此外,本还对此书提出了几点意见,特别是对敦煌吐鲁番学方面进行了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是举世瞩目的封建王朝。唐代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以及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亚洲邻国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竞相派遣遣唐生前来学习。本文从唐代周边国家和地区派遣遣唐生的规模、遣唐生教育形式、体制等方面,探讨唐代遣唐生教育发达的原因,研究遣唐生教育在唐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