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启云 《史学集刊》2006,1(1):21-32
本《考论篇》讨论对汉儒研究的实证问题。第I节提出“多方全面”的关注和“理念贯通”的理解二者兼顾,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第II节引用多种史证分析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意指的正读与误读和对汉儒的经学大义、新莽政权、和光武帝应对措施的“多方全面”和“理念贯通”的理解。第III节论述东儒士独特的“改革·革命理想”和“独立批判精神”的发展变化:“独行”、“清议”、“党锢”、反抗,和这论证与前史学理论的连结。  相似文献   

2.
西方汉学家在研究郭店楚简时,注重相关学科先进理论和模式的运用,注意从理论的角度上探讨出土简帛整理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这与国内学术界重视实证的传统不同。郭店楚简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化的重要代表,研究西方汉学界对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和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中西化的认识,促进中西化的交流。比较西方汉学界和国内学术界在研究郭店楚简上的差异,亦有助于中西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理论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启云 《史学集刊》2005,54(4):82-89
臧知非《两汉之际儒生价值取向探微》(《史学集刊》2003年2期)的立论,和我近年考析汉儒的文字针锋相对,感觉有必要对考论汉儒所牵涉的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提出来讨论。本文“(一)理论篇”讨论法国“年鉴学派·心态史回转到人类文化历史学”的新趋向;这是转向到美国人类学大师罗拔·列德夫(Robert Redfield,1897—1958)所重视的文化“大传统”——对整体文化发展变化的多元和全面意义的理解,综合为文明史的研究——“人文·精神文明”。以中国传统观念来说,聚焦于文化“大传统”,是以“君子”的“价值”理念,来理解和批判两汉儒生;聚焦于文化“小传统”,是以“小人”的“行径”来体认两汉儒生。顾炎武以“大义”、“节义”等理想理念来评论《两汉风俗》;吕思勉、蒙文通(以及臧文未指名的钱穆师和我)则以汉儒“要改正当世社会组织”(传统谓之“济世淑世”)的“志士仁人之公意”、“洪流”来解释新莽政权之兴起;这都是从儒学的“人文精神”“淑世理想”和“学术理念”(文明“大传统”的价值理念)着眼;因而成为聚焦于文化“小传统”价值取向的臧文批评的标的。本文续“考论篇”将进一步讨论在历史考证和分析上研究汉儒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建明 《近代史研究》2024,(3):4-21+158
西方人对中国道教的考察和研究是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与“道教”的概念虽有区别,但在汉学研究领域可以用“道教”涵盖“道家”。从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至今,西方汉学对道教的考察和研究已持续8个世纪。根据研究队伍的更替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这一进程可分为游记汉学时期(13世纪末—1579)、耶稣会汉学时期(1579—1807)、近代多元汉学时期(1807—1945)和现代专业汉学时期(1945年至今)。中国游记的作者不完全符合汉学家的身份,对道教的认识很肤浅。耶稣会士搜集研读了大量道教文献,但对道教持贬斥态度。近代多元汉学研究队伍由耶稣会士、基督新教传教士和专业汉学家组成。西方现代专业汉学家关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对道教的研究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取得丰硕成果。西方的道教研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5.
耶鲁大学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教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1694年的法国巴黎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件,一个中国的公主被海盗掳掠到了这兄。据说这是法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女人。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女人说她是中国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女儿儿,她被皇帝嫁给日本的皇子。但不幸在海上被荷兰海盗掳去,伴陪她的母亲死在了海上,她则被荷兰海盗带到了欧洲。这艘船后又被与之交战的法国船俘获。这样,这位中国公主就被带到了巴黎,这一切,都是这位公主用嗑嗑绊绊的法语叙述的。  相似文献   

6.
《剑桥中国史》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筹备之时,总编辑决定该通史只能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国传统三代时代完全省去。通史第一册于1986年出版之后,不少读者提出意见,建议再补充中国上古史。剑桥大学出版社接受了这些意见,决定编辑《剑桥中国古代史》,与《剑桥中国史》相关但是另外刊出。本文即《剑桥中国古代史》“序言”述论本书的编辑缘起及过程,并对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作介绍,诸如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果、20世纪考古学的发展对中国史学的影响、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相对长处和短处、疑古学风与信古学风的来历和比较,以及《剑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和遗漏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中,战国秦汉时期的“家”或学派,是一个研究重点。近年来,西方汉学界对于有关问题,也展开了讨论,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中西方的语言差异以及观察问题之背景的区别,中西方对于学派的一些认识,差别较大,双方很有必要加强交流。因笔者学力及获取资料范围所限,下面只能择要介绍用英文发表以及有汉译本的西方汉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学派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田文祝  柴彦威  李平 《人文地理》2005,20(4):125-128
通过对约翰斯顿等人编著的《人文地理学词典》(第三版)的分析,揭示当今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动态,指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9.
《清史研究》2021,125(3):130-142
受殖民利益驱使,西方人在近代深入西藏地区开展各类调查工作,间接开启了对西藏的文化研究活动。经游历家、传教士等个体和皇家地理学会等专业组织的努力,英国逐渐将西藏研究从地理情报搜寻转向为学术综合考察。俄国出于地缘政治利益需要,在西藏研究上与英国形成学术竞争,在此期间西方人的成果呈现史学化的特点。美国站在地方、国家和洲际的观察视角,最终将西方人西藏研究由地理游记纳入区域研究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方汉学(中国学)以中国特别是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重点研究对象,自19世纪初在法国确立起专业学科地位之后,不断发展,现今已演变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学科。而中国学者对西方汉学(中国学)的关注和研究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展开。近十年中国的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也走上了学科化发展的道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在翻译文献、解读原始资料、进行理论探索、展开专题研究和跨文化对话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新近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记录有丰富的西汉行政区划信息。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对汉简所见赵国尉文、梁国載、魏郡鄃、魏郡厝、魏郡廪丘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赵国尉文县与尉文侯国有关,梁国載县为《汉书·地理志》梁国甾县的早期书写形式,鄃、厝两县于武帝末年至元帝初年隶属魏郡管辖,而简文中的"魏郡廪丘"则为魏郡斥丘的误释。  相似文献   

12.
诸子思想的没落,并非秦始皇“焚书坑儒’’所致。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并非是罢黜诸子百家全部。汉代独尊的是“六艺”经学而不是儒学思想。“经学”的崇尚.不只是在教育的仕进制度上取代了诸子思想的地位,在学术思想文化发展上更是诸子思想消沉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
西汉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与桑弘羊等人曾对秦朝历史的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出现了过秦与道秦的两种不同声音。贤良文学的过秦是汉初过秦思潮的继承和延续,意在引起人们对秦朝速亡教训的思考和警觉,从而论证调整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也存在着对秦朝的历史地位肯定不足,对法治主义全盘否定的历史局限。以桑弘羊为首的部分执政者,赞扬秦朝的历史人物,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意在坚持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政治路线,维持汉武帝时期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他们一改汉代过秦的旧论,突破对秦朝历史不敢道的藩篱,在对秦朝历史的研究与评价上是有贡献、有突破的。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相似文献   

15.
西汉陵邑是以西汉帝后陵为中心建造的专供守陵、护陵和祭祀之用的特别行政区。随着西汉政治经济的发展,陵邑居民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政治上强干弱枝以拱卫京师,经济上提高农业技术、增进商业发展,文化上推行教育、提升当地文化素质的同时促进了关中地区民风多样化。本文通过分析西汉各个时期陵邑各类人物地域分布的不同,讨论其历史地理原因及对西汉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汉帝陵的位置排列有必然和偶然因素。必然是因为西汉帝陵选址继承于传统墓地选择习俗,受制于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政权稳固的需要;偶然是指皇帝本人的情感因素所起的的作用。西汉帝陵的分布是把历史传统、思想意识、地理形势、政治需要和帝王个人好恶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西汉淮阳国封域变迁分为三个时期.高帝至景帝时为第一个时期,淮阳在郡、国之间转换频繁,封域有增有减;景帝三年至宣帝元康三年时为第二个时期,淮阳郡东界、北界不断拓展,先后得到楚国、梁国一些区域.第三个时期为宣帝重置淮阳国直到新莽时国除,此时淮阳国的封域大为削减.淮阳国所处的"中间地带"是决定其封域变迁的地理基础,而汉廷对诸...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茂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茂陵是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策村南。茂陵陵区由茂陵陵园、茂陵邑、陪葬墓区及修陵人墓地四大部分组成,茂陵陵园位于陵区的中央,茂陵邑位于陵区的东北部,陪葬墓分布在茂陵陵园的周围。茂陵陵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具有完备的道路系统。  相似文献   

19.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同莹异穴的合葬陵园。汉景帝陵园南门遗址由东西两座对称的建筑群及中间的门道组成,因其平面形制从陵园园墙到中央门道有三次向外的凸出,所以称为三出阙。阳陵帝陵陵园南阙门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汉乃至中国古代帝陵的门阙制度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汉郡国并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郡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