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泽爽  甄峰 《人文地理》2010,25(4):50-54
本文在引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以及城市居民行为空间和生活需求研究的基础上,以银川市为案例,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今城市社区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对中国两性居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对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的评价,总结居民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特征。文章充实了国内关于生活需求性别研究的实证研究,指出性别差异在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中被忽视和女性通常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提出今后城市建设需重视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的规划,强调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和多元化,加大社区服务力度,提高女性居民的社区参与度。  相似文献   

2.
女性内部差异性已成为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广州市下渡村餐饮业和芳村茶叶市场茶艺表演业两个典型行业为例,研究不同行业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行为空间差异性及其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餐饮业和茶艺表演业女性非正规就业者具有总体上相类似的行为空间结构,但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经济收入不同,该结构在尺度构成、出行活动的距离分布和出行频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进一步对上述两类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职业发展分别产生了限制和促进的不同作用。女性非正规就业者所属行业特征、行为空间与职业发展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雨晨 《沧桑》2011,(1):253+257-253,257
景德镇作为世界闻名的瓷都,拥有一批品位较高、技术精湛的女性陶艺家群体。在创作过程中,女性陶艺家运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构筑了一个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情感空间。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解析了景德镇当代女性陶艺家创作中体现出的女性美、自然美以及女性美与自然美融合而成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极化和社会排斥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移民的跨群体社会融合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关注的新议题。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者长期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融合效应,强调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群体间的包容态度、促进群体间融合。然而,持续增强的移动性使得本就存在争议的公共空间跨群体融合效应更加复杂。本文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出发,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围绕公共空间的移民—本地居民跨群体融合效应综合分析框架。此框架整合空间、行为和时间三个维度,考虑个体活动与移动的连续性,构建多重空间情境下的活动—移动链,揭示公共空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跨群体融合效应。在移动性增强的背景下,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地交互的社会融合效应,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以不同种族、民族为代表的多元社会群体,因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存在诸多差异,群体间的空间分异与融合正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梳理了基于居住空间的国内外种族/民族社会空间研究,指出,在城市研究移动性转向的背景下,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正在突破传统的静态居住空间研究的局限而出现移动性转向,且在群体间行为差异、活动空间的种族/民族分异测度、少数族裔可达性劣势和混合地理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民族视角的社会空间分异时空间行为研究框架,以期为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解读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空间融合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时空间行为研究为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已有研究对中国西部城市关注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西部城市特色的结论。选取西宁市作为案例,基于2013年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及城市设施分布数据,分析居民时间利用、时空路径等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与城市设施分布的匹配关系,以此补充微观行为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研究,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方法论提供西部城市的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相比于东部城市,西宁市存在工作活动比例低、平均时长短,早通勤时间延后,午休返家,时间安排灵活等特点; ②西宁市与周边地区间存在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跨城市通勤和休闲行为; ③居民活动分布与城市设施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地理学的研究成为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2015年12月1日工作日涵盖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手机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回转半径、网络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市域、中心城区、就业集聚区三个空间尺度分析北京城市女性职住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尺度影响女性职住关系特征,大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女性职住关系特征不显著;与工作在中心城区的女性相比,郊区女性的职住地联系较紧密;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且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工作地对女性就业者的吸引力更大。从工作地的角度探究女性职住关系特征,丰富了城市社会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其研究结果为人性化城市空间建构和设施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辉  徐红罡 《人文地理》2021,36(4):53-60,158
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研究女性与空间、地方的互动和重构,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源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关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文章通过关键词搜索,利用主题分析法将研究文献分为女性与城乡空间、就业空间、家庭空间、女性人才与地理、文学艺术空间、旅游六个主题,归纳和分析目前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引起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总起来说,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问题紧密地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相关联,体现了很强的现实关怀,结论对中国未来的政策有借鉴作用。但研究中主要借鉴了西方理论,缺少自己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未来学者们应继续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关注本土情境和中国经验,从性别、空间、可持续的交叉领域切入,生产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知识。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蕙  唐雪琼 《人文地理》2013,28(1):26-31
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向、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在跨学科过程中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从女性经验、性别权利、女性内部差异入手,提供了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地理学问题的新的发展领域,并发展出质疑与抵抗男性权威话语的学科范式。本文依循女性主义地理学中对身体、工作、空间和国家/民族等主要议题的探讨,梳理西方学者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本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陈璐 《人文地理》2005,20(6):48-51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在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的社会思潮背景下,地理学界和规划界有必要深入关注女性这一重要亚群体单元。本文在简要引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以及其关于城市住区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的实证调查,从女性的角度分析了国内住房供给以及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揭示女性需求、性别差异在住区规划和建设中被忽视的现实,并对今后住区建设提出一些基于性别差异和维护男女平等原则的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周培勤 《人文地理》2014,29(3):63-6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主义思潮与人文地理学研究相结合,致力于揭示和消除"男造环境"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性在空间和地方使用上面临的种种限制,从而开始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本文对国外近几十年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探究这一学科兴起的具体学术渊源,分析和评价它的主要的研究路径和成果。论文最后从三个方面展望在当下中国发展这一学术领域的前景,认为它将会有助于:①拓展性别分析的交叉性;②实践女性主义知识生产的位置理论;③为性别主流化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深圳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文以深圳居民消费行为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分不同类型商品总结出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频率特征、购物时段特征以及空间特征,提出了低等级商品购物的三圈层结构和高等级商品购物的扇形模式。本文还通过购物行为空间与居民属性的相关关系分析对居民购物消费空间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s part of GPC’s 25-year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possibilities and prospects for feminist historical geographies and geographers. Here I define feminist historical geography as scholarship which asks geographical questions of historical material and is informed by feminist theories,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Its empirical subject matter is necessarily expansive and diverse, but often has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lives of women and other marginalized groups, and on the ways gender and space were co-constituted. This essay interrogates recent developments within this broad terrain, specifically articles and books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from around 2000 onwards and either appearing in geography journals or written by those self-identifying as geographers. The main exception is work by historians and archaeologists interested in gender, space and place, which is cited here in an attempt to open up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feminist historical geographers. In what follows, we shuttle across spaces and between scales, roaming from the sites of empire to the intimate geographies of the home, from landscapes and buildings to personal possessions like clothes and letters. Doing so is a deliberate act intended both to demonstrate the liveliness of feminist historical geographies broadly conceived and to counter hierarchical readings of space, society and history with their inherent danger of privileging the public over the private, and the exceptional over the everyday and mundane.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Based on an overview of feminist and gender research over two decades,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feminist geographies in Norway within a wider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 We identify eight broad, partly overlapping themes of feminist geography: rurality;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change; migration and mobility; children and youth; sexuality and health; landscape and place; and emotions and autobiography. We find that much of the research has been collaborative, interdisciplinary, multicultural, and transnational. Feminist geographies in Norway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emphasis on multiple realities and situatedness, and focus on rights and power relation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all spheres of society, including academia. Yet the gender dimension has tended to focus on geographies of women, with few studies of masculinity. Inspired in part through feminist critiques of research practices in social sciences, a recent development has been autobiographical approaches exam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personal lives and emotions for the research process. We conclude that feminist geographies in Norway are diverse, empirically and contextually informed, and have become embedded within several fields of human ge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