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现代化与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客观因素复杂,发展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盲目蔓延,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发展严重不协调。针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协调性问题,对其发展背景、挑战、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模式构建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以全面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彦随 《人文地理》1995,10(1):14-20
本文以西安城市中心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CBHI和CBII两项量化指标,采用指数法界定CBD的范围;分析了CBD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并通过与沿海城市对比,总结出内陆型特大城市CBD的结构与布局的基本特点;提出进一步建设CBD,促进内陆城市协调、快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巨型区域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数据,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算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过程,提取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的城市经济、物质空间和人口空间因子。研究发现:①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经历"单中心"向"双中心"的演变过程,并开始呈现多中心网络化趋势;②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经历缓速演变、加速演变和转型演变三个阶段,效率由低级向中、高级形态变化;③从全球化、区域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分权化等维度来解释珠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和效率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建议从增强城市竞争力、推进空间均衡和加强资源环境协调等角度引导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4.
文化都市:形象定位与建设策略--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文化都市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南京城市形象定位是:建设文化都市,并发展成为世界文化之都。以"学在南京、成功世界"的底蕴、"博爱之都" "世界第一城垣"的营销形象,创造"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品牌,建设"科技先导、古都特色、滨江人居、大学一流"为一体的世界文化之都。南京文化都市的建设策略是:立足文化产业经营、实施科技先导战略、构建五大特色工程、创新思维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经济地理学宽泛的文化转向浪潮中文化因素从"常量"转而成为"变量",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经济地理学家解释世界的理论不再强调镜射世界的能力,不再将"无视角视界"作为隐喻的蓝图,反而强调将自身置于作者地位的重要性,承认科学家的背景和它能影响其所知的及其诉说的内容,即"有视角视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认为科学家是以感兴趣的方式以社会环境限制的方式参与知识的理解、创造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受其影响强调探讨,认为理论一直是处于争论的状态,一直是处于探讨过程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不主张提出客观唯一的叙事,也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金利霞  李郇 《人文地理》2013,28(3):7-14
劳动力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指导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地方劳动力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劳动力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起源,认为其理论演变经历了由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文化、制度转向"的劳动力市场地理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地方化劳动力市场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及其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在对当前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未来方向。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泉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礼智  汤建中 《人文地理》2002,17(2):23-26,81
面对新时期泉州市城市化发展环境的改变,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首先通过对泉州市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分析,初步判断泉州的城市化发展目前正处于迅速集聚阶段。进而提出,泉州应构筑以城市为中心,以中心城为核心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在具体建设模式上,把中心城建成富有竞争力的特大城市,从而培育地区增长极、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及优化中心城功能结构;以"新城"模式建设各县城,使其成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基地;按小城市模式建设中心镇,以构筑地区增长极和建设现代企业载体。  相似文献   

9.
申维丞 《人文地理》1988,3(2):43-46
苏联控制特大城市发展规模的做法,比较完整而系统,其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群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具有区际意义的城市群发展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时空变化,合作与竞争并存,发展与制约同时存在。信息网络化、产业集群化与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日益成为人类经济活动、文化科技交流和民众居住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城市群日趋完善的新动力和新机制。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均已成为我国城市群重大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也是加快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为此,对我国城市群区域内产业集聚、城乡统筹、紧凑空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发展战略与建设目标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与科学性的创新求索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地区,都市区地域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特征引起了大量关注。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地区221个区县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划分都市空间单元类型的基础上,考察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各类型都市区之间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在我国特殊经济社会环境下都市区地域的空间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单元在中心-外围关系上存在差异,都市区进入了均衡扩散阶段而非都市区以中心城市极化为主,孤立都市区的扩散效应较弱,非都市区地域的县域单元受到临近都市区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工矿用地扩展特征。都市连绵区内不同亚区域存在发展阶段与空间关系上的差异,加剧了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来自中心城市、外资拉动、县域经济内生的多重力量推动都市地域呈现独特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下广州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新经济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认为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分析了城市竞争力发展的阶段及驱动因素,参考硅谷的发展模式,总结了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系统的要素组成,并受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创新精神等外界环境影响。文章具体构建了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北京、上海、深圳为对比城市,对新经济下广州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并对新经济下广州城市竞争力的内部差异作了分析。文章最后对新经济下提高广州的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林涛 《人文地理》2010,25(5):75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为突破既有城市结构对城市发展的束缚,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就业、交通、环境等压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许多城市正在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上海自早期的卫星城建设开始,到近期的"一城九镇",再到最近的"1966"城镇体系规划建设框架,一直试图通过郊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来疏解中心城区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最近10年,松江作为上海大都市郊区重要城镇的规划建设,对突破上海中心城区"一核独强"的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在新城建设中颇具典型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松江新城"次核"发育、松江新城的城市功能演化、松江新城人居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的剖析,探讨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互动关系,以在宏观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新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期对上海或国内其他大都市区郊区其他新城的建设和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玲  沈体雁 《人文地理》2003,18(1):66-69,8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类型的高新科技园区应运而生,研究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有时代意义。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发展知识经济的基地,在科技园区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用地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入手,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在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结果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将加速北京向郊区化方向发展,同时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西北地区,其中心区有可能成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从而促进北京大都市多中心格局的形成,同时诱发产业轴线空间发生战略性转移,使得西北-东南轴向成为北京大都市最重要的空间扩展轴。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性的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15.
以1∶400万珠江三角洲行政地图为研究底图,依据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空间量算理论,运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8.5对行政图作配准处理后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软件arcgis9.0下数字化成图,同时,选取伸延率、形状比、紧凑度、紧凑度指数和标准面积指数五项能够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指标对广州城市行政区空间作了面状目标空间量算。结果表明,该城市内部空间的离散度和破碎度较大,南北方向带状延伸明显,两端的联系不便捷,不利于空间的利用与协调,而且广州城市的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区域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与人口密度的分布趋势也揭示出广州城市空间扩展与布局外向性特征日益明显,正依托广深、广珠两条交通线与周边佛山、东莞等城市进行合作以构建新城市区和功能区,"大广州"区域城市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域城镇体系中重点镇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了以宁波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市域四级城镇体系。但该城镇体系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功能分化不明显,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研究宁波市域城镇体系中重点镇发展的区域背景着手,分析了重点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点镇发展在宁波市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发展目标。最后,文章探讨了如何建立有利于重点镇发展的集聚动力和约束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区域与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系统影响迅速加深,从而使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首先回顾了经典的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然后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结构的点、线、面在内涵及形态上的相应变化进行了解释。对于点要素而言,其规模、功能、地位及不同点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而线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促使了信息流对空间结构作用的强化,不同网络之间的互动日益重要。这些又导致面要素出现了如智能区域等新的空间组合模式。最后,指出了空间结构的成长与变化是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需要针对特定地区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创造阶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才资源(人力资本)成为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特别是创造型人才并发挥其创新作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的根源和保证。创造阶层理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发现了新道路。创造阶层的兴起将深刻地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应当采取措施兴起创造阶层。城市可以通过规划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加城市便利性,通过制度创新扩展人的自由、提供创新的制度环境,而积累人力资本特别是兴起创造阶层,从根本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广州跨国机构的时空过程及其动力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琳  苏念  薛德升 《人文地理》2012,26(1):66-71
在"思想全球化,行动地方化"的今天,跨国行为的迅猛发展导致众多跨国机构在城市的落户。随着跨国机构的不断发展且在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关注。广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外贸地位重要,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但是跨国机构在城市的发展却极少受到关注。选取进驻广州的跨国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跨国机构的类型及结构功能,研究其在广州的空间历程及其进驻因素。探讨广州跨国机构的时空分布过程及其内外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伴随着广州城市空间重构和重心东移,跨国机构的时空特征表现为不断向城市东部分布和转移的过程:从历史时期在沙面的国际化经营,到改革之初在环市东的初步集聚,而2000年以后则表现为向天河北和珠江新城的分布和迁移。跨国机构进驻广州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广州区域中心功能、优越的地理和交通位置、发达的对外贸易的吸引;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跨国机构发挥其地区总部管理和辐射功能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地方和全球网络联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大都市圈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国际创新的主要支点。我国三大都市圈在我国创新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内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大都市圈的创新能级体系进行了比较,并应用重力模型,对中心城市创新引力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了三大都市圈内部城市的创新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