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慧慧 《旅游纵览》2015,(4):162-163,190
善行旅游即:"Good Tourism",在亚太旅游协会(PATA)成立60周年庆典暨年会上首次提出。善行旅游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本土性较好。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是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长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井喷式的发展致使巴马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论文在分析善行旅游的内涵及本质、挖掘巴马长寿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巴马应积极践行善行旅游,并提出其发展应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多方入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针对文物在海水中的细菌性腐蚀研究主要集中于海域沉积,但关于咸淡水混合水域的腐蚀性细菌研究鲜有报道。河口及近海岸水域是水下文物较为丰富的区域,咸淡水交互作用影响水下文物的埋藏环境和文物遗存。本研究采集长江口北港拦门沙Ⅱ号沉船附近海底不同层次的海泥,通过非定向富集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得到18株菌,经16S rDNA鉴定出4种具有腐蚀性的细菌:哈夫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fniensis)、越南芽孢杆菌(Bacillus wiedmannii)、金橙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aquaticum)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indicum)。将分离得到的细菌作用于瓷质、陶质和木质等常见文物材料,置于30℃摇床220 r/min转速下培养7 d,喷金干燥,扫描电镜下观察,均可见在材料表面上产生生物膜。生物膜与微生物腐蚀的发生密切相关,除了已报道具有腐蚀性的菌株外,还发现了2株先前并未报道但也在材料表面产生生物膜的菌类:萘醌对希瓦氏菌(Shewanella xiamenensi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实验...  相似文献   

3.
丹巴臭猪肉     
猪肉是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肉食品之一,可炒、可炖、可卤,大多数都是使用火攻方能成为熟食。然而,在丹巴县猪肉却还有一种特别非常,世间罕见,绝无仅有的制作方法,不煮自熟。闻起臭,吃起香,不嗅不香,吃起来好像豆腐乳一样,细嫩、香醇。食用习惯者就象吸烟上隐的人一样,离之不可,缺之不行,这就是丹巴嗅猪肉。 这种极为特殊而以民族习俗的猪肉储藏方法,堪称一绝。其做法也别具一格,一般是把猪勒死(不去猪  相似文献   

4.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11,(3):181-195
高村村民在日常生活当中基于自己的感受形成两种不同的信仰模式,并在信仰实践过程中对本村香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感受。一方面香头被塑造成神异性的权威形象,另一方面又在日常话语中将香头排斥在外,使得香头“被边缘化”。通过提出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两个概念,分析村民的日常信仰体系及其对香头看似矛盾的感受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林炳根 《东方收藏》2022,(5):119-121
我国香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永春香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作出了自己独特而巨大的贡献。为此,本文拟从对永春香文化的研究着手,简要阐述对于中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家猪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家畜:它是我国古代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同时还被广泛用于祭祀、随葬等各种仪式性活动中,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课题研究重点勾勒了史前至商周时期我国各地区家猪饲养的大体发展过程,并对各地区不同发展道路进行了模式归纳和解释,还对我国古代家猪的品种差异、饲养技术与成就,以及家猪饲养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与马家浜文化早期相比,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各遗址的脊椎动物构成无明显变化,说明在千年的时间内遗址所在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不大。软体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相比早期大大增加,显示出先民对软体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逐步增强。家畜饲养方面,先民仍然饲养狗和家猪,并未驯化其他动物,不同遗址之间的家猪饲养水平存在差异。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狩猎野生哺乳动物(鹿类动物)和捕捞鱼类(乌鳢和鲤鱼),不同遗址之间动物种属和数量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遗址中可能存在定期性规模较大的鱼类捕捞现象。  相似文献   

8.
瑶族元明时期从湖南迁入,明代广西已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现主要分布在都安、金秀、巴马、恭城、富川等瑶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9.
《旅游》2015,(4):11
谭家菜是由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榜眼谭宗浚所创立,它是老北京四大家菜中唯一现存的一家。此次北京饭店谭家菜选派了中国饭店协会烹饪大师、谭家菜第四代传人刘忠亲自操刀,作为主厨参赛,作品为菌汤尚素,最终夺得一等奖。"菌汤尚素"选用的原料有松茸、牛肝菌、竹笙蛋、荷仙菇、草菇、羊肚菌,这些菌类不仅味香、可口,而且还对人体的健康都是大有益处的。松茸号称"菌中之王",相传1945年8月广岛原子弹袭击后,唯一存活的多细胞微生物只  相似文献   

10.
李文立,女,唐山市香宇肉类制品厂厂长。在唐山提起李文立,人们也许不知道她是谁,但只要说起香宇肉类制品却是家喻户晓。在“香宇”,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这一理念,一丝不苟地体现在生产销售的每一项活动和每一个细节中。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的每一道程序,从仓储运输到市场销售,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到位的监督措施。严格而挑剔的进货渠道,保证了香宇产品的质量源头。工厂拥有QS认证、ISO:9001认证等十几个证书,而李文立最为看重的是“唐山市放心食品”荣誉证书。2004年6月,在新厂搬迁过程中,发现了一批质量不合格品,1000…  相似文献   

11.
采金     
黄金有可观的经济和使用价值,过去和现在民间都有挖金子的习俗。准备挖金子时,金把式早已根据自己丰富的采金经验,选好了金场和金窝子。开始之前,采金班子全体成员,有的三五人,有的八九人不等,要举行祭奠仪式,先上香点灯化长钱烧纸,然后吃咒拜神,保证不私藏金子等。在挖的过程中若得到金子,小则上香化表和烧长钱祭祖师爷:大则宰羊献灯影戏等答谢祖师爷。借此机会。金班子成员也油汤拉水饱餐一顿。正如土地老爷自白歌中说的那样:“土地老爷本姓姜,把庙修在山岭上,众人老弟打平伙,名声担在我身上。”  相似文献   

12.
俺队夏天有一个活计是和大粪朝夕相处。翻开日记,里面没有人与粪如何交道的详尽描述,只是用简单的动作记载怎样与粪过招——起粪、整粪、抬粪、敛粪、翻粪、装粪、拉粪、扬粪……就这么着,在临涣,大热天里奋斗在大粪中。与粪奋斗其菌无穷,加上脏猪野狗的生活环境和超强的体力负荷让我身体抵抗能力日益下降:终于有一天,我害了一场致命“大病”。  相似文献   

13.
《旅游纵览》2011,(5):12-13
<正>巴马,中国西南,世界东北。走进广西巴马的地界,就觉得与众不同,这个传说中的长寿之乡,空气特别新鲜,山水特别秀丽,老人的精神特别饱满,就像步入一个神秘的世界。那里有千姿百态的奇幻世界百魔洞、暗流密布的时光隧道百鸟岩、神秘莫测的世界第三大天坑群、风光旖旎的长寿之水盘阳河……  相似文献   

14.
何华  农红  黄琳 《风景名胜》2021,(1):0333-0333
用氯氰·氯氟醚(含高效氯氰菊酯 10%,氯氟醚 2%)与森得保(含 0.18% 阿维菌素 16000lu/mg 苏云菌杆菌可湿性粉剂)混合用于快速杀灭松茸毒蛾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每 0.0667hm2 用氯氰·氯氟醚(高效氯氰菊酯 10%,氯氟醚 2%)12g+ 森得保(0.18% 阿维菌素 16000lu/mg 苏云菌杆菌)1500g 防治效果理想,药后 12 天平均校正死亡率达到 89.9%,残存活虫感染率达到 76% 以上。  相似文献   

15.
莞香亦名蜜香、栈香、黄熟香等,因其膏液虚实不同而称谓各异,原产于交趾。汉唐间,莞香树在岭南渐有。宋元时,岭南濒海地区普遍种植,尤以东莞县茶园、金桔岭、马蹄冈等地所产之香最佳而见称于史。明清以降,香料市场需求量猛增,东莞县香凭借其绝佳质地和产量优势远销至岭北及东南亚,"莞香"之名享誉中外。莞香除作为贡品由地方政府定期进贡供皇室贵族享用及赏赐外藩属臣外,其余尚佳者多为官宦文人所青睐,高端消费群体的追捧使莞香成为消费时尚,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6.
铁牛、铁猪出现在两京地区的晚唐墓葬中,在墓葬中的位置一般是墓室的“丑亥”二位。而宋元墓葬中出土的形制、数量、位置以及出现区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文献论述了铁牛、铁猪的“压胜”性质和镇墓、驱邪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香药,是香料药物的简称,经西域传入我国后,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沐浴等方面。我国使用香料的历史弥足深远,在宋代也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普及。本文简要探讨宋代香药的概貌、宋代香药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宋代香药与饮食、医疗的关系以及宋代的香药消费,旨在对宋代的香药业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东莞  边际  彭艳祥 《旅游纵览》2012,(12):18-21
<正>巴马这个神奇的地方,拥有如桃花源般令人难以忘怀的盘阳河、被英国探险队称之为"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还有"南国冰雕"之称的"水晶宫"、神奇的"百鸟岩"……但最引人关注的,还是这里的"长寿秘籍"。巴马长寿老人的比例非常高,每万人中就有3位百岁以上老人,居世界五大长寿之乡首位。研  相似文献   

19.
敦煌画中有大量香炉等香供养图像,敦煌文献也有相关记载,而法门寺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香供养具。本文将敦煌资料与法门寺文物结合起来考察香炉的形象以及配置关系,并对调达子等器物名称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读编往来     
《西藏人文地理》2008,(1):14-14
读者:猪八牛(北京) 《西藏人文地理》的编辑!你们好!看见你们要改版和增加栏目的消息后,我想说点我的看法和建议:我觉得、现在你们的杂志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弄清楚,你们到底需要一本研究型的杂志还是分享型杂志。在期刊市场化的今天、这本杂志有几个致命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