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宁  陈璐 《神州》2014,(6):23-23
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介中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的解读,分析大众媒介对女性产生歧视的根源和影响,旨在于减少大众媒介对传统性别成见的建构与影响,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研究晚清时期的社会性别时,我们往往会关注报刊媒体中所反映的女性形象。而在媒体的报道中,家庭琐事中的妇女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梳理、认识家庭中的妇女形象,无疑对我们理解认识晚清社会关系具有极大的帮助。《申报》上的有关女性的社会新闻,大致可以以发生空间分为家庭内部发生冲突,包含夫妻关系、妻子与丈夫亲属关系、妻妾关系和家庭与外部发生冲突,其中以拐骗,奸情最为突出。女性在其中扮演的社会角色通常是家庭角色,而非职业。把女性作为一种话语,作为一种思想的载体,更是基于满足大众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曹禺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独具匠心,不仅以女性为中心,而且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几乎完整的女性世界,并对女性抱有同情,是一个关爱女性的剧作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博物馆逐渐被视为通过展现历史、文化、艺术信息来诠释人类文明的知识殿堂,肩负着服务大众的历史使命。博物馆形象的塑造,不但影响自身工作是否顺利实施,更关乎其社会服务使命是否有效履行。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除依赖本身的努力以外,离不开大众媒体这一重要媒介,大众媒体已日益成为公众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亦恰好与博物馆形象树立过程中信息推广的要求不谋而合。从浙江省博物馆近年来成功的媒体沟通案例可知,博物馆合理地运用媒体、与公众建立沟通的桥梁,可推动媒体和博物馆之间形成互动双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国史记》为高丽王朝金富轼修撰的朝鲜半岛第一部官修正史,在东北亚古代史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编纂虽受中国正史体例的影响,但书中未设后妃、列女传记,女性记事多附于男性记事。按照女性的活动场域,其家庭领域形象为母亲、妻子、女儿,社会公共领域形象为女王、女性巫者、参与政治活动的女性等。金富轼对于女性形象的选取塑造,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建构,围绕着男性叙事展开,在女子为祸书写意识的指导下,强调女性家庭领域内的作用,对社会领域内的女性活动仅为客观陈述,由此建构起男权社会主导下的性别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6.
吉屋信子和林芙美子是侵华战争时期日本表现最为活跃的两位女性作家,其曾于1938年作为“笔部队”成员来华,之后分别创作了《波涛》《女人的教室》等作品。通过探究此类作品得以问世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日本女性作家的“性别”既是日本军部及媒体有意利用的“标签”,亦是作家本人着意凸显的个体特征。若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中所建构的“铳后女性”形象,可以透视日本女性作家如何诱导广大日本女性积极协助侵略战争的内在机制,进而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7.
郭培 《神州》2013,(6):248-248
议程设置可以通过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在研究议程设置的基础上,建构切合广告效应的逻辑架构。有助于更好的利用大众媒体。使大众媒介和广告传播的效果紧密而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广告效应。谋求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爬虫编程抓取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交媒体数据,探讨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海外华人媒介形象的建构问题。论文认为,在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风行的时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交媒体中的海外华人媒介形象呈现多元类型,既有在祖(籍)国和住在国"双重"的抗疫防疫形象,也有在祖(籍)国和住在国"双重"的被质疑者乃至被歧视者形象。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中下旬,海外华人在中国曾遭遇严重的负面形象危机,但很快通过政府"稳定器"、主流媒体"把关人"、受众"自净化"等机制实现形象修复。其启示之一是媒介形象修复依赖于"现实社会—媒介—受众"三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启示之二是开放的网络环境,虽然会生成大量夸大信息和不实信息,但同时,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受众,可以通过主动发声以及辩论讨论,消除误会,弥合分歧,激活理性健康的正能量。此次疫情,对于海外华人的网络媒介形象构建,有"危",更有"机"。  相似文献   

9.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激进参政运动的代表人物,她的形象经历了从政府眼中的暴徒到如今大众心目中英雄的转变.本文通过公共记忆的建构方式及其背后推动力量的分析来考察其形象的变迁,探寻记忆和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方法,通过对新浪网2012年中国移民报道的文本分析,考察中国网络媒体中出境移民的报道框架和网络媒体是如何建构中国出境移民的形象以及如何引导公众对移民的舆论的。结论是,不少移民话题并不在新浪网的移民报道框架之内,受众在网络上所看到的是对移民的不完整表达。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并非对现实的镜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事实进行取舍和加工的过程,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欧宗启 《神州民俗》2007,(11):52-55
历史上对壮族形象的建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每种情形所建构出来的壮族形象都不一样。个中原因就在于建构所遵循的文化认同是不同的。这就给我们今天重建壮族形象的活动以启示。在建构壮族现代性形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构,并紧密依据今天的文化情势建构出这一文化认同来。  相似文献   

12.
高昌墓砖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学界关注较少。整理分析高昌墓砖中女性信息,探讨其对女性的记述格式和由标记向彰显的转变,可知自7世纪以降,高昌墓砖对女性形象的记述主要体现在品行高尚、擅长女艺、孝悌友爱和贤妻良母四个方面。此外,通过探讨高昌墓砖中女性形象和其他出土材料中女性形象的差异,有助于揭示性别在高昌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倚天 《神州》2011,(4):66-69
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中政治、文化、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意又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最强大的两大阵营——媒体与影视。不仅代表舆论,还可以左右舆论。由于媒介偏见的存在,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毋庸置疑是被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因素加工过的。尤其是在外国媒体和影视塑造中国形象的时候,这种偏见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法国《世界报》有关中国的报道的分析以及对含有中国元素的、由法国导演拍摄的电影《解放军在巴黎》(1974)、《的士速递Ⅲ》(2003)、《巴黎我爱你》(2006)中中国形象的研究,来阐述法国媒体对影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后,批评家公认李清照的词可以和词史上任何一个大家相提并论。明清女词人写作的时候,已经不再关心李的改嫁问题,可见她们在确立自己的创作经典时,关注的主要是词的文学体性。明清女词人对李清照的推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作品中的某些精彩语意的欣赏,一是追和其作品。明清的女词人或许没有什么具体的文学批评着作,但她们以自己的创作加入了对李清照形象的建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学批评,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也建构了自己的形象,使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明清两代女性文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溺婴成为西人观照中国的一个重要层面,在此过程中,西人建构出一个负面的中国法律形象。溺婴的隐匿性,让这种建构性鲜明地表现出来。从全球史的视角观之,当时英美国内也存在严重的杀婴问题,这在道德、法律等层面引起西人的焦虑,西人就中国溺婴的发生情况、行为定性和法律规制等方面的建构,都与此有关。由此可见,西人建构负面中国法律形象的动机和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  相似文献   

16.
胡小鹤 《丝绸之路》2012,(10):72-75
中国的女性形象很早就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女性的衣着、发型、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发生着变化。“文革”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女性形象被束缚在特定的“文革”模式中。相比“文革”时期的英雄化、戏剧化和主题化的女性形象,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更侧重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土性的关注,饱含了人们对已失的残酷青春的追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女性的人性价值。把画面的主题扩及到女性,女性形象的自我回归,说明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憧憬,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本文通过对“文革”后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寻伤痕美术中的女性形象在时代发展中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论文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和文本解读法,对2010—2020年中国《人民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两份官方主流报纸中关于陈嘉庚的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显示,中新两国主流媒体叙事都塑造了陈嘉庚作为华侨典范和社会领袖的形象,其一生所倾心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创办厦门大学及其在抗日活动中的贡献,是两国媒体叙事主题的交汇空间。但中新两国主流媒体在陈嘉庚叙事的当代建构中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中国在讲好陈嘉庚故事时,有必要跳出传统的对内宣传模式,以加强对话、培育共识、促进认同的国际传播视角,塑造全面鲜活的嘉庚形象,弘扬嘉庚精神的普世价值,以扩大中新两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共通共融的意义和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化背景下,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不仅是地方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地方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地方院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建构的原则主要有目标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规范化原则。从大众视野出发,在遵循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地方院校可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四方面加强建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一生共创作了148个短篇作品,涉猎女性形象的作品共76篇,其中女性形象色彩浓重38篇,涵盖知识女性、劳动女性、农妇甚至妓女等多个层面。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指向及其女性观,也浓缩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境遇。本文将其女性形象分为古典、现代与中国题材三大类,在分析芥川对女性所持态度的同时,考察作为大正时期知识分子的精英,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护肤品广告中出现的女性身体形象叙述常是对"完美身体"进行建构,并且将皮肤的状态分节成各种潜在的危机,塑造着"美"具体化的标准,引发着女性购买者的身体焦虑。目前国内对于女性身体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从消费主义角度出发的现象阐释,身体的消费价值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并谈及女性被广告物化这一事实,但却未从具体和深层的角度剖析广告究竟如何构建"完美身体"的,大多数研究没有站在女性角度对广告话语权进行解读。广告作为一种能编码的符号文本,从发出者来说存在着一种意义的选择和组合,对接收者来说则是一种卷入。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究护肤品广告中如何建构"完美女性"的元符号意义,同时寻找身体广告叙述中的一些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