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娟娟 《丝绸之路》2011,(20):59-61
甘肃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中华饮食文化的共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甘肃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本文从食物原料、食物结构、烹饪方法、少数民族饮食生活几个方面浅析了甘肃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产的不同,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以及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心理素质.在这个基础上也产生了不同的民情风俗和生活习惯.“民以食为天”.为了生存和生活的更美好,第一需要解决的就是吃的问题,长期的生活实践,就形成了灿烂的饮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也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定襄县地处忻定盆地东部,滹沱河、牧马河横贯东西,既有平川,亦有丘陵山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而定襄的饮食文化也就较为发达,无论是节日,还是日常饮食或祭祀等饮食,其食品种类繁多,做法和吃法各呈异彩,形状、名称纷纭百态.现就定襄的节日饮食和日常饮食作一概略的叙谈.  相似文献   

3.
<正>《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好评如潮。画面确实撩动了中国人的舌神经,将美食的欲望大大地释放一番。电视片中说,是丰富的地理与气候,决定了原材料的众多,从而也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显然这是非常遗憾的解释,可以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应该交待的是中国的农业决定了饮食文化的走向,即中国相对低劣的食物品质,促成了烹饪技术的进步,装点与粉饰食材品质的低劣,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传统农业对饮食文化有着方向性的塑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结构就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这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西欧是先有畜牧后有种植,  相似文献   

4.
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现象,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饮食文化旅游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相关开发也越来越为旅游业所重视。通过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对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找出了研究的空白点,希望在此基础上推动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炫宇 《神州》2013,(6):32-33
在中国饮食史的发展上,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称为西方饮食文化时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沪地区最先受到西方餐饮文化的冲击,其在传统饮食文化上的变化也最为明显和迅速。中西饮食在中国本土的激烈碰撞对中国饮食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知默 《中华遗产》2014,(2):20-35
稻米与小麦。亘古以来便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两大主角。二者先天的差异又决定了米与面服务人群的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方和北方。对“吃米还是吃面”的问题给出了判然不同的回答,饮食文化的南北分际由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7.
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这个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华侨饮食文化则是华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华侨饮食文化是华侨文化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以中华料理为基础的"杂拌面"和"中华汉堡包"的日本化及其成为地域品牌的两个实例,探讨了中华饮食文化在日本的变迁和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中华料理在日本与西洋料理、日本料理并列为三大菜系之一,成为日本的国民性料理,与日本华侨的传播和创新紧密相关。与日本社会一体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在日本变迁和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日本接受外来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亦可看到华人企业家和日本企业家的共性及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宗教祭祀饮食文化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宗教祭祀饮食文化略论瞿明安宗教祭祀饮食文化是宗教信仰者在某些宗教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含有特定象征意蕴的饮食文化现象,它通过人们在不同类型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以供祭食物的行为举动和方式来表达主体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感情,是一种以饮食活动作为媒介来沟通人与...  相似文献   

10.
珞巴族饮食文化于乃昌珞巴族是喜马拉雅东部山区的居民,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前,还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以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珞巴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有着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如果你有机会在喜马拉雅山区旅行,在热...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选取国内四大社交媒体——新浪博客、新浪微博、豆瓣网和土豆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社交媒体对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构建与重塑,得出以下结论:①社交媒体构建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的结构以及全球地方特征。社交媒体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结构塑造为承载饮食内容、饮食文化及其相关社会活动的物质和社会文化空间,具有全球化和本地化交融的特征;②基于网民对社交媒体空间的生产,及其之间的社会互动,社交媒体消解了广州饮食文化空间原有的社会文化意义,并将其重塑为一个承载多元社会文化、消费文化、权力和情感的空间,而且这些空间意义具有流动性。研究结论丰富了现有媒体和饮食文化空间地理研究成果,同时为广州饮食文化发展和地方品牌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饮食文化历来都是人文地理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但以往研究较少将饮食文化置于旅游的背景进行考察。文章借用饮食民族志的方法,以我国台湾兰屿岛的达悟族飞鱼饮食文化作为研究案例,探讨在旅游发展下地方饮食文化的重构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在旅游的作用下,地方的饮食文化从传统的体系中"脱嵌",并发生了一系列跨越式变迁与重构;食物的属性、烹调方式及其内涵都发生了形变与重塑。而这一重构的发生正是作为"我群"的原住民与作为"他者"的游客之间互动协商的产物。游客的"凝视"与消费为地方饮食文化的重构提供了基本动力,而本地人的自我学习和文化自审构成了地方饮食文化重构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3.
冯玉珠 《旅游纵览》2022,(7):101-104
饮食文化是京杭大运河多样文化形态之一,是京杭大运河文化生活化的一面。本研究将以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挖掘、整理、提炼河北运河沿岸区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分析大运河河北段饮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状,探讨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进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响“美丽河北·运河风韵”品牌。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都有图吉利的民族习俗。为此,在饮食文化中,创制不少吉庆食品。在表示吉庆的方法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如利用食品或材料的谐音,取自食品的形状,为食品命名时标示出吉庆等等。在下文中将分别加以阐明。不过。有些食品,身兼几层吉庆含义,难以分类,如日本食品中的佳吉鱼,姿、色、音、味均佳,所以只在一处介绍。有些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食,色,性也.”作为拥有中国八大菜系(京、粤、川、鲁、湘、皖、闽、浙)之一“闽菜”的福建,其饮食文化相当丰富.从地域分,有闽南、闽东、闽中等饮食文化;从民族分,有畲、回、满、汉、高山族等饮食文化;从宗教分.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饮食文化…….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作用,构成特有的福建饮食文化.食物生产与农业经济福建省获取食物的方法是较先进的集约农业.人类学家认为,集约农业社区具有许多集镇和城市,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更高.从事集约农业的人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如施肥和灌溉)“来保证土地能够长期使用,而不必依靠自然来恢复地  相似文献   

16.
岳永洁 《旅游纵览》2023,(19):133-135
随着淄博烧烤的出圈,作为流量延伸的博山区饮食受到了游客和网友的关注,也充分证明了流量的底气是文化,留住流量需要依靠文化,因此,应抓住时机,进一步开发博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充分阐释和展现其背后的齐鲁文化底蕴,通过与“陶琉文化游”“孝文化游”“自然风光游”等深层次的融合吸引游客、留住游量。同时,还应积极打造博山饮食文化旅游IP,借助“云旅游”等智慧旅游方式扩大博山饮食文化的影响,加速推进其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的草原旅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最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特色饮食,它是使草原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介绍蒙古民族饮食文化为基础,通过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现状,论证了本地区饮食文化对于草原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传统的蒙古族饮食文化的创新思路及对策建议。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发展草原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蒙古民族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内蒙古高原特  相似文献   

18.
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度挖掘、整理以及保护好这些珍贵具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现状、传承保护模式和发展对策,有利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以顺应现代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敦煌饮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目前仍处于开发程度较低、影响力较弱的初级阶段。在敦煌饮食文化资源被纳入敦煌整体的旅游产业体系背景下,本文从敦煌饮食文化资源的产业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品牌传播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概要性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丁梅  孙洁 《旅游纵览》2021,(1):42-44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食物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方差异,饮食文化被不断丰富[1].在旅游过程中,人们离不开吃——饮食,其也是旅游六要素之首[2],通过对饮食文化深入研究,可为当地旅游开发和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挖掘常德饮食文化,整合常德饮食与旅游资源,创新常德菜肴,凸显常德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