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因循"是先秦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其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家崇尚"自然"本身的活力,反对人为对万物本性及其法则的干涉,主张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然环境。"无为"并非绝对的无所作为,还包含"因循"万物自然本性和法则而为之义,因此"因循"既体现了对万物的尊重,有助于破除价值观层面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不致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规律相违逆,从而避免生态问题的产生。道家的这一思想可为当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著名生态诗人W.S.默温不仅关注着自然生态,致力于环境保护运动,还深切关注着人类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其诗歌创作流露着鲜明的生态意识及生态诗学思想。本文主要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默温的诗歌,管窥诗人对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的危机的焦虑,探讨其诗作中的生态意识及诗意栖居的生态期望。  相似文献   

3.
刘江荣 《丝绸之路》2013,(8):143-147
更多不一定更好,这是人类在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前对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理性反思。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生态理性、生态伦理与生态价值是生态文明范式的概念要件。本文以生态价值对经济价值的辩证否定为研究主线,逻辑与历史相自洽地考察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具体内涵,突显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作为理论概念的整体性、时空性与社会性特征,得出了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能高扬生态理性、确立生态伦理、端正生态史观、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攀登》2017,(2)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新的科学论断,既肯定了自然的优先性,又强调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从而揭示了现代性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制度优势,诠释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培养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与生态责任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5.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受到空前威胁等重重生态危机,而宋词中所蕴涵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蕴为当代生态学的发展和重构提供了借鉴。词人以特有的敏感于和谐的大爱之中不断地唤醒着人们对天地众生的体贴关怀,其中,既有对自然生态的呈现和礼赞,也体现了重生爱物的生态意识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李洋 《神州》2014,(14):134-13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断启发着人类对自然的思考,是解决自然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恶化的趋势,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知,利奥波德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研究生态整体主义。在自然中生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沙乡年鉴》中的生态思想已日益成熟。丰富的生态伦理的思想不仅丰富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伦理观、价值观和决策行为,人们逐步认识到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以及生态整体主义内容的分析解读,认识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研究其生态伦理观背后的内涵,意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攀登》2017,(4)
青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年来不断积累和发展而成的生活习惯,以及贯穿始终的藏传佛教文化,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创造和发挥。它所蕴含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保护理念,不仅有利于实现对生态的保护,还能更好的协调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素娟 《黑龙江史志》2013,(13):251-252
生态危机引发了人类对近代以来统领工业文明的主流思想的尖锐批评和深刻反思,生态整体主义就是其中最具震撼力的思想成果之一。主要代表思想包括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和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生态整体主义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基于生态学视角使人类认识到其生命的本源和在生物圈中找到并恪守自己的"生态位"。为了自然存在,为了人类生存,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是人类一种生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的生态观是考古学和人类学系统论框架中最富创造力的理论之一。生态学被定义为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或结构与自然功能之间内在关系的科学。人类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其他有机体及其自然环境的关系被定义为人类生态学。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学需求和基因结构决定了大部分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人类拥有发达的文化,文化在人与环境之间以各种形式发挥着一种媒介的角色——怀特在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超肌体适应手段时意识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吴玉敏 《攀登》2010,29(1):66-71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追求的新的发展高度和境界,体现着人类正沿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之路向着人类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目标迈进。环境伦理观照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道德意义,关注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全方位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重新而重要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包括环境伦理的建设内容,中国的环境伦理建设问题需要从细微处加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朱杰 《神州》2011,(9X):268-268
协调入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资源是人类一直以来面临的重大课题。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产生了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意识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这些认识和经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众  朱鑫琳  张克阳 《神州》2012,(2):207-207
自然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理论中对自然生态观进行过深刻的论述,本文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生态观的主要观点。以及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陈渝匀 《区域治理》2022,(13):129-132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理性也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理性的运用使人类更善于利用自然,但是也逐渐造成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危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离被自然压迫的历史越来越远,并在理性自我进化的本能推动下离生态理性越来越近.然而生态理性不是凭空拈来之物,必须在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基础上、在生态文化的熏陶中才能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态系统日益失衡和自然环境的渐趋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就其实质来说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从社会正义的层面上来透视生态环境问题,才能找到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一、生态平衡:自然正义在西方.正义首先是作为一种宇宙论的原则被提出来的。这种作为宇宙论的正义原则,是一种自然正义的观念。这里所说的”自然”.是从两层意思上说的。第一层意思是指这种正义所指称的范围,这种正义不仅仅是指人类社会.而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  相似文献   

16.
吴静 《攀登》2020,39(4):73-79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性共识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儒家生态智慧关怀和尊重天地万物的思想意识,是将所有的生命与物种普遍纳入道德关怀之内。这种关怀是提升生命体悟和道德修养的境界,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人性与道德层面的价值支撑。在对"天人关系"的体认中,儒家生态智慧以"天人和谐"为价值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这种生态观念表现为对待自然始终保持着一种"仁爱"之情,其"道德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同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基本一致。同时,把自然的欣欣向荣视为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繁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7.
《民俗研究》2021,(3):15-21
黄河文化生态是黄河流域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的状态,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制约、维持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自工业化以来,为追求经济增长,人类对河流无限索取,造成黄河断流,河水污染,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许多景观及遗址被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尊重黄河生命,维护生态平衡,有机整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对河流、景观、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才能使黄河文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彦婧 《黑龙江史志》2014,(20):146-146
马克思的生态观与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文中对马克思的生态观的形成做了简要介绍,主要探讨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和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文章论述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与实现中国梦的问题,包括要转变观念尊重自然、要倡导科学精神和尊重自然规律、要重视科技的作用以及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9.
陈石 《贵阳文史》2013,(4):12-13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同年,《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也由国家发改委首次批复实施,贵阳在未来8年间将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20.
<正>太湖以东长三角地区人与环境互动形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建立在以水网为基础的圩田体系之上,圩田农业生态形成以后,发展各种前近代的产业和生态体系。这一生态系统经历千年的稳定、积累和发展,为传统江南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也为19世纪下半叶成功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条件。许多近代发展所必须的自然生态条件是逐步积累形成的。河流与圩田水利体系经历了千年的经营与传承,这其间,人们在长江口、太湖、运河、吴淞江、黄浦江和浏家河等自然河流之上建成了许多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