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利强  何玉 《神州》2014,(6):202-203
二度创作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力,它是表演者在保留作品一度创作真实性基础上的再创造。二度创作不仅能够使表演者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和修养,而且也使表演者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掌握作品的潜在内涵,从而更完美的诠释作品。  相似文献   

2.
张钒 《神州》2012,(20):213
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对原作品的二度创作需要具备充分的艺术表现力,以实现对原创作者的尊重,践行服务受众的艺术使命。表演者应当努力锻炼内心听觉,多角度领悟原创作品的内涵,加深实践探索和领悟,从而更好地展现二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张帆 《神州》2012,(31):202-202
声乐表演的过程也就是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表演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来诠释作品、演绎作品,进而赋予声乐作品全新的生命。本文对声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原则,及如何提高二度创作能力进行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4.
赵美音  梁良  关松鹤 《神州》2012,(32):179-179
要赏析一首音乐的好与坏,首先是看音乐的创作,表达的情景是否真实、美妙,然后用专业的知识来评判、欣赏音乐,但是最主要的一方面是审查音乐表演。音乐表演是由音乐表演者展现出来的,是在原作品的基础上,随自己的心境,自己的感知力、认知力,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再次创作。要想使音乐表现的更动人、更彻底,就需要音乐表演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表演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自己的风格与音乐作品相融合,同时,还要保持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与原则,以其艺术表现手法为中心,贯穿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了原滋味,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增添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张烨 《神州》2012,(9):112
在群舞创作中,除了表演者的动作语言之外,舞蹈调度与构图是舞蹈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好群舞中的调度与构图这一创作技法和手段,不仅可以生动的表达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与内容,更可以帮助舞蹈表现出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视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王仕琪 《神州》2012,(30):212-212
生活中我们会常常会发现,欣赏同一首声乐作品时,其演唱者可能会有好几个.不同的演唱者,其演唱特色、生活经历,音乐感知力及自身的表现风格等方面都不同。所以,要在规定的空间内,通过以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要想突出演唱者个人的演唱风格。就必须要求其对声乐作品进行仔细分析和艺术处理,即我们说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本文找就从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着手分析,针对如何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梁良  赵艳  孙瑞雪 《神州》2013,(4):192-192
理性表达是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它是表演主体对音乐作品的风格形态、形式结构和感情内涵进行感知的活动。由于理性的因素一直渗透于表演者在音乐表演中的感性体验。因此,表演者必须处理好理性表达,才能将自己的演奏升华,成为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王莉莎 《神州》2012,(11):226+228-226,228
音乐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将音乐赋予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单独的乐谱是不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的,只有通过表演者的参与才能将其中的思想、内涵等加以传达,才使得音乐具有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新发现的萧友梅合唱曲——《湖南大学校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友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他毕生致力于“五四”以来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论著和创作作品。全面深入地研究萧友梅的教育实践、学术论著和创作作品,对于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及启迪现...  相似文献   

10.
潘婷 《神州》2020,(5):51-51
中国作曲家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作为创作的母语,进行了中国风格音乐创作的研究和实践,创作出了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乐思清新、风格鲜明、笔法简洁,民族特色突出,情感朴素而真诚。在风格上与西方的传统和现代钢琴音乐都有很大的区别,在演奏方法上也应该有别于西方音乐。尤其在节奏、节拍以及速度等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的“拍无定值”“死曲活奏”的演奏意识同欧洲传统音乐严谨刻板的演奏意识迥然不同;在调式、音阶、和声以及旋法等方面,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以五声性(宫、商、角、微、羽)调式为主,单声音乐思维处于支配地位,和声构成原则以二、四、五、六度等非三度叠置为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宁菲 《神州》2011,(1):80-80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涉猎了众多的音乐体裁与形式,其中交响乐的创作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可以说交响乐作品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其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六“悲怆”交响曲》。本文通过对该曲的和声、曲式结构以及作品背景分析,尝试对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做一深层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的创作观     
<正>在绘画创作中,要处理好两个环节:一是形而上的思维,二是形而下的造型。艺术家的情感、欲望、意图、观念、激情、理念和艺术思想,就是创作前的“意”,这是抽象的,也是无形的,而“意”的创立过程,就是形而上的思维。“意”立好了,才依赖于点与线、黑与白、墨与彩、虚与实、刚与柔等可视的笔墨技巧和形式表现,创造出有形的图像来,这样的作品才有内涵。而且,立意的巧妙和深邃,决定作品的深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存”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3.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灵感而创作的,是他的第一首钢琴作品。整首作品富于诗意,充满了幻想的色彩。本文将通过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趋势结构、创作技法等方面来对此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索。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歌曲和钢琴曲居多。其中钢琴作品常表达  相似文献   

14.
杨旭程 《丝绸之路》2021,(4):111-115
《喜马拉雅随想曲》是西方器乐大提琴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形式(藏族传统音乐)有机融合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演奏技法分析、音乐形态特征、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以期为西方的器乐演奏方式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形式有机地融合,进而对丰富、拓展、创新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作出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15.
董春阳 《神州》2013,(4):6-6
一次创作是直观视觉感,而二次创作便是想象中的多种感官的共同调动。二次创作时刻是艺术家和观众互动的时刻。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赋予作品不一样的解读,作品因为不断的被诠释而如源头活水般不断流淌着生机与活力。《拉奥孔》便深刻地论述出二次创作对艺术的实现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何艺源 《神州》2021,(1):70-71
本文对作曲家李滨扬先生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花鼓》进行深入分析.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于2013年应邀为中央音乐学院"圣风"乐团而作,并同年在"金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文章从作者的创作思维,民歌凤阳花鼓的溯源,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音乐文本的相关分析,探究作曲家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具体...  相似文献   

17.
李青阳 《神州》2012,(14):201-201
梅西安的作品有很独特的艺术特点,钢琴曲集《鸟鸣集》正是能充分体现他创作特点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创作背景以及艺术风格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解析,揭示《鸟鸣集》在音乐创作意识和音乐写作理念方面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异不凡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陈香瑜 《东方收藏》2023,(9):138-139
漆线雕起源于福建,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最早作为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受到宋元时期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漆线雕一度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也逐渐深入人心,漆线雕因其华美高贵又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喻户晓的工艺品。文章主要结合笔者对漆线雕艺术十余年的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解析个人设计创作的漆线雕作品《人生如意》《平安吉祥》的创作手法和文化内涵,以期从中探析当代福建漆线雕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杨茜 《文史春秋》2005,(7):41-43
《长征组歌》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在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时创作的一部史诗性声乐套曲,是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全曲十个乐章,以恢宏的气势、精湛的音乐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再现了长征这一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上的艰难壮举与奇迹。40年来广为传唱,长演不衰,影响了好几代人,演出总场次已经达到1000多场,创造了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演出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20.
安赟 《丝绸之路》2014,(24):54-55
一幅风景油画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构图、色彩、表现技巧等因素的高度和谐与完善。作品内涵的表现是指这些画面构成因素的具体而充分的发挥,以及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再现。风景油画写生创作有别于摄影,它在忠实于自然景象的同时,在作品中渗入画家自己的感受,将感兴趣的景色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本文是对风景油画写生创作取景与内涵表现的具体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