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军民 《丝绸之路》2011,(12):70-71
《古诗十九首》围绕着一个共同主题,即对生命哲理美的深切感悟,将诗意的审美设定与生命的超越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诗意的丰富性之中融合着深刻的人类生命的哲学冥想,生命的哲学思考中蕴涵着诗意的丰富性;永恒与有限、忧郁与欢乐及来去亲疏的矛盾在哲理的审美性和生命的理性化中展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也与中国学术思潮的兴衰相表里。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出现了三次高潮,也出现了一些平坡和低谷,但总的来说,成就较大,研究从创作时代、题旨内涵、艺术技巧、关学意蕴等方面作了具有现代意味的探索,为《十九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思儒 《神州》2012,(35):33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他所编的《文选》中选录了两组著名的无名文人五言诗,其一是"古诗十九首"其二便是所谓的"苏李诗"。"古诗十九首"作者和时间历来存在争议,作品多为抒发夫妻相思之苦的咏叹人生之作。"苏李诗"旧说是苏武、李陵诗作的合称,现在我们所见的"苏李诗"最早见于《文选》,列于《古诗十九首》之后,多为赠答留别、感伤人生之作。古诗十九首与苏李诗作为五言诗的代表作,艺术成就较高,形式也较为完整,对于诗歌的进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直都知道"古诗十九首"与"苏李诗"关系密切,而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剖析,从一韵重用、凑韵、通押合韵三个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4.
黄焱 《丝绸之路》2009,(20):76-78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名篇之一。本文试从牵牛、织女神话故事的流传过程来分析《迢迢牵牛星》,认为作者就是从神话传说中获得灵感,通过联想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崭新、感人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余华在《活着》中通过福贵一家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人生即苦的观念,但同时在死亡中赋予了"活着"的信念,即在苦难中复活了人,重新发现了人生困境中许多温暖的善良的人性,他用忍耐和亲情给予人"活着"的精神力量,表现了他生之坚韧和生之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杨晴 《神州》2012,(17):6-6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清醒的生命意识是发扬人文精神是全体和基础,珍爱生命,尊重人格是文明回归的体现,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思想走向边缘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以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各种文化相互交叉和辉映的文化大观。本文通过仔细阅读吕国忱  相似文献   

8.
喉堵症成为《日光流年》里阎连科笔下三姓村村民难以挣脱的宿命,活不过四十岁像魔咒一样紧紧箍着这些从出生起活过一天便少一天的三姓村人,时时提醒,刻刻紧逼。他们逃不过四十而死的宿命,但是三姓村人追寻生命,热爱生存,他们以生命喂养生命。正所谓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为生而死,死生不息。想要活下去的欲望使得他们每一次坚忍不拔的自救最终成为一次次由领导带领众人上演的悲壮闹剧,却也由此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寻找生命原初意义的精神旅行。  相似文献   

9.
心曲 《南京史志》2010,(4):27-27
老套的剧情,奇特的想象,惊险的场景,构成了一部红遍世界的电影——《阿凡达》。  相似文献   

10.
白杰 《沧桑》2010,(4):247-248
在《蚯蚓》一诗中,诗人韩高琦以"蚯蚓"为中心意象构筑起一个迥异于人类世俗社会的另类世界,对另类生命生存状态的可能性、合理性、悲剧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具象展现了不同生命以其自身文明为背景而展开的对抗、征服的惨烈图景,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类社会的单极思维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1.
戴宇 《史学集刊》2012,(1):100-104
日本史学界从"国民国家"①角度研究日本近代史,大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在90年代末期形成高潮,且其影响持续至今。这除了受当时的西方相关理论著述如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的《传统的创造》和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等影响以外,也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苏联、东欧国家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减弱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②为此,以国民  相似文献   

12.
从"敦煌三部曲"到《禹王书》,冯玉雷的重述文本从丝路敦煌历史事件,转向对文化大传统视角下神话时代华夏文明起源的关注。通过檃栝大量神话材料并创造性地借用"四重证据法"使之巧妙融合,小说知识堆叠似的文本容量在带来阅读陌生化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个理想的意象世界。作者对历史文化题材持之以恒的热情和一以贯之的学术探赜意识使文本呈现出深广博杂的学者型小说面貌,不仅凸显了作者强烈的历史意识,更昭示出他对西部文化的体认和对传统文明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赵小舟 《神州》2013,(33):19-19
《活着》的韩文版自序当中余华写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活着》是富贵一家的死亡史,是富贵一生的苦难史,《活着》似乎更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死亡带给了富贵最深刻的灾难和最大的折磨,它无情地带走了富贵所有的生活希望和微薄的幸福,而富贵却顽强地活了下来。  相似文献   

14.
谷浪  陈佳宁 《神州》2013,(10):240
《交锋》是辽宁广播电视台北方频道于2011年开播的一档大型新闻辩论类节目。节目自开播以来,以其独特的定位、激烈的语言和犀利的风格,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在当今地面频道发展遭遇瓶颈的现实情况之下,《交锋》的出现无疑为更多的地面频道及其节目的创作与发展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妾的儿女》为中心,辅以《残月楼》和《巾帼》的文本资讯,探讨20世纪上半期加拿大华人社区女性群体的历史境遇、生存形态以及由此给家庭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论文认为,加拿大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华人社区家庭模式的改变,既植根于加拿大华人社区对传统中国伦理和中国习俗的无意识坚守,又与异域生存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是中国传统嫁接于异域土壤的特殊产物,也是加拿大华人在当地环境中不得不做出妥协、适应和改变的生存策略。这些改变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当时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也会随着这一历史阶段的结束和所在国政策的改变而渐趋消亡。但是这一阶段对加拿大华人社区及其后代所产生的影响却仍然以种种可见和不可见的方式持续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