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武京城图志》1卷,明朝礼部纂修。因编纂于明朝洪武年间,习称《洪武志》;又因内容是关于都城南京的图志,故名《京城图志》。  相似文献   

2.
洪武《平阳志》是现存最早的山西方志刻本,有着较高的文献价值。该志被发现时已是残书,全书并无编纂者信息。《山西地方志综录》《山西文献总目提要》中认为洪武《平阳志》作者是张昌。经考证,明洪武年间平阳府至少修有两部府志,一为现存洪武《平阳志》,另一部为张昌所修《平阳郡图志》,且张昌《平阳郡图志》成书于洪武《平阳志》之后。洪武《平阳志》作者不是张昌,应为序中所载之“二贤守”。  相似文献   

3.
明故宫遗址位于南京城东隅,今中山门内御道街一带.它是明代初期洪武、建文、永乐三代帝王的皇城,作长方形.南北长2.5、东西宽2公里,坐北向南,前朝后寝,为其后北京明清故宫建筑之蓝本(图一).据明代洪武年间《洪武京城图志》记载,皇城正门叫“承天门”(迁都北京后改称天安门),按着就是“端门”和‘午门”.午门的大部份,迄今还矗立在今御道街的北端,通称午朝门.午门以内是所谓“前朝”.皇城内位于中轴  相似文献   

4.
明代《后湖志》载:“湖在京城之北、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清末《金陵后湖志》亦载:“湖中有五洲,环四十里,形势天然。”南京的其它方志,如《乐史环宇记》、《洪武京城图志》、《江宁府志》等都说:“玄武湖……周回四十里。”  相似文献   

5.
明代在南京设置的中央机构都集中在当时皇城的南面,即今光华门内御道街的两侧,独有刑部和都察院设在都城之外。据"南京刑部志"的"后序"说是因为:"盖古者天子迩德而远刑,抑修刑北郊其制从久远矣",实际上这是朱元璋故意玩弄的一套政治手法。关于刑部和都察院的具体位置,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编纂的"洪武京城图志"中有这样两段记载:"刑部、都察院在太平门外"太平隄,在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名志导读·府志篇》,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南京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是"南京名志导读"丛书开篇之作。该丛书分为《府志篇》《县志篇》《专志篇》3册。《府志篇》即从现存的南京志书中,精心挑选出六朝、宋、元、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丹阳记》、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洪武《京城图志》、万历《应天府志》、康熙《江宁府志》2种及嘉庆《江宁府志》、光绪《续纂江宁府志》《首都志》共10  相似文献   

7.
苏武牧羊之"北海"当是今乌兰巴托附近的荒原,绝非民勤白亭海。文章对《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关于白亭海的相关记载予以梳理,指出这几种记载的来龙去脉。西汉并无凉州白亭海之称。姑臧白亭海当为比附《元和郡县图志》白亭军地望的记载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目前的明史研究,洪武时期有两个土地数字,一个是《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官民田地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七十三亩”;另一数字是《诸司职掌》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十二布政司并直隶府州田土总计八百四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三顷零”。究竟...  相似文献   

9.
汪圣铎 《文献》2005,(4):195-207
《宋史全文》①或称《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作者不明,是成书年代较早的一部编年体贯通北南两宋的史书.由于它的北宋部分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时间范围重合,南宋高宗、孝宗部分与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时间范围重合,南宋光宗、宁宗部分则与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和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的时间范围重合,而南宋理宗部分与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及《宋史·理宗本纪》记载的时间范围重合,所以,人们往往不甚重视此书.实际上,此书是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本文拟特别强调的是此书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这同本书其他部分相比,更具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刊孤本《异域图志》,曾由王闻远、彭元瑞递藏,后归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并由威妥玛捐赠给剑桥大学图书馆。《异域图志》的作者问题聚讼纷纭,然据《浙江采进遗书总录》,则以明宁献王朱权的可能性为最大,海外汉学界亦多主此说。本书有一部分为郑和下西洋时代所获知的前沿认知,然更多的是从《山海经》《太平寰宇记》《太平广记》等十几种古籍中抄撮而来,并进行了整理加工,其材料与宋人《诸藩志》和《岭外代答》多有重合,且可能与《蠃虫录》有直接的沿承关系。《异域图志》被《三才图会·人物篇》整体采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小说猎奇的心态和视角呈现了明朝大航海时代新的地理知识图景,虽不能说是一部谨严的历史地理著作,但此书对我们了解明人的世界-地理观以及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认识历程,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据《复辟之黑幕》一书记载,清末贵州状元夏同龢曾经参与张勋复辟,是复辟党十三太保之一。经仔细考辨,本文作者认为,夏同龢为复辟党重要成员绝不可能,且参与复辟可能性极低,主要原因有四:一、此书所记内容多出自茶馆酒肆杂谈,不足征信;二、此书内容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三、夏同龢参与复辟说法仅见于此书,同类史料没有所载;四、考察夏同龢生平经历,与此书记载在逻辑上难以符合。  相似文献   

12.
清人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是我们今天研究隋唐两京的重要参考资料。它考察了唐代长安、洛阳的宫城、皇城以及居民坊区的位置、坊区居民的分布 ,资料丰富 ,内容详实。然而 ,从徐松编著此书 (清嘉庆年间 )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 ,在这期间 ,先后有许多人对此书又加以增补和考订 ,著名的有清人程鸿诏的《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今人阎文儒的《唐两京城坊考补》,辛德勇的《隋唐两京丛考》以及西北大学李健超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尤其是《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利用隋唐两京碑志资料 ,增补考订 ,几乎使原书内容增加一倍。近年来 ,随着考古挖掘…  相似文献   

13.
魏珞宁 《中国地方志》2023,(3):37-45+125
今存洪武《苏州府志》是原署作者卢熊的《吴郡广记》在刊刻中被改动体例和题名的产物,称其为《洪武志》更符合历史事实。《洪武志》虽然是最早的苏州方志之一,但在后代方志修纂中的影响比较有限。随着清代中期钱大昕等学者将其运用到历史地理学术研究中,《洪武志》从地方性知识的载体转变为更广阔学术史脉络的一环,从而得到再发现。近代以来傅增湘等学者关注《洪武志》的版本价值,围绕其产生的近代人事史料使得《洪武志》获得新一次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正>《淮城记事》是一部有关今江苏淮安地区的史书,此书逐日记事,详实记载了明清易代之际江苏淮安的历史,它对淮安的地方史研究乃至南明史研究均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但目前为止,学界对此书的专题研究,尚付之阙如。职此之故,本文拟对该书的作者及成书时间、版本、史料价值等进行系统的考察。一、作者及成书时间《淮城记事》全书仅一卷,最早见于冯梦龙所辑《甲  相似文献   

15.
杨克林、曹红编著的大型图片集《中国抗日战争图志》(以下简称《图志》),是近年来抗日战争史学术领域一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图志》的编著者在大陆工作,《图志》一书于1992年在香港由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新大陆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相似文献   

16.
日本元禄十二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翻刻元泰定二年(1325年)刻印的《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乙集卷1"燕京图志"中有4幅图:京城之图(燕山府)(图一)、帝京宫阙(图二)、东京城图(金南京城图)和南京城图(旧应天府,金归德府)。此所谓"燕京图志"盖指京城之图(燕山府)和帝京宫阙两幅,东京和南京城图是附图。此卷目录后记云:"东京旧城宫室制度,已纂为图,刊于前卷,而金人所改东京、南京宫殿楼馆,有所损益,今将城壁图制刻于燕京图志之后,览者可以知古今之制不同也。"京城之图(燕山府)和帝京宫阙这两幅图,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金中都图。  相似文献   

17.
《文史资料选辑》许多读者都很熟悉,它记载了旧中国的方方面面,是一部难得的史料。征集、编辑此书的是一批文史专员,他们遵循周总理的指示,“把亲身经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文革”前的文史专员室》记述了作者对文史专员的印象及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18.
《永乐大典》地方志存目校订一则廖盛春《永乐大典》卷二千三百三十七至卷二千三百四十四为《梧州府》,辑录总地志及梧州府辖地的图志等记载该地自然和社会各种情况,其所征引的书籍计数十种,多为今已不易得见的古籍,有的是早已成为绝响的宋、元图志。其中引录有《古藤...  相似文献   

19.
隋炀帝大业年间编纂了《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3部大型地理图书。前后参与其事的编纂《区宇图志》者近50人,现在可考者约10人。隋炀帝时,《区宇图志》多次重修,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修撰者的文体繁复,二是体例失当,三是修撰者狭隘的民族观、区域观念。而隋炀帝时编纂多种地理图书的条件之一,是隋朝对全国各地吏治、民情、风俗、物产的调查。其直接原因,则是隋炀帝的文化素养,以及实际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即地理图书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土贡的根据,以地理图书来记载其统一华戎的功业、以地理图书归美隋炀帝的政治目的。隋炀帝对地理学有其贡献。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唐书·方镇表》《旧唐书·马燧传》等记载,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版《元和郡县图志》"建中年间,河中节度使马燧权移州于马邑县焉"之"河中"当作"河东"。贺次君在《元和郡县图志》之《校勘记》中,怀疑"贞观十四年,废虞州,解县属河中府"、永乐县"贞观八年改属河中府"之"河中府"为误书,笔者通过分析古籍中以后称前的情况,揆以李吉甫对河中府沿革记载清楚的史实,认为误书说有失允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