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渔(1610~1680年),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诗人、小说家和美学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清顺治末年,移家金陵(南京)。李渔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他一生著述丰富,有戏曲  相似文献   

2.
芥子园原本是十七世纪时,由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造园专家李渔在南京营建的一座园林,该园位于南京城内秦淮河南,中华门之东。《笠翁一家言》云:“此予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闲情偶寄》中说,该园占地不及三亩。李渔归乡后,芥子园几易其主,历...  相似文献   

3.
李亚力 《文献》2011,(1):56-62
翼圣堂是明清时期金陵有名的书坊。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剧作、杂著多由翼圣堂刊印。李渔去世后,他的女婿沈因伯以曾是李渔金陵住所的芥子园名义刊印了《芥子园画传》。因此有学者认为翼圣堂书坊为李渔创办,也就是芥子园书铺的前身。  相似文献   

4.
曲亭马琴基于与李渔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对其创作才华的钦佩之情,模仿其号自名“蓑笠渔隐”,并由此抒发了执着于小说创作,不顾正统文人讥笑、不愿与世俗为伍的隐逸之志。具体到小说观念方面,曲亭马琴立足于自身的文学标准,在深刻接受李渔“义发劝惩”主张的同时,在“取事凡近”上又与李渔大相径庭。而且,两人在作品中都倾注了巨大心血,马琴甚至模仿李渔在《八犬传》的结尾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这一点亦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杜钢梅  顾文玲  吴宏彬 《神州》2011,(3X):19-20,22
李渔作为“文人系之建筑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建筑装饰思想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重视环境;尊重个性,重在创新;强调实用与空间相宜;尚平淡雅致,忌奢华等诸方面。李渔的建筑装饰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意识和情趣在建筑装饰上的集中反映,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思想的发扬和光大,它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艳红 《神州》2014,(3):205-206
通过对于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现状,在环境的适宜性、装饰的适宜性、以及道路的适宜性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使得在环境设计中让中国传统的环境设计具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向。通过对于李渔在环境设计的研究,以及现在人对设计的认知,进行重新的组合来设计出一种既含有中国文化历史的设计,又能适合当代设计的一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芥子园和《芥子园画传》张尔宾康熙年间的大名士、出色的文学艺术家李渔的许多著作如:《无声戏》、《十二楼》、《一家言》、《风筝误》、《笠翁传奇》、《闲情偶记》、《芥子园画传》等都是在著名的芥子园中编辑、刻印出版的,可以说他在金陵芥子园度过了一生中最...  相似文献   

8.
羽离子 《文献》2001,(4):247-258
明末清初的文史学家、戏剧活动家李渔的著述丰瀚.其作品很早就已传播欧美.1957年,柳存仁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见到1851年4月3日人藏的中国雕印的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形容它是"小型本,封面黄纸,双行题:今古奇观续编十二楼,……其实照卷内书题,这书名的全称该是:觉世名言第一种,一名十二楼."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7,(4)
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增定笠翁论古》系新发现的《笠翁论古》初版的修订本,也是后来《史断》所据的底本,填补了《笠翁论古》流变过程中缺失的关键一环,纠正了前人认为该书并无修订本的误解。《增定笠翁论古》的扉页题识、序言二篇、凡例四则、史论三篇、评语若干皆仅此一见,可补各家文集之遗佚;该书标榜"论策兼资",刻意服务科举考试。《增定笠翁论古》保留了李渔生平的真实记录,参以旁证可考订疑义:李渔因"《无声戏》案"而发生创作转向,"随庵主人"系李渔的别号,沈因伯入赘李家时间为顺治十七年。  相似文献   

10.
张雨 《文史月刊》2012,(5):56-56
在国家图书馆,有两份清朝历史上的名单。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相似文献   

11.
南京沦陷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南京的医疗救助任务空前繁重。虽然绝大多数医生在沦陷前离开了南京,但是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慈善机构、隐匿身份生活在难民收容所内的军医以及参差不齐的民间医生出于人道主义立场,以各自的方式投入南京的医疗救助。南京内外信息交流初步恢复后,西方在宁人士又积极申请外援,经历一波三折,方才成行。上述努力为南京难民挺过难关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万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对南京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与救济。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之前拒绝承认南京安全区,在攻占南京初期,又默认了安全区的存在,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因此,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压迫,直到扶植“自治政权”以取代之。可以说。由于西方人士倡议成立和管理的安全区违背了日军当局的战略意图。南京安全区被迫解散的结局实际上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13.
光中也八十岁了。今年10月,余光中把他的八十华诞活动放在南京,是有道理的。他生在南京,他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母校,都在南京,从童年至青年时代,余光中与南京有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也算个"南京萝  相似文献   

14.
参赞机务文臣,在明代北京以外若干地区起过重要作用。其中,南京参赞机务尤其如此。南京参赞机务治理南京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东南地区的稳定。南京参赞机务设立后,与南京内、外守备一道成为南京的三位重要管理大臣。黄福为首位担任此职的官员,其名望及资历高深。他任南京参赞机务期间的表现,值得肯定,为后任奠定了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南京地区的水灾、兵灾、疫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由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平衡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长江下游包括南京地区在清道光年间连续遭遇特大水灾,数年的灾荒以及由此造成的灾民遍地、民变四起、社会动荡,为太平军进入南京并在长江流域地区迅猛发展提供了条件。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南京地区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激烈战争的最重要战场,长期的战争给南京人民带来多次可怕的疫灾,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战争后期,攻入南京的湘军对太平军与南京人民残酷的屠杀与劫掠焚烧造成"兵灾",给南京留下巨大创伤,历经数十年未能恢复。1913年,北洋军在镇压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二次革命"后,攻入南京,南京再次遭到浩劫。这些水灾、兵灾与疫灾,对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近代化进程造成惨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白纯 《民国档案》2007,(1):104-110
南京救火会为民国时期的南京民间消防队,在抗战结束后,得到迅速恢复。由于火灾危害较大,各地热心人士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对南京救火会给予较大的支持。同时,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首都警察厅对于民办救火组织也加强了管理,使南京救火会在保障本市消防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南京民族宗教事务活动记忆中,当年被誉为“布衣将军”的基督徒冯玉祥,与现在的南京基督教莫愁路教堂(前称为耶稣会堂、汉中堂)结下的不了情缘,至今仍在南京基督教会和老南京信徒中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8.
经盛鸿 《铁军》2017,(11):12-14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随后,日军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扶植了伪中央政府。南京成为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大本营与巢穴。中共中央在南京四周农村地区的战略部署与排兵布阵当侵华日军对南京发动进攻与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在陕北延安的中共中央,始终对之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你是南京人,你在南京工作和生活,你一定也想知道120年前南京的习俗和民情。值此我向南京人推荐一本书,它就是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的亲身经历》。这本书的特点不仅在于记叙了十九世纪末南京的民俗风情,还在于是一个异国人的亲历亲见,絮絮叙来,真实生动,令人读来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20.
《旅游》2009,(5)
南京的山水不仅在于自然之和谐,更在于山水中积淀的文化遗存,或许这是古都南京所持有的自然与历史禀赋。江宁是南京名水与历史文化富存之所,实为南京这种品质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