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方志》2011,(12):58-58
沈国睛在《江苏地方志》2011年第4期撰文指出,多年来,作为文化产品的年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年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年鉴无法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创新。年鉴的创新一直是年鉴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讨年鉴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主张开辟新的采编渠道,完善责任质量制,建立年鉴网站、网页,出版年鉴附产品,根据读者态度和意见优化年鉴栏目和内容,改革发行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3.
年鉴创新对年鉴的编纂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年鉴创新的实质就是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提升年鉴的社会价值,为各类读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使用资料,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能够开发出更多的高层次信息,无疑对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提升年鉴的社会价值、推动年鉴创新起到关键性作用。现就如何开发高层次年鉴信息谈些己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省级年鉴编纂工作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从三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入手解析了提升年鉴工作水平的路径。关于年鉴定位问题,文章从两个方面解读:功能定位和读者定位。从功能角度说,地方综合年鉴应从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出发,立足于客观、准确记载史实、全面提供基本信息;从读者角度讲,省级综合年鉴的读者主要是本行政区域内参与公共管理的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想要了解本省地情的科研、情报人员。关于内容选取问题,笔者提出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安排内容、记述史实,同时注重突出特色。关于编纂水平问题,文章认为,保障和提高年鉴编纂水平要着重解决好“众手成书”带来的问题,此外,也要处理好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年鉴年年编,容易落于俗套。年鉴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编排格式要创新,装帧设计要创新,内容更要创新,只有不断有新的创意,年鉴才有可能发展。企业年鉴要突出当地或企业的本色和特色,年年都有新的创意和尝试,使读者常看常新,这样,创新与发展、编鉴与用鉴才能更好地结合,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年鉴编辑不同于其它编辑,光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编辑技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编出高质量的年鉴刊物来和真正把年鉴推向市场,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就需要年鉴编辑有广泛的社交能力。可以说,年鉴编辑社交能力的好坏,决定着他所编出的年鉴质量、经济效益,也影响着年鉴编辑部综合实力和声誉的高低。 年鉴编辑不同于出版社、报刊杂志社的编辑,主要是编出好书稿就行。而要从条目的设置、框架的确定,来构造蓝图。编辑内容的对象是各个部门和行业,读者也是各部门、各行业。在目前中国年鉴还未摆脱“官书”、“政书”体系…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方志》2008,(4):7-8
《连云港年鉴》创刊于1999年。回顾10年来的年鉴工作,我们感到,在“改革、创新、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下.地方综合年鉴要在竞争激烈的出版物市场赢得一席之地,获得读者的认可,就必须推陈出新.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方法.与时俱进地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要。对此,我们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重时效、重信息、重服务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指示,是各级党委、政府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红塔区年鉴》1987年创刊为《玉溪市年鉴》,1998年因撤市设区改刊现名,2002年更名为《红塔年鉴》。15年来,出版发行年鉴15卷,其中:1994年卷荣获省综合特等奖、全国首届地方年鉴评比综合一等奖;1993年、1997~1999年等4卷获省综合特等奖,2000年卷获省综合一等奖。2001年卷于当年9月出版发行,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研究会评为2001年全国校对质量优秀奖。为读者提供了准确、快捷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正年鉴被称为"集万卷于一册,缩一年为一瞬"的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的案头资料库,具有资政、鉴戒、窗口、教化、存史等作用。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年鉴有读者,能够和读者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其价值。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供给为导向的年鉴模式,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年鉴模式,实现年鉴的价值创造。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关键性要素:数字化是年鉴的发展趋势,这里不仅仅包括年鉴的数字出版还有年鉴的数据平台建立。首先,年鉴的数字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的要求。作为信息载体的年鉴,应该尽量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目前的多数地方综合年鉴有效信息量少,读者寥寥无几。因此,创新地方综合年鉴的内容、框架和形式,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质量也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来,由于年鉴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使读者定位问题愈来愈成为影响地方综合年鉴创新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应该引起年鉴界的切实重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为地方综合年鉴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2.
年鉴,顾名思义,就是以年为限,一年一鉴。年鉴要发展,就要常编常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变化、新面貌的不断出现,一味地沿用旧模式、旧思维、旧方法.已然无法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年鉴的发展与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年鉴发展需要创新,但在年鉴编纂中很多进步或成果都不是创新,而是与时俱进、常编常新的。长期以来,年鉴编纂工作中存在五个认识误区:将年鉴定性为资料工具书,年鉴不是“官书”,年鉴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过于陈旧和狭隘,主张创新是年鉴发展的主题,讲年鉴规范就是“千鉴一面”,因此,亟须正本清源,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年鉴工作才不会走弯路。年鉴规范是基础,人人必须遵守;年鉴创新是提高,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年鉴创新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来自于年鉴理论学习和研究,更来自于年鉴编纂工作实践,没有年鉴编纂工作实践的创新是空洞的、乏力的。  相似文献   

14.
李江在《巴蜀史志》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年鉴编纂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一)优化会议条目的撰写。关于政府机构会议条目的撰写一直是各综合年鉴容易写得空泛,可读性较差的部分。在一般年鉴中占了大量篇幅而又最枯燥乏味,但也是撰稿人每年都必须撰写,又不容易写好的部分。有的年鉴如《武进年鉴》在记政府、人大、市委、政协常务会议中有一个好的做法,就是除特别重要的会议外,各大班子的例会以一览表的形式在年鉴中列出文号、主要内容、开会时间、参加者、形成决议等要素,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5.
年鉴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晓京在《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从信息播学的角度分析年鉴的定位、读者群和发展方向。认为目前的合性年鉴基本可定位为官书,读者群稳定为党政干部、管理人。从理论上看,这一读者群与普通百姓的信息需求是不一致,因而年鉴要做到官民合一,实际是不可行的。年鉴要扩大读群,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分工精细的趋势,分类细化目标市场,定年鉴的读者定位,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分类编纂不同内、不同版本、不同种类的年鉴,以适应读者的不同需求。编纂实生活类年鉴,使之“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百姓的生活之友。面向…  相似文献   

16.
年鉴的框架结构承载着年鉴的内容。一部年鉴能否为读者所接受,是否能成为受读者欢迎的资料性工具书,其框架结构的设置、选题的编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编辑年鉴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框架结构作适当的调整、优化选题和精细编校条目内容,对提高年鉴的编辑质量,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  相似文献   

17.
《高邮年鉴》从2002年版开始增设《趣闻逸事》篇目,三年来共收入条目102条。现在,《趣闻逸事》已成为《高邮年鉴》的一个常设篇目。此举引起了同仁和读者的好评,同仁称其是“年鉴的一大特色篇目“,一些读者则夸赞其为“最喜爱看的篇目“。在年鉴中设立《趣闻逸事》篇目是有一定缘由的。一是年鉴编纂实践的需要。《高邮年鉴》1987年创刊,在17年的编纂实践中,按照常规设定篇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造年鉴品牌三个方面,说明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作者认为年鉴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创新是战略,即决定年鉴事业发展全局的策略;规范是战术,即解决年鉴编纂出版技术性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年鉴编纂规范化要服从、服务于年鉴事业创新发展大局,年鉴事业创新发展也要统筹兼顾年鉴编纂规范化,引领和促进年鉴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年鉴的可读性问题是年鉴界的老话题了,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作过探讨和论述。随着年鉴编辑实践的深入,从年鉴的效能反馈信』又和发行工作来看。我以为有必要旧话重提,以期年鉴的作者、编者、读者们对这一问题再思考、再认识。前一段日子,新疆年鉴发行室的同志到地州县去发行年鉴,基层同志认为,《新疆年鉴》反映地州县的情况少,专文少,特稿少,可读性差、这引起我的思索。目前新疆有不少年鉴公开出版发行,全区性的有《新疆年鉴》和《新疆统计年鉴》,这两种年鉴其他方面暂且不论,单从发行数量上看,《新疆年鉴》占绝对优势,发行数量…  相似文献   

20.
马艾民 《新疆地方志》2013,(3):41-42,57
年鉴记述内容的宽与窄、深与浅是衡量一部年鉴是否可读、可查、可用的主要方面。在年鉴编纂所涉及的诸多项目中,内容为“王”。增加年鉴记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让年鉴内容真正丰富起来。记述内容全面不仅是年鉴自身属性的要求,也是读者所需要的。没有思维的高度,就没有稿件的深度。要想解决年鉴记述内容的深度问题,编辑人员要有意识地主动“掘金”,在“广度”上找门路,在“深度”上做文章是立鉴之本,舍弃这个“本”,精品年鉴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