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溧水县的雅称——中山■文/吴大林尹必兰我国叫中山的地方多矣。战国时有中山国,汉时有中山王国,国治均在今河北定县。今广东也有中山县,原是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今名。江苏南京溧水县的雅称也叫中山,是因县城东十里的中山而得名。唐《六和郡县图...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自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四处宣传中国要想独立富强,必须推翻政府的腐朽统治的革命主张。清廷视孙中山为洪水猛兽,除明令通缉外,还指令各驻外使馆对孙中山进行绑架和暗杀。海外华侨对其人身安全很为关注。一些习武团体和个人毛遂自荐,愿当孙中山的保镖。中山先生对这些好心人的关照,皆婉言谢绝。但海外爱国华侨早将先生视  相似文献   

3.
九省通衢的武汉,是辛亥革命的发祥地.纪念辛亥革命,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其战友的建筑物、纪念物比比皆是.许多马路的命名,也饱含着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之情.北伐战争后,汉口横贯东西的8.5公里长的主干道,由“后城马路”改名为“中山马路”.日伪时期的1943年,中山马路延伸并分三段命名.即硚口至利济路为“中山西路”;利济路至江汉路为“中山中路”;江汉路至一元街、入胜利街至芦沟桥路为“中山东路”.1946年元旦,武汉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市政府将上述三段路统一命名为“中山大道”,并举行了盛大的命名仪式.这一名称一直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4.
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广场的台阶上矗立着一座孙中山先生铜像,根据孙中山先生生前作演讲的姿势而雕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这尊铜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是明治大正年间实业家,日本电影界的元老。在孙中山亡命日本期间,梅屋热情地帮助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山先生逝世后,梅屋请日本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筱原金作工场铸造了这尊铜像。1928年铜像铸成,像高2.9米,重一吨多。次年3月,梅屋庄吉亲自护送铜像至南京。1929年6月1日,梅屋偕同夫人、女儿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本应恭放在中山陵墓,供人…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一座植物园康桥南京中山植物园是我国最早的一座现代植物园,它坐落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迄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南京中山植物园的前身是"中山陵园纪念植物园"。1929年,南京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林学家傅焕光、陈嵘教授勘定明孝陵、梅...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当年创办黄埔军校时,身边有三位重要助手:蒋介石、戴季陶及我祖父金诵盘。后来孙中山先生将蒋介石、戴季陶的儿子及我父亲金政分别改名为蒋经国、蒋纬国、戴安国  相似文献   

7.
正一、现存《香山县志》概况香山县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将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部分划归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山、珠海及澳门等地区。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为了纪念他,同年4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在香山县约800年历史中,修有《香山县志》共九部,是现今研究中山、珠海、澳门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九部《香山县志》中,只有清乾隆年间所修《香山县志》有完整的《凡例》,其他几部县志或隐于序中或散见于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中,我曾给孙中山先生当过贴身卫士,跟随中山先生经历了长期的革命运动。直到1921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我在广州参加战斗突围后,才离开了孙中山先生。 1909年,我在南京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当士兵,那时我们第九镇称为新军,每个战士都有一定的进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盛夏南京,烈日炎炎。新的一期《钟山风雨》就在这持续的高温下新鲜出炉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专栏,在上一期首次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社会反响颇好。本期纪念专栏,我们从全国各地的来稿中选登了三篇,以飨读者。《孙中山与台湾》一文,叙述的是中山先生关心台湾同胞,三到台湾的经历,同时也介绍了中山先生逝世后,台湾同胞遥寄哀思的有关情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中山先生与台湾同胞心连着心的深厚情谊。现在,台湾仍与祖国大陆处于人为分裂的状态,但只要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遵循中山先生的遗愿,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就一…  相似文献   

10.
198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举国上下甚为重视,当时沙市市(后改为荆沙市)民革在开筹备会讨论时,有同志建议,沙市中山公园还没有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有中山之名,无中山之惨,似乎名实不符。如果发起在中山公园内修建一座孙中山先生铜像,可以说是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最好的实际行动。他这番话大家表示热烈赞成。主委邓博同志召集委员会专门讨论,会上一致通过。随即邓博以人民代表提案形式,请市政府在中山公园内修建孙中山先生铜像,并修复中山纪念堂和中山亭。提案特别提到:“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全国都将宣传孙中山先…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人民热烈地、隆重地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9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对现在国内主要保存着有关孙中山先生文物的地方,如广东中山县翠亨村,上海香山路和北京铁狮子胡同中山先生的故居,南  相似文献   

12.
正先父熊秉坤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和学生,早年受孙中山影响参加了辛亥革命,并因在武昌首义中的首先发难之功而被孙赞为"熊一枪"。后来,先父又在孙中山、黄兴等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阳夏战争)、讨逆反袁、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高级副官、代参军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多次聆听中山先生的教诲和指示,深受先生信任、关怀和爱护,而且更为中山先生所从事的崇高事业、革命思想和人  相似文献   

13.
脸谱     
《文史月刊》2010,(7):44-45
孙中山首次在公开场合被尊称"国父" 孙中山辞世,在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两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当时台湾同胞感念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中山先生为“国民之父”。  相似文献   

14.
中山陵     
在南京东郊紫金山中的茅山南坡,矗立着一座驰名中外的陵墓建筑——中山陵。7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 中山陵是孙中山自选的墓地。早在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与胡汉民、郭汉章等人到紫金山行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曾笑对左右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前夕,又当面对汪精卫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其兄早年远走南洋,从事土地经营。由于务农有方,所以事业颇为发达,在兄长的资助下,中山先生于1892年毕业于香港中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经济的主张。建言失败后,横渡太平洋到檀香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要想独立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的革命主张。清廷视孙中山为洪水猛兽,除明令通缉外,还指令各驻外使馆对孙中山进行绑架和暗杀。当孙中山到英国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时,清政府驻英公使派特务将其诱骗到公使馆后门,然后采用暴力手段强…  相似文献   

16.
中山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由世纪伟人创办并以其英名命名的高等学府,原名国立广东大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将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和科学文化建设人才而亲手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以什么日子作为自己的生日的呢? 1924年2月4日,孙中山先生下了两道大元帅令。一道是“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  相似文献   

17.
正1912年,湖北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盛邀孙中山先生来汉视察、指导革命。本文即是当时《中华民国公报》记者陈霁云先生对中山先生接受邀请,来汉活动的报道。另据当年上海《申报》报告及《孙中山年谱长编》(陈锡祺主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记载,中山先生来汉活动实际为4天,即4月9日至12日。本文记中山先生"驻鄂五日"有误,但文中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故此次经华中师范大  相似文献   

18.
萧友梅(1884—1940年)与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同为广东香山县(1925年改名为中山县)人,1889年随父亲移居澳门后,与孙中山相邻为居,来往密切,成为世交。萧友梅自幼学习古文,又接受新式学堂教育。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当时在日...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是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凡是曾经追随中山先生参加革命的人们,回忆中山先生毕生致力革命不屈不挠的精神,莫不感到无限的尊敬。孙中山先生诞生于19世纪末期,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发生于20世纪初期,在那个时候,中山先生目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横行霸道,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是决心革命。从兴中会、同盟会到辛亥革命,卒致推翻了清朝贵族的专制统治,建立了新的共和制度。这是中山先生和同盟会革命先烈的辉煌功绩。但没有  相似文献   

20.
1916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视察象山、舟山军港后,顺道踏上了普陀这座佛教名山。当中山先生乘竹轿登临佛顶山时,为一路山海秀色所陶醉,且有幸目睹了海市蜃楼奇观,“诧以为奇不已”,乃由刊、中山先生口述,随行陈去病代笔写就《游昔陀志奇》一文,并盖上孙中山“月白风清”印章,悬挂于普济寺客堂。惜该墨迹于“文革”中散失,至今不知下落,只留下影印件。兹敬录如下,作为对中山先生游普陀山八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