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吴王沟记     
<正>古城泰州,地处苏中平原,历史悠远流长。这里没有山,只有水。远古的泰州,其地理位置居于两淮的中部"东傍大海,北依淮河,南枕长江"构筑了特色鲜明的"三水文化"自然之美。泰州的水滋润了这方土地,养育了泰州的人民,书写了华丽的篇章。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青年时代的刘濞是一个志大才疏、雄心勃勃的创业者。自立国广陵之始,他便充分利用了古海陵地区滨江临海,  相似文献   

2.
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的泰州与生俱来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州南濒长江,北望淮河,历史上还曾东临大海。数千年来,江流、海潮、淮水在此交汇激荡,孕育泰州大地,哺育泰州先民,促成泰州城的生存和发展。泰州地处长江角洲冲击平原和淮河冲击平原,成陆时间不长,历史遗存不多,地方史料著述不(?)。泰州地区在西汉才设置海陵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枚乘上书吴王刘濞说词中有  相似文献   

3.
正泰坝是明洪武年间分筑在泰州北门城外草河、稻河上的东坝与西坝,二坝相距不远,为阻挡江水灌涌、减少里下河水患之设,往来客货船只到此须翻坝换船前行。历史上,两淮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海盐产地。清初两淮有三十处盐场,其中泰州辖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角斜、栟茶十场,是国家盐税的纳税大户。泰坝筑成后,泰州所产之盐往来运销均要经过此处,因而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到清代更是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4.
晚明泰州经济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黄、运治理政策形塑的结果。明代治黄以保运为先,造成淮河入海通路被侵占,遂使淮扬运道、祖陵与下河州县同罹水患。在治水技术无法提供兼顾三者的解决方案时,明廷鉴于祖陵、运道对皇室与国计的特殊意义,选择将下河作为排泄区。这种角色设定导致泰州水害频发,破坏了原先优良的农作环境,当地经济也随之陷入困境。泰州士绅既无力扭转大的水利格局,也未能说服国家提供更多的赋税优惠,水利与税收分配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这表明在地方与国家核心利益发生冲突时,地方社会所能体现出来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有限,很难抵制国家行为对地方民生的侵害。晚明泰州的遭遇显示帝制国家对地方社会保有较强的穿透力与影响力,地方史研究亦需充分考量"国家"要素。  相似文献   

5.
<正>泰州是一个文化交叉地区,且泰州文化与楚文化都有某种"母体"上的联系,所以,有时候老泰州人也搞不清楚属楚,还是属吴,因此只好自立一派,保其"中道"了。其实,泰州文化尽管吴楚文化夹击,相互交融,在泰州文化的成色中,既有吴文化,又有楚文化,但由于泰州与江南只是一江之隔,相互接触与交流甚多,所以从总体上看,泰州受吴文化影响要比受楚文化影响大得多,泰州文化主体上属吴文化。泰州的这种文化性质为泰州融入苏南奠定了文化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6.
前泰州时期是指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海陵置泰州之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前泰州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建立在渔猎经济基础上的原始教育和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前期古代泰州教育。前泰州时期的青墩文化、南荡文化、天目山文化、楚水文化和海陵文化,既是泰州教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泰州教育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与泰州学派渊源颇深。他自幼受到阳明心学的熏陶,是泰州学人罗汝芳的入室弟子,又对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李贽激赏不已,与焦竑、管志道、祝世禄、陶望龄等其他泰州学人亦多有交往。汤显祖在狂禅的猎猎风潮中,高度关注自心,崇尚自由意志,绽放着生命的"狂"与"真",被时人目为"狂奴",却恰是泰州学派光明超脱的典型风范。至其尊身重生、兴教劝学、构建有情天下的种种为政理念与生命实行,则更是与泰州传统如出一辙。故汤显祖当可被视为泰州传人,目为狂禅一派。  相似文献   

8.
<正>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人杰地灵,物产丰厚,古称海陵。泰州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主要是由泰州的先人们逐年创造的。然而,泰州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尤其是历史上的泰州曾广泛接纳了中原移民,因而泰州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一、中原文化南进,泰州受到人口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传播是文化融合的基本途径。文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9.
王为刚 《东南文化》2013,(1):101-106
南唐泰州子城碑是研究唐末五代时期泰州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研读碑文并结合文献资料,可以重新确定南唐泰州子城的始建年代和明确其在泰州城内的具体位置。碑文亦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海陵县升级为泰州的原由、时间以及李昪何时将国号"齐"改为"唐"等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名师风采     
正 叶伟红泰州学院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和泰州市优质幼儿园评估组专家、泰州市中教与小教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2003年担任园长至今,她始终坚持"倾心于孩子的今天,着眼于孩子的明天"的办园宗旨,注重文化建设,提升园所品质,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泰州学院附属幼儿园已成为泰州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11.
1955年6月,江苏泰州北城垣出土了一方南唐升元二年(938)的《泰州重展筑子城记》(以下简称子城记)石刻,作者是第一任泰州知州褚仁规。泰州古代地方文献没有此记文的著录。在我国的古代城建史上,南唐筑城的实物资料几乎未见有过报导。该石刻记文的出土,补充、修正了泰州筑城的历史,对我国城市建筑史的研究,也是一分重要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2.
万历《泰州志》是现存最早的泰州志,虽然是残本,但仍可看出它十分重视民生的特点。这是受泰州学派影响所致,也是地方志发展到明代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辽代泰州考     
辽代的泰州是东北地区军事重镇,设德昌军节度使司于此,控制着大兴安岭东西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辽末,泰州落入金人手中较早,并得以沿用,这里遂成为金人的腹地(是为旧泰州,本文称泰州)。继而,北方蒙古各部兴起,泰州又成为金的边防重镇。大定五年,置东北路招讨司于此,承安三年迁金山,降泰州为金安县。长春县(辽长春州)升为泰州(是为新泰州,本文称新泰州)。辽金时期,泰州在东北地区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泰州地望的考定,对辽金史及东北地区其他古城的考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元明时期的历史研究也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金代泰州有新、旧之分,旧泰州即辽代的泰州,新泰州即辽代的长春州。金代的肇州即辽代的出河店。长春州、泰州、肇州,是辽、金时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因此,这三州的地名频见于史册。关于这三州的地理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笔者仅将近年来有争论的问题,试作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在争论中得到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5.
<正>“〔道光〕《泰州志》公案”,系一桩与修志有关的笔墨官司,实为史志界罕见,可以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形容,熟悉和研究这段历史,对后代编史修志大有裨益。清道光七年(1827),在时任泰州知州刘铃的大力倡导下,〔道光〕《泰州志》刊刻发行,这本是泰州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喜事,结果却招来众多麻烦。部分士绅、生员拿到志书之后,意见纷纷,批评该志存在“以邑乘为家乘,  相似文献   

16.
继1827年《(道光)泰州志》后,泰州曾三度修志,先后纂成《(光绪)续修泰州志》、《(民国)续纂泰州志》、《(民国)泰县志》,但均未付梓。1980年10月泰州市成立修志办,历经十多年,1996年7月《泰州志》终于形成验收稿。然而就在此时,因泰州成立地级市,财务  相似文献   

17.
泰州系辽兴宗在位时设立,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罢之。承安三年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可见辽、金两朝置泰州时间颇长。但对泰州治所,辽、金史介绍不  相似文献   

18.
<正>泰州古称"海陵",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税而兴的古老的历史文化古城。据有关研究,泰州从成陆有人迹存在到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这个时期是以盐业生产为主导的时期。古泰州在黄河夺淮、海势东迁之前,主要是引海水、烧盐、制盐,几千年的海盐生产史,在泰州留下了众多的盐税文化遗存。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时代的演变,社会迅速转型,盐商们的家业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9.
正三国时期有没有海陵县?清道光年间泰州修志,这是争论的问题之一。《道光泰州志》卷一"建置沿革"载:海陵县"三国时废",所载与《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相同。这种说法源出于《宋书·州郡志》:"海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按:标点依中华书局点校本)当时激烈抨击《道光泰州志》的《泰州新志刊谬》对"三国时废"严加驳斥,认为三国时海陵县不废,废的只是海陵令。《泰州新志刊谬》云:"《魏志》黄初二年张辽  相似文献   

20.
来琳玲 《沧桑》2012,(4):44-46,68
泰州为长江三角经济区新兴的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有凤凰城的美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学界对泰州的名称演变、风土人情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泰州行政建制的演变也略有涉及,但主要侧重在唐宋之后。本文则主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探讨魏晋南北朝这一大分裂大变动时期泰州的行政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