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江浦,又叫清江,为今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清江浦原为河名,即今淮阴区码头镇至淮安区淮城镇之间的里运河。清江浦在海运及陆路交通兴盛之前曾是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的枢纽,长江以北的繁华重镇。自古漕船由此北上,行人在此弃舟骑马,清朝还在此设立漕运总督,一体节制漕运事宜。在清末各省纷纷设立铜元厂牟利之际,漕运总督陆元鼎于光绪三十年(1907)三月以江北清淮一带制钱缺乏,银价日减,官民交困为由请求在清  相似文献   

2.
贺传芬  李银  王惠毓 《中国钱币》2012,(1):60-62,I0001
清江古名清江浦,属淮阴县辖,位于南运河中段沿岸,是当时南北水运的枢纽。每年经清江浦北运的漕粮高达六百万石,淮盐也行销皖豫四十一个州县,年征课银达二十七万两。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经驻清江浦的漕运总督陆元鼎奏请,在清江浦设立  相似文献   

3.
淮阴发现“清江浦铜元总局”印笔者在当地收集到一枚“清江浦铜元总局”印(如拓)。印牛角质,呈正四边棱台形,印面边长2.8、对角线长3.9厘米,印文沿对角线布局。印面距边沿0.55厘米处刻双线正方形,边长1.6厘米,对角线为2.2厘米。沿内正方形对角线,竖列三排篆书印文:中“清江浦”、右“铜元”、左“总局”。印四周环刻古建筑等图案。印顶正方形边长2.15厘米。沿对角线,中心刻一“上”字。印顶高4.4厘米。清江浦(今准阴市),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漕运总督恩寿奏准在清江浦运河北岸(今淮阴河北路再制盐厂)设铜元局。筹借160余万两商款,购地建广房、仓库等320余间,购各种机器112台,翌年试铸。开铸之初铸光绪元宝“清江”铭文铜元约14种版别。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又铸中心“淮”字大清铜币三种版别。(《江苏钱币》1992年2期胡彬)淮阴发现“清江浦铜元总局”印@胡彬  相似文献   

4.
明朝自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军国之需仰给于东南地区,漕河遂为明王朝国家经济之命脉,漕运成为国家大计。景泰初年,明廷特设漕运总督统筹漕务,自此沿至明末,并为清朝所继承。明代漕运总督职责重大,拥有治漕、治吏、治民及治军的广泛权力:催督税粮,疏浚运河;修举漕政,革除漕弊;巡抚地方,赈济灾民;考察官员,整肃吏治;提督军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漕运总督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近半数漕运总督由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籍官员担任。同时,漕运总督的每届任期不长,"非久任"迁转不常"现象突出。明代漕运总督对于确保漕粮按时、足量地运送到京师,发挥了重要作用。漕运总督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漕运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对明清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苏地方志》2006,(5):32-32
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京杭运河的中段、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历史上,这里是重要的漕运枢纽,是著名的“南船北马,辕楫交替”之所,同时,也是享有盛誉的人文荟萃之地。特别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全国最高的理漕长官漕运总督驻节之地,其间,这里还设有江南河道总督署、淮北盐运分司署和淮关监督署,漕、河、盐、榷、驿,成为明清五百余年淮安城市的经济支柱、兴衰要素和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清咸丰四年(1865),在漕运总督吴棠的主持下,清江浦修筑成一座城垣体系完整的城市,继续作为清河县的治所,这是淮安城市发展史的一件大事。不过,关于吴棠筑城的文献记载,却并不多,关于清江浦城修筑起始时间,城墙有多长,花费多少银子,经费是从哪里  相似文献   

7.
清江浦是明清时期的漕运要津,南北交通的襟喉之地,向有“九省通衢”之称。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在这里驻节,官署如林。有“官比士民多”之誉。大运河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生命线,不仅是经济文化的交流之河。也是一条连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河道,是一条文化汇聚、包容的大通道。提起大运河的文化包容,  相似文献   

8.
正上世纪50年代初,我居住在清江浦东大街的大源巷,那里距里运河仅有百多米。生活在那里20多年,几乎天天与京杭大运河的里运河有交集,现在居住地虽有变化,但还常到运河畔散步,对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一对南水北调东线流经淮安市主城区的里运河,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对此感触颇深。清江浦里运河是明永乐年间漕运总兵陈瑄率民工疏浚的沙河故道,从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全长40里,贯通了南北运河。漕运、治河、造船中心均设在清江浦,清江浦随之成为京杭运河上的重镇。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新海 《人文地理》2005,20(5):48-50
论文首先分析了历史街区的三个基本特性: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遗存的真实性和空间的功能性,并据此提出和阐述了历史街区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全面保护原则、真实性保护原则、完善功能保护原则和渐进更新保护原则,以期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河下十景     
河下镇,是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故乡淮安市郊区的千年古镇.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随着运河文明的开启发达.河下镇因漕运穿梭而繁荣,因商贾云集而昌盛,成为运河沿线“百货山立”的商品集散之地.成为文化丰厚、景色优雅的宜居怡人之地。  相似文献   

11.
淮阴是江苏北部腹地的中心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市区清江浦,明代中叶以后为漕运要津、南船北马交汇之所,曾有“九省通衢”之称。清乾隆间始为清河县治,河道总督署也设置在这里。所属淮安市在其东南15公里,清时为淮安府及山阳县治,并置有漕运总督署。这里就是被人民称为“人民的好总理”的周恩来幼年时生活过的地方。周恩来曾经这样描述他的故乡:“淮阴古之名郡。……清时海运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飞飞漫墨》)  相似文献   

12.
淮安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明清时期,淮安是黄、淮、运的交汇处,为漕运和商旅必经的咽喉要道。淮安作为漕粮转运的一个重要枢纽,明清时期这里设有包括漕运总督在内众多的漕运管理机构和官员,其中就包括淮安运河水次仓——常盈仓。淮安运河水次仓的设置与沿革明代淮安是漕运重地,江南几乎所有的漕粮都要从淮安起运,中央政府为加强对漕粮的存储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后期河工流人略谈周轩由于清代南粮北运,"漕之通塞视乎河,河安则漕安,河变则漕危,重漕故重河"(《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卷223),所以把治河与漕运视为国家要务。明代常以都御史总督河道,但不是常设之官。清代始设河道总督专官,掌管黄河、运河和永定河...  相似文献   

14.
杜涛 《中国地方志》2020,(1):72-87,M0006
周恩来外曾祖父万承紫,道光初任南河中河通判,因收藏两江总督琦善看中的元代《龙舟图》被琦善弹劾免职。从该案中可见道光时两江总督对江南河工事务的介入、江南河工的奢侈之风,以及南河官场的文化氛围。万承紫尚风雅,收藏甚富,与寓居、往来南河的文人墨士多有交游,罢官后所居"还读书室"为文人雅集之所。原籍南昌的万家因河工而移居于南河治理中心淮安清江浦,万承紫子孙辈也精于河工。万家三代的治水经历也对周恩来产生影响,任总理期间特别重视水利事业。  相似文献   

15.
杨锡绂与御制松花石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锡绂,字方来。一字兰畹,江西樟树观上镇门楼里人。清雍正进士。曾任吏部尚书、漕运总督晋加太子太保,为官清廉。他兴水利、平边患、许禁陂塘改垦、治漕最久.漕运通达,政绩卓,百姓建生祠纪念。他平生钦仰汉代杨震“四知”辞金的高风亮节,自署“四知堂”。  相似文献   

16.
蒋福凯 《中国地方志》2023,(1):61-69+126-127
明代漕运总督江一麟在万历初年的任职情况方志记载不一,实由修志者未对其生平仕宦进行核查、未考地名简称及政区沿革等所致。经考可知,江一麟万历二年由浙江左布政使升南赣巡抚,任职期间平定叶楷叛乱,并于万历四年向明廷奏设江西长宁县。万历五年升任漕运总督,万历八年卒于此任。其一生并未任职贵州巡抚,奏设的长宁县亦非四川长宁县。  相似文献   

17.
祖国西部的贵州,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地方,她是我的祖籍地。先祖父陈夔龙出生在那里,在那里成长、发迹。清同治十一年(1872)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十二年(1886)中进士。之后祖父仕途青云直上,历任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河南、江苏巡抚,四川、湖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912年祖父告假辞官,结束了官宦生涯退隐上海。  相似文献   

18.
梁宅是杭州遗存的一处名人故居,宅主梁肯堂是一位清代名臣,官至兵部尚书、漕运总督。他一生为官40余年,勤于为民、廉直节俭。文章通过对梁宅楹联匾额的解读,了解宅主自然、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品格情感,挖掘其具有地域意义的人文历史与内涵。  相似文献   

19.
错送银两,歪打正着 清代的清河县治所清江浦,作为黄、淮、运河的交汇处,作为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官署如林,有“官比士民多”之誉。同时,清江浦是南船北马交替之地,号称“九省通衢”。商旅云集,百货山列。石码头一带,大闸口上下.更是官商客旅送往迎来的必到之所。这里演绎了多少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第一位出使俄国拜见俄皇的中国外交官托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时,满洲佟佳氏族人,起自笔帖式,授理藩院主事,擢至仓场侍郎。雍正年间,以理藩院侍郎奉使俄国。他灵活应变,实心任事,抵达俄京,拜见俄皇,完成使命。回国后历任刑部、工部、户部侍郎,迁漕运总督,为清前期名臣,也为历史上第一位拜见俄皇的我国外交官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