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镇守使署是北京政府时期较低级的地方军政机关。当时,地方军政机关由高到低依次为跨省的巡阅使署(经略使公署、筹边使公署、边防督办公署、检阅使公署等均属之)、省级的都督府(将军行署、督军公署、督理军务善后事宜公署、督办军务善后事宜公署等均属之)、省级或省辖的护军使署及省辖的镇守使署等,并由此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地方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清末军谘处、军谘府的先后设立,成为中国近代军令机关独立于军政的先声.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参谋部的设置.民国北京政府所设参谋本部,基本沿袭清末军谘府,并适当参考了南京临时政府参谋部的构成.三十余年中,参谋本部的机构设置几经变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国前期全国新式法院规模,长期以来估算不够准确,出现早且被广泛引据的是《调查法权委员会报告书》.该报告书的统计数据,未能反映南方各省新式法院设置的新变化.其缺陷源于当时中国处于南北分裂形势下,北京政府的司法管辖不及于南方各省.  相似文献   

4.
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区划的地方行政制度。本文即以吉林省道级行政区为中心,考察了各道行政区划的变迁,各道公署组织结构及其职权的变革,以及道公署的运行体制,总结了道级政区行政体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龙江县志>首章"历史演变"之"历史沿革"中记载:"民国2年(1913),龙江府改为龙江县,隶属龙江道."①<齐齐哈尔辞典>"龙江县"条目沿袭了这一说法,即:"光绪34年(1908),裁黑水厅,置龙江府,次年8月正式建立,直接辖理境内事务,隶属黑龙江行省公署.民国2年1月改为龙江县,隶属龙江道."②然而,在该辞典的"龙江道"条目中却记载"民国3年(1914)6月,北京政府公布东三省区域表,决定设置龙江道,治于齐齐哈尔.  相似文献   

6.
本组史料为1923年8月~1927年4月间,吴佩孚与顾维钧之间关于军政费、战局形势发展等方面的往来函电,对研究吴佩孚及其与此期间民国北京政府间关系并共谋对抗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直至最终失败等均极有价值,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7.
1921年,在海军部的推动下,民国北京政府设立海界委员会,讨论海界划定及海界相关事项。海界委员会就海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海界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各种海域的具体勘划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海界委员会的设立表明,民国北京政府此时已经意识到了海界的重要性。此次海界讨论虽未直接促成民国北京政府颁布领海界线法令,但还是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海界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性会议机构,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8.
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相似文献   

9.
此书为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军务司司长王文宣所撰,刊出时间系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原书为石印,多为文言,无标点符号。显系王文宣为炫示建军功绩所为,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十年建军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偶从友人处见之,特借出加以点、注,以供需要者参考。原书前附有《序》、《十年军务之检讨》、《最近十年军务大事年表》三件,以下正文分两篇,篇下又分章、节,兹选出其中第二篇《十年工作概况》依其原来顺序,点、注如次。  相似文献   

10.
略论国民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全生 《民国档案》2003,(1):115-120
中华民国年间 ,自民国北京政府于 1 91 2年 9月成立了审计处 ,随后又统一成立了各省审计分处以后 ,直至 1 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崩溃 ,其间虽经政府更替 ,其国家审计机构一直延续不辍 ,并有所发展 ;只是名称和统属有所改变 ,1 91 4年改名为审计院 ,改隶于总统府 ,1 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将审计院改为审计部 ,隶属于监察院 ;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制法规 ,形成了一整套相对于过去封建王朝时代的近代新式审计制度。过去虽然有些著作对民国审计制度作过一些介绍 ,但大都缺乏深刻的理论研究 ,诸如对民国年间新式审计制度产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与古代…  相似文献   

11.
国库制度作为现代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涉政府财务行政,还与税收、银行金融等问题密切关联。民国肇建,北京政府冀图整理财政,统一国库即为最要纲领。北京政府一方面借鉴日本模式,确立银行委托制;另一方面实行复杂金库制,赋予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国库代理权。就实际运作而言,中交两行分别筹设分支库,并接收各省金库,税款得以部分集中。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各省财政收支并不统一,加之存在经征不分、代理权分散、预决算难定等困境,国库复呈紊乱状态。金库制度建设对民初北京政府的财政整理与现代银行业兴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分多批迁入河西地区,因寻觅草场、内部纷争、军民冲突、民族摩擦等原因,在甘青新之间又不断流迁.哈萨克族入迁给当地的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加强对入迁哈萨克族的有效管理,民国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官吏采取了封官笼络、划定牧场、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军事弹压、改变生计方式、遣返回疆等措施以消除哈萨克族迁入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正确的民族政策作为指导,官民之间、民族之间互信不足,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哈萨克族与政府、其他民族的关系没有实现和解,直至民国末期,迁入的哈萨克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国各级军政官吏.  相似文献   

13.
在北洋时期的多数年份里,全国绝大部分省区与北京政府都保持着司法统一.南北政治分立使南方各省与北京政府之间的司法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裂.南方各省之间的政治状态以及司法行政与审级管辖的差异导致各地司法关系断裂的不同步.促使司法关系中断的最主要因素,是南方各省建立了最高审判机关.  相似文献   

14.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是光复初期台湾省的最高政务机关,其地位与内地各省的省政府相当。该机构于1945年9月1日成立,1947年5月撤销,存在时间只有一年零九个月。一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诞生,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开罗会议后,中国收回台湾已成定局。为了使战后的接收工作循之有序,经蒋介石同意,国民党中央于1944年4月17日在中央设计局内设置台湾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陈仪任  相似文献   

15.
<正>滨江道尹公署于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设立,署址设于滨江县(今哈尔滨)。为中级地方政权机关,其行政首领为道尹,由省行政长官呈国务总理大总统简任,掌理该道政务,并可依法发布道的单行章程,受省行政长官的委任或命令,监督财政、司法以及铁路交涉,节制调谴驻道内的巡防、警备队等事宜。该道尹有委任本公署职员及对辖区内的县知事监督权。其内部组织机构有内务、外交、财政、实业四科,公署设有卫队。滨江道尹公署成立初期下辖十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东北政务委员会电令废除道制,滨江道尹公署至此撤销,成立滨江市政筹备处。该道道尹兼哈尔滨交涉员和吉林铁路交涉总局总办。历任道员有李家鏊、李鸿谟、王树翰、施绍常、付疆、董士恩、张寿增、蔡运升。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刘冠雄是一位无法忽略的人物。此公文武兼备,能谋善断,长于权变,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的近代中国军政舞台上,从清季一路闯到民国,直至执掌中国海军经年,是北京政府时期6位海军总长中的一位,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位海军上将。其人其事,颇有些传奇色彩。崭露头角1861年6月7日,刘冠雄出生在福建侯官县(大致为今福州市区和闽侯县部分)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1915年12月,王伯群与蔡锷、戴戡同船从天津回到云南,即代表贵州出席了蔡锷、唐继尧召开的决定云南起义的第四、五两次军事会议,并参加歃血为盟的宣誓。12月23日,按照天津会议的决议,以云贵两省军政领导人名义向北京政府发出警告电,敦促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署名的有蔡锷、唐继尧、王伯群、任可澄、刘显世、戴戡。贵州护军使刘显世的签名由王伯群代写。当时,对于袁世凯称帝,刘显世的态  相似文献   

18.
<正> 1989年春普查文物时,在南宫市陈村乡发现民国时期姜登选墓志一盒。现存于陈村户中。张汉声赠与姜登选的两只花盆,由南宫市文保所收藏。 墓志为青石质,呈方形,长、宽各78厘米,厚13厘米,志盖阴刻篆书“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姜君墓志铭”24字。周围无纹饰。志文详尽地记载了当时重大历史事件,与姜登选墓表、神道碑(现存文保所院内)以及县志记载相同,涉及到朱庆澜、冯玉祥、孙传芳、段祺瑞、郭松龄以及张作霖等人物。为研究民国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花盆:花盆为精质白瓷制作,细腻光亮,洁白如玉,系张汉声所赠。花盆大小相同,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自1912年3月10日窃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极力改革省制,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于1914年6月30日下令裁撤各省都督,在京师特设将军府,遣派将军督理各省军务,并于7月18公布了《将军府编制令》建立各种将军名号。从此,一个庞杂的军事顾问机关粉墨登上了近代政治舞台。将军府直属大总统,是军事上的最高顾问机关。将军府设上将军和将军(均不定额),由大总统于陆、海军的上将或中将中特任。上将军和将军承大总统之命,会议军务,校阅陆、海军;或派驻各省,组织将军行署,督理军务。  相似文献   

20.
明代云南巡抚所兼赞理军务一职的与夺背后,是巡抚与沐氏总兵之间复杂的权力消长关系。明代中期,朝廷一方面不断强化巡抚的军政职权以遏制勋贵世镇的弊病,另一方面又长期不授予巡抚赞理军务的兼衔,以凸显沐氏总兵的特殊地位。至嘉靖朝,沐氏多名子孙冲龄莅政,世镇体制出现危机,于是朝廷正式加滇抚赞理军务衔以稳定边陲。此后因黔国公争权,巡抚建制又有所反复。但相较贵族世袭,官僚体制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巡抚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取代了黔国公的军政职能,沐氏世镇反而日趋瘫痪,仅作为一种皇权的象征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