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大战后,日美矛盾成为远东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焦点,与美国争夺中国市场成为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和出发点。由于美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和日本资本主义本身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日美两国经济关系的消长成为影响日本对外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20年代日本外交标榜“与欧美列强协调一致”、“不干涉中国内政”和“经济往来”,即所谓“协调外交”。30年代初起,以“九一八”事变为转折点,这一国际协调外交迅速向武力外交转化。经“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直至挑起珍珠港事变,导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引起日本外交剧烈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一战后日美矛盾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探讨这一时期日美两国经济关系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争夺中国东北:1900至1903年的美国对俄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 0年至 190 3年俄国占据中国东北期间 ,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与俄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争夺。美国积极利用英国和日本施加于俄国的压力 ,与俄国暗中展开谈判。其间 ,美国以牺牲中国权益包括“中国完整”为诱饵 ,诱使俄国同意美国在东北“利益均沾”。由于列强争夺态势的复杂性及利益的不可调和性 ,美俄谈判无果。最后美国逐渐转向支持日本对俄开战的政策。整个过程说明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用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湖南文史》2012,(8):72-72
2012年第4期《日本为何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这篇文章标题很吸引我,但看到最后,发现整篇文章主要是叙述日本与中国建交时的一些外交史实,并没有深入剖析“为何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月娥 《世界历史》2004,(6):100-106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 ,日本近代的国际协调外交渊源于原敬的“对清政略即是对欧政略”的外交哲学原则。在长达半年的欧美实地考察中 ,原敬亲眼目睹了美国实力正在蒸蒸日上 ,预见到美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指出在今后的国际问题上要格外注意美国的动向。一战爆发后 ,原敬在各种场合反复陈述日本与美国协调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国际协调外交思想得到了充分展开。从原敬的思想主张来看 ,其国际协调外交思想的终极目标在于 :日本在比较有利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下 ,从中国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曾景忠 《史学月刊》2008,24(2):80-90
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外交方针的变化及其与军部的配合,演出了一场侵华的军事外交二重唱.先是,日本关东军发动侵夺满洲的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外务省曾加以劝阻.继而,在军方的压力下,日本内阁屈从军部,为日本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辩护、掩饰.中国对事变的处置,采取"诉诸国联"的方针,而日本运用外交策略,破坏中国"诉诸国联"的活动,以配合日军在东北的占领,逼迫中国军队撤出东北,并骗取美国的姑息.这促使美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相似文献   

6.
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企图侵占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基地,翌年便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奋起抗击,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毙伤日军一万余人,并且生俘一批人。在被俘日军中,有个叫空闲升的少佐大队长,事后不久被遣返日本,从而引发了一起外交事件。空闲升切腹自杀空闲升原就学于士官学校,毕业后即长期留校工作,做过小队长,后升为区队长。不久由士官学校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对华外交及战略意图——兼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熊沛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和军部制定了“实现日本指导下的日满华三国提携互助”即在东亚确立以日本为霸主的国际秩序的战略目标①,日本外交的任务因此已不仅是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及控制局部地区,其...  相似文献   

8.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于1906年在中国东北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对东北各矿产逐一进行调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为了攫取中国东北的煤炭资源,满铁内设调查部,详细勘察东北煤炭的分布情况,为实施掠夺行为做了充分准备。本研究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煤炭资源的调查及掠夺情况进行探讨,揭露日本在“经济开发”背后隐藏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9.
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济南惨案发生后 ,国民政府迫使日本将济案转入外交交涉 ,中日两国先后在南京、上海进行了近十次谈判 ,最终在秘密谈判中达成了“解决”的协议。中方以诸多的保证措施、甚至以承认北京政府时期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和不平等条约为条件 ,换取了日本的撤兵 ,济案本质上并未“解决”。国民政府在济案交涉中的妥协 ,使其“革命外交”黯然失色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九一八以后的对日政策 ,实即肇端于济案交涉。  相似文献   

10.
李亮 《文史天地》2023,(2):36-38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侵略者为转移在国际上对其强占中国东北三省的视线,并寻找新的进攻中国内地的基地,以逼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开始不断在上海制造事端。1932年1月9日的“《民国日报》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日本找到了发动“一·二八事变”的借口。  相似文献   

11.
贺琤 《清史研究》2004,(3):67-77
在琉球事件当中宗藩体制正面临着崩溃 ,中国社会舆论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在不同阶段 ,舆论先是要求清政府与日本争琉 ,继而要求清政府舍琉 ,最后要求清政府为琉存祀 ,而所“争”、所“舍”、所“存”的都是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 ,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对琉球的领有权提出要求。中国社会外交观念落后于国际现实 ,外交自然只能处于被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施大陆侵略政策,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就不断向中国东北移民与侵占土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与土地掠夺虽然不是很多,但它是其后的“武装移民”及“国策移民”的先声与基础.文章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对“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的土地掠夺进行剖析,对日本采取种种无耻手段攫取民地、公地、陵地等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的罪行予以揭露.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特种外交委员会的对日外交谋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对日斗争主要是依靠国联。力图运用国际社会的力量迫使日本撤兵。在这一外交斗争中.作为国民党中央对日决策研议机关的特种外交委员会,起了重要作用。外委员在1930年9月30日至1932年1月2日间,以国联为舞台,以欧美国家为工作对象,坚持不与日本直接交涉的立场,殚精竭虑,群策群力,为制止日本侵略.促使日本撤兵。作了大量的外交谋划,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同情和支持.也使日本在国际上日益孤立。但因缺乏实力为运用外交手段的基础,外委会的种种努力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东亚遏制战略与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图将日本经济外交的缘起置于战后初期东亚的整体政治格局中加以考察。认为随着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美国东亚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阻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同时促使日本经济与东南亚经济进行整合,成为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核心环节之一。美国东亚政策的这一转型影响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及贸易模式,并推动了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15.
“蓉案”又称成都事件,同臧本事件、察东事件、张北事件、河北事件、北海事件等一样,是“九一八”以后日本特务、浪人到中国各地制造或挑起事端、用来作为侵略中国口实的一系列事件之一。日本外务省派人到成都筹备领事馆,成都群众游行示威,表示抗议,蒋介石的特务乘机打死日本人2名、打伤日本人2名,企图嫁祸地方,逼走刘湘。这一事件比那些单纯系日本特务浪人制造的事件更复杂、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田晶 《纵横》2011,(9):12-14
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西侧陈列着一块倒下的石碑,这是当年日本关东军为了炫耀所谓的“柳条湖事件”的“功绩”而建立的。如今,它作为侵略者的罪证之一,永久地倒在了中国人民的脚下。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书上,一般都把“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称作是日本帝国主义者蓄意挑起“九一八”事变的两个借口。特别是作为后一事件,因为涉及日本军方的现役军官,从而使“中村大尉事件”变得扑朔迷离,至今尚有一些谜团未曾解开。  相似文献   

18.
在袭击珍珠港前八个月,日本得知它的密码外交电报已被美国破译。多年里,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为,日本分析密码的做译能力表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近年来的销密文件显示出另一种情况。日本了解到美国的破译密码“魔术”行动,似乎促进了与日本关系的恶化,并导致华盛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1941年在亚洲投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一年后,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已经在领导着一场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对轴心国的“不宣而战的战争”。这场不宣而战的战争包括公开的和秘密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对于 50年代的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而对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深入。美国学者对这一段外交史的研究带有较大的缺陷 ,其主流观点也经历了三次偏摆 ;相比之下中国学者的研究则相当滞后 ,零星的成果也是相当粗糙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部分学者只关注这一时期的主要事态———越南战争 ,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本上承继了 5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遗产 ;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 ,决定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外交档案———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美国外交文件集”于年前刚刚解密。本文试图依据已获得的这部分档案材料对 6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次综述性探索 ,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同仁对这一主题的重视 ,并展开争鸣。  相似文献   

20.
董为民在《南京大屠杀时期美日间的外交折冲:以“阿利森事件”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此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