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宫内所刻法帖与诗文不下百余种,但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是其中的几部丛帖。如乾隆年间所刻的《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重刻淳化阁帖》和《兰亭八柱帖》,等等。由于这些法帖都是取内府收藏的珍贵拓本和名人墨迹编选摹刻的,刻成后  相似文献   

2.
一、壬子题识《三希堂法帖》第十八册卷尾,刻有一段彭元瑞奉敕书写的乾隆御识文字(图一)。其内容大意是:本册所刻赵孟頫书《卫宜人墓志》一帖(图二),经考证,卫宜人是赵  相似文献   

3.
李丹 《文物世界》2014,(6):43-44
<正>在太原市永祚寺(即双塔寺)碑廊内,镶嵌有一套明代镌刻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晋靖王朱奇源为世子时,汇晋藩府所藏各帖中之精品,又增选宋、元、明书家真迹,于弘治二年(1489年)始刻的一部大型法帖。虽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我们仍能从这些法帖中依稀看到古人对书法的痴迷与喜爱。一、《宝贤堂集古法帖》刻石概述《宝贤堂集古法帖》俗称"大宝贤堂集古法帖"或"大宝贤堂法帖",由明代晋藩王世子朱奇  相似文献   

4.
《墨缘汇观》法书下卷,元·赵孟頫行书《德俊茂才帖》、《进之帖》、《次山总管帖》(图一)、《明远提举帖》、《子方帖》、《静心帖》等六札合装为一册。后从安岐家转归乾隆内府,又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四,称为“赵孟頫尺牍六帖”;亦刻入《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十一册。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既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语言符号载体,又是以线条和结构意境构成的造型视觉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书法名帖一直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甚至连尊贵无比的皇帝也视为至宝。唐太宗李世民对“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心仪多年,不惜一切手段据为己有,临终还遗命陪葬。清朝乾隆皇帝对“三希堂”法帖爱不释手,一生临摹研究。  相似文献   

6.
请允许我先简介三个与陆厚信绘《雪芹画像》有关的商丘人,以佐大家对此像的鉴察。一、郝心佛:原西北军官佐,冯玉祥逐宣统出宫时,郝率兵士监守宫门,一太监潜携《三希堂法帖》三希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出宫时,为之查获。郝喜文学,能古体诗,爱收藏,早岁罗集图籍、碑帖、书画甚多,后佚散殆尽,至晚年辄赖售其残存  相似文献   

7.
宋帝颁赐臣僚的非政令“御书”,往往是君主进行政治宣谕、君臣间进行信息沟通的载体。《三希堂法帖》之《政道帖》即为一例。此帖由三则孝宗御书《资治通鉴》和曾觌跋文组成。在流传过程中,载有孝宗抄录两则《资治通鉴》的一纸御书佚失,相关文字保存于《味水轩日记》。在“圣语”、御书和跋文的多层文本之下,《政道帖》体现了宋孝宗由隆兴二年浙西赈济一事出发,藉由三则《通鉴》向潜邸近臣曾觌阐述为政理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友人来电话,谓"五之堂"书店要办一个已故贵州名人书画展,届时展品编号收进珍贵的纪念册。让我提供一幅先祖父的书法参与盛举,并建议再选一名家之作参加。先祖父炳正先生(1910-1998),字景麟,朴学家,上世纪40年代曾在贵阳高校任教。祖父是一位学者,在诗词、散文、书法诸领域造诣也较深,尤以书法成就为高。早年就邮购了《三希堂法帖》、《龙门  相似文献   

9.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墨迹手卷(图版壹—图版叁)(以下简称"二赋"卷),是1982年12月吉林市第五中学刘刚同志所捐献的。"二赋"卷系《三希堂法帖》第十一册苏轼"二赋"法书的原本,是一件具有很高价值的国宝。此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一 "二赋"卷现况是卷白麻纸本,凡七接。纵28、横300厘米。行书,计七十七行,其中《洞庭春色赋》三十二行,《中山松醪赋》三十五行,  相似文献   

10.
郝炎峰 《收藏家》2023,(1):25-35
乾隆帝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命名养心殿西暖阁温室为“三希堂”后,命董邦达绘制《三希堂记意图》以助其兴。本文对董邦达绘制此图的时间进行了考证,认为其于乾隆十一年元月上旬开始创作,月底画成。画作受到乾隆帝的赞赏,进一步巩固了董邦达在乾隆宫廷的绘画地位。此图借鉴了钱选《观鹅图》的构图和核心要素表达。乾隆三十年,金廷标以《三希堂记意图》为母本绘制《掣笔图》,三图成就了“母本-临仿者-母本”这个艺术史上经典的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玉虹楼法帖》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摹刻的书法丛帖,其主要摹刻时间在清乾隆中晚期,其纂辑参与人员主要为曲阜的孔继涑及其后辈;摹刻内容共计14类101卷,刻成用石584块(现存571块),是目前存世的最大系列丛帖,具有十分深远的后世影响。文章主要依托于孔子博物馆馆藏《玉虹楼法帖》拓本,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从《玉虹楼法帖》的历史沿革、孔子博物馆的馆藏现状入手,对《玉虹楼法帖》的特点及历史价值加以考略。  相似文献   

12.
<三希堂法帖>是清代著名的汇刻丛帖之一,该帖卷六、卷7刻有宋太宗、宋高宗、宋孝宗七件宋代帝王书迹,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两卷宋代帝王书迹中竟没有宋代书画大家徽宗赵佶的书迹.本文从徽宗赵佶个性独立的书法风格、因艺灭国的君王行为、唯我独尊的书画签押、值得称道的书学贡献等方面加以考述,揭示了此举虽是臣下所为,实乃皇权意志使然.  相似文献   

13.
鲁玲 《沧桑》2013,(1):61-62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山西历史上晋藩集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也是明代中期法帖佳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这部法帖的成帖过程和内容择选等,探讨帖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情况,再一次证明应该给予《宝贤堂集古法帖》在中国帖学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福建史志》2002,(5):40-40
毛泽东生前十分喜爱《三希堂法贴》。早在延安时,毛泽东就看过《三希堂》字贴。说起这本字贴很是有趣。这本字贴是一位青年爱国作家在奔赴延安途中,在被日本军炸毁的废墟中捡来的,同时捡得的还有莎士比亚的四册著作和一本《石索》碑贴。到延安后,在曾任上海文委左翼戏剧联盟领导人朱光的举荐下,见到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商周青铜兕觥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青铜兕觥,是一种造型很特殊的酒容器。“兕觥”一名,春秋典籍已有记载。对兕觥的研究,殆始于宋。赵九成《续考古图》就对兕觥摹其图形,释其文字,考其出处。有清一代,金石研讨之风更盛,如梁诗正等人编纂的《西清古鉴》中,便有一器定名为兕觥。近人王国维作《说觥》,广事搜集,严加审定,保存了不少有关兕觥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宝贤堂集古法帖》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铉之命,于弘治二年 (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宝贤堂”为朱钟弦堂名,以堂名为帖名,俗称《宝贤堂帖》。又因时隔二百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太原府知府李叔达 (字清钥)也刻了一套名叫《古宝贤堂帖》的四卷石刻丛帖,其规模、形制、选字等都与这套法帖不同。为区别起见,这套十二卷法帖又名《大宝贤堂帖》、《古宝贤堂帖》,四卷俗名《小宝贤堂帖》。本文所谈的是朱奇源集刻的《大宝贤堂帖》。 晋藩王自明太祖第三子朱(木冈)始封于太原,到世子奇源历时五代,都是崇尚文艺、收藏精富、游心翰墨的书家。朱奇源临仿古法书就“不下万余纸”,其父庄王好博古,喜法书,尝以《绛帖》岁久断脱,令世子奇源采旧所藏古今名人墨迹摹刻以传,号《宝贤堂集古法帖》。这套大型丛帖较北宋庆历、嘉祐(1041年——1063年)间,潘师旦刻于  相似文献   

17.
“宝贤堂集古法帖”底本溯源王鸿宾(太原市文管会)《宝贤堂集古法帖》与《绛帖》渊源关系密切 ̄①。但是要想全面了解《宝贤堂帖》的书法渊源及其艺术特点,更有必要对此法帖与《大观帖》的关系做一番探讨。明清以来,专家学者们不仅对此法帖的刻帖艺术褒贬不一,且对其...  相似文献   

18.
靳侯 《收藏家》2004,(11):15-17
在北京东琉璃厂翰海拍卖公司本部, 记者有幸预先目睹11月底翰海公司2004 年秋拍暨十周年庆重点推广拍品徐扬的《南巡纪道图》卷。这件画心高28厘米,长达1915厘米纸本水墨淡设色长卷,描绘北京至苏州之间的山川景色。画幅包首上为楷书题签: “南巡纪道图,臣徐扬恭绘”。画卷本幅最后左下角作者用隶书题写“王道荡平图”, 名款“臣徐扬恭绘”用楷书写成。款下加盖印章两方:“臣徐扬”和“笔沾春雨”。长卷本幅的前后两端分别钤盖了“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庄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共九方,证明它原是清宫的旧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传世元刻孤本《乐善堂帖》所刻赵孟頫书的书写年代、刻帖者顾信之生卒年的考订,作者同时纠正了以往有关研究文章的谬误。此外,作者还考证出《乐善堂帖》后面的所谓“名贤法帖”实际上是南宋贾似道的门客廖莹中所刻《小世(纟采)堂帖》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墨妙轩法帖》内容、特点及相关问题。考证了《景福殿赋》、《苦笋帖》、《张好好诗》、《买田帖》等重要单帖为墨迹上石,并考析了这些帖的真伪、书写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