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是民国以来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中心)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农业改良与推广的内容繁杂,主要在小麦、棉花的试验与推广,砂田的改良,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肥料的试验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农业改良时间短、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农业技术知识不足是造成农业改良与推广绩效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是民国以来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中心)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农业改良与推广的内容繁杂,主要在小麦、棉花的试验与推广,砂田的改良,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肥料的试验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农业改良时间短、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农业技术知识不足是造成农业改良与推广绩效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代山东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农业生产力的改进,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广泛,包括建立推广机构和团体,推广良种种植,促进使用化肥、农药和新式农具,改进与推广人工灌溉技术,改良土壤,倡导采用栽培新技术和新农艺,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等等。在近代山东,农业科技推广一直是传统农业改良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山东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山东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庄维民近代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是传统农业逐步改良并向近代农业形态过渡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品种引进本身以农业生产的近代化趋向和近代工业及口岸贸易的兴起为前提条件,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农业经...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统区农业推广体系下的农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统筹全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农产促进委员会致力于打造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推广体系,为使农业推广工作更有效地惠及农民,农促会接受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乔启明的意见,将农会纳入该体系,作为专业的农业推广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在制度层面确立农会与农业推广体系的关系后,为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农促会在后方辅导设立了一批乡农会,并试图使其成为业务充实、经济自立、农民自有自治自享的组织.在农会被纳入农业推广体系背后,有美国农民组织经验的影响,有战前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改良路线的延续,还有战时国民党对农会功能需求的改变.由于农业推广体系下的农会符合国民党战时对农民进行全面动员的需求,抗战中后期,农会发展得到更多政策支持,最终在法规层面实现农民组织一元化,成为农村社会中最重要的农民组织.  相似文献   

6.
吴春梅 《民国档案》2006,2(4):120-125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四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晚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在全国农业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改革拉开了序幕。流域的农业改革涉及到各个层面,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宣传农业科学知识,发展社会教育,提高农民技能,形成了民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新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各级农业改良组织的建立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思想观念,开化了社会风气,推动了淮河流域农业改革的展开。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国人曾尝试通过引进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开展乡村改良运动等方式进行传统农业改造,力求达到改变农村社会的目的,但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初期,互助合作的开展解决了土地改革后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出现的个体劳动在畜力、农具、资金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风险的能力,根除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些弊病和保守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事实证明,互助合作与推广农业技术相结合是土地改革后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刘集原是新洲县的一个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后,刘集公社党委在县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指示精神,按照"机械化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同时并举,大中小型机械相结合,以  相似文献   

9.
徐继承 《安徽史学》2018,(3):124-129
19世纪是德意志地区农业改革兴起并迅速推进的时期。在此期间,实行了以废除农奴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变革,不仅有利于土地自由交易,也取消了对人口自由迁徙与财产流通的限制。农业生产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四圃轮作制的推广,化学肥料的较早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新型农作物的大面积推广等,促进了德意志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19世纪德意志的农业改革,在提供工业化所需劳动力的粮食供应、原料、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推动了德意志由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向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姜南 《世界历史》2002,60(4):38-49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GAP)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改革史。改革的尝试从1968年就开始了,那时共同农业政策刚刚实施。这本身就说明政策有其先天不足,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其进展之缓慢,改革计划之多也颇令人关注,以致于有人戏言,共同农业政策有两种类型的过剩:一种是产品的过剩,另一种是改革计划的过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试图在此方面做一些探讨,除了考察共同农业政策历史上的各种改革计划,还将着重分析改革中的政治因素,即改革的内部和外部压力,左右改革进程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各成员国对待每项改革的态度及其原因,以及各成员国对改革进程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1.
受抗战大后方垦殖督导活动带动,以粮食、纤维、油料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改良、各级农技培养与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的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运动,在1938年前后开始得到积极实施,掀起了黔省自清代中期移民开发以来的农业发展又一高潮。尽管新一轮的农业开发历时较短,但当时贵州省稻、麦等农业作物和棉花、桐油等经济作物品种得到较大规模的改良、引进及推广,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显现出良好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地区社会和生态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就此做出梳理,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此轮物种变化带来的贵州地区农业经济和生态区域变化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并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陈旧;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相互脱节;条块、部门、地区分割严重;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量严重不足;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推广经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国际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理论与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探索了如何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农民的积极性,合理地组织分工与协作,发挥组织效能,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宏观管理行为,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为人、财、物、信息、管理最优组合的系统,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扩散与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张华  马雪萍 《丝绸之路》2005,(3):F002-F002
走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中滩镇的310国道边上,你的目光一定会被一大片红色的屋顶吸引,这就是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这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之所以令人刮目相看,因为它的很多农产品都来自于太空,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座以繁育推广航天育种农业新品种的农业高科技推广基地。这里除了引进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日光温室西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领导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和改革,双轮双铧犁作为主要的新式农具之一,经历了试验推广、重点推广和全面推广的过程。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农机工业状况,中央有关部委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和落实措施,坚持重点示范、稳步推广的原则,统一生产计划和规格,制定管理办法,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和修配,增设工作机构和推广站,改进经营服务,逐步提高了产品质量,一度促进了双轮双铧犁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民国档案》2001,(3):12-20
此次赴西北调查,其目的在研究西北农村凋敝之症结所在,以定救济之策。故调查范围以农业与农村建设为主,而于农业中,则注重农作物产销情形及农业副产、农业经营等。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实现于19世纪60年代。在整个工业化时期内,英国的农业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圈地运动的加速进行使农村中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得以最终确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良和革新。本文打算专门来探讨一下英国工业化时期内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改良和革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农业改革和德国的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首先是工农业之间的协调。德国是19世纪实现工业化最迅速的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工业化是在农业改革的基础上实现的;与工业化同时,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工农业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本文主要论述农业改革和工业化的关系,农业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条件,工业又怎样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工农业之间是怎样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供给侧结构调整与改革在农业领域的贯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解决好现阶段我国供给侧的种种问题,不仅要重视供给侧的结构调整,而且要重视供给侧的制度性改革,并且要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对供给侧问题的既治标、又治本。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与改革,需重点突出改革推动和战略性结构调整;不仅要将政府行政推动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逝世已80周年,他生前的光辉学说历久而弥新。民生方面,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可谓开风气之先。如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局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回顾孙中山先生的农业思想,仍能受到启发。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年时代,全家7口人,只靠租种两亩半族田过活。由于生活困苦,他6岁就开始下田干活。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从小就切身体会到贫苦农民的悲惨境遇,这对他后来形成的改善农民生活、改良中国农业的思想,有着直接影响。孙中山早年在香港求学期间,就开始对改良中国农业问题产生兴趣,并撰…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一切工作问题的首要前提。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我国将注重开展在集成推广农机工作,让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在落实这一项措施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理清自己的思路,针对当前农村的基本情况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农机推广工作,相应的,还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树立农机品牌口碑等措施,从而保障我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