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浙江绍兴狮子山306号墓铜屋乐器进行了逐一分析,认为306号墓铜屋乐队组合很可能就是先秦时期十分流行的以娱乐性为主旨的房中乐。同时认为306号墓铜屋应为一个戏台性质的房屋,对启发中国古代固定戏台的产生有重要意义,是研究中国戏台极其难得的早期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2.
2004年5月至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保室对扶风县齐家村北M41出土的铜尊、铜簋、铜卣等三件器物进行了修复.修复的方法是运用我国传统青铜器文物修复的矫形和焊接、去锈以及着色做旧等技术,并与德国现代文物修复技术相结合,使三件变形的器物重新修复完好.  相似文献   

3.
九连墩墓地1、2号墓出土青铜器上锈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RD、XRF和显微照相等方法,测试分析了九连墩1、2墓中出土青铜器锈蚀产物的成分和物相组成,发现该产物的物相主要为氧化亚铜.结合埋藏环境土壤的理化分析,探讨了这些锈蚀产物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青铜文物的影响.同时使用XRD分析方法研究了这批青铜器在大气中的腐蚀情况,发现了一部分文物已经滋生了"粉状锈".  相似文献   

4.
秦颍  黄凰  李小莉  阚绪杭 《文物》2011,(5):94-96
中国至迟在商前期,已能将黄金锤制成金箔或金叶,贴附于器表作为装饰。春秋战国之间,已出现汞剂技术的鎏金器。由于砂金矿易采,成色往往又比较高,因此,从砂矿中淘金应  相似文献   

5.
国红 《收藏家》2009,(7):45-47
1995年发掘的永州鹞子岭2号墓,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器物,《考古》2004年第1期发表了该墓的发掘报告,其中一件铜熏炉经过修复之后,特别引人注目。这是西汉末期泉陵侯刘庆之妻的随葬之物(图1)。  相似文献   

6.
洛阳东周王城四号墓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红 《文物》2011,(8):77-83
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在洛阳市小屯村东北的东周王城内钻探发现了4座东西并列的大型古代墓葬,由东向西编为一至四号墓[1]。其中一号墓出土的一件石圭,其上残留墨书"天子"2字。1973年10月至  相似文献   

7.
牛海鹏 《丝绸之路》2012,(16):43-44
作为镇墓兽的獬豸是上古瑞兽,具有明辨是非、区分正邪、无所畏惧、对抗邪恶的耿直本性,是墓主人死后安享西方极乐世界的灵魂守护神。本文对嘉峪关市文殊镇团结村九组出土的铜獬豸做了介绍,并对新出土的铜獬豸和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展出新城魏晋墓中出土的铜獬豸进行对比,对獬豸外形的发展历史和特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绍兴306号墓为吴越地区一座重要的东周墓葬,是研究先秦吴越文化的可贵实物资料.本文就该墓文化属性,试作—分析,以求对越、楚、徐文化以及这些文化之间、这些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认识.一、绍兴306号墓的主要文化特征位于当年越国都城附近的绍兴306号墓,因出土了带铭文的徐国铜器而产生了对其国属问题的不同看法.下面从该墓墓坑形制、随葬器物组合与放置、随葬器物特点等三方面作一具体分析判断.(1)墓坑形制  相似文献   

9.
在保存状况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揭示相关考古信息为目标,对新出土的一件隋代铜壶进行了保护修复研究。在整个保护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观察分析与研究方法包括:光学显微观察(OM)、X光探伤(XR)、X-射线荧光(XRF)、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由此可以对这件铜壶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有所了解。最后对关于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原则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LRS)和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P-XRF)技术,对鸿山越墓出土的战国玻璃进行了无损分析,根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钙硅酸盐玻璃两大体系。结合考古学研究结果,初步认为鸿山越墓出土玻璃可能与楚国有密切关系,是东周时期越楚之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11.
孙华 《南方文物》2008,(2):27-38
浙江绍兴发现的印山大墓,是一座既有浓郁东南地区吴越文化的因素又有很多中原地区周文化因素的越王级基葬,地上高大的封土堆、两面坡顶的无墙基室、带把手的独木棺等因素是沿袭了越地本地的传统,其他如封土的形状、丘垄外环壕和神道的形式、墓室外积炭等,则带有浓烈的模仿中原周王陵的色彩,而不仅仅是中原秦国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表面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检测分析。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青铜器表面附着有经纬组织明显的纺织残留物,根据保存状况可以分为纺织实物、炭化物和泥化物;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表面光整、截面呈三角形;结合显微红外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残留物的原料为蚕丝。实验结果证实了三星堆文化时期丝绸的存在,也探明了丝绸的发现位置,根据赋存状况,推测丝绸与青铜器、金器共同构建了三星堆祭祀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先周时代以至西周初年周人的活动地域和陇东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运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甘肃崇信于家湾出土的先周至西周早中期16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有13件为低锡青铜,3件为高锡青铜;就制作材质而言,共有锡青铜5件,铅锡青铜8件,铅青铜、CuS- nPbAs四元合金和CuSnPbFe四元合金各1件;其中4件经热锻加工制成,12件为铸造加工制成。5件铜盆中的4件是目前经金相分析确认的最早的锻打成形青铜容器。本工作为甘肃地区先周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和青铜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古代青铜是指铜、锡、铅等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古代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多个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青铜器的保护修复,就是对体积、形状、重量、机械性质等发生了改变的青铜艺术品的一种干预行为,这种干预行为是建立在对艺术品的物质性、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等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要正确解读那些具有重大考古、历史、艺术、科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吕馨 《南方文物》2012,(1):95-99
在众多辽代墓葬中发现的随葬金属面具与网络极大地激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目前学界关于契丹族金属面具与网络的随葬这种葬俗的起源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六种学说,它们分别是萨满教说,下嫁到萧氏皇家女子专用说,佛教说,金缕玉衣说,树葬说以及东胡说。同时,笔者认为唐代西域胡人覆面缠裹的习俗对契丹葬俗形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综上所述,辽代的金属面具与网络正是这些因素共同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沂博物馆联合在临沂市洗砚池公园内发掘了两座晋代砖室墓。二号墓葬被盗,一号墓葬保存完整,墓葬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计有铜器、瓷器、陶器、漆器、铁器、金器及玉、琥珀、玛瑙等随葬品270余件(套)。其中出土的几件越窑青瓷釉色晶莹、温润、典雅,备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新干大洋洲遗存性质的判断需要将其置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群总体的“出土情境”与“文化情境”中考察。大洋洲青铜器在摆放、类别、毁器与涂朱以及祭祀性器具的有无等出土情境方面,与同时期墓葬随葬的青铜器有明显差异,却与同期南方祭祀坑出土青铜器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大洋洲青铜器出土于河流旁边的沙洲,也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主要出土于河川附近祭祀坑之情形一致。总的来看,新干大洋洲遗存具有明显的祭祀特征,很可能为祭祀坑。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49号墓出土的玻璃杯与斯坦因于20世纪初在楼兰L.K.遗址发现的玻璃杯相似,所以年代通常被推测为公元5~6世纪。但考察相关文献,斯坦因发现的玻璃杯似为营盘墓地的Ying.III.3.06。此外,1995年在营盘遗址9号墓发现的玻璃杯也与这两件玻璃杯相似。已有学者通过对扎滚鲁克玻璃杯成分和磨花制作工艺的分析,认为该杯可能属于罗马帝国后期叙利亚——巴勒斯坦海湾的产品,生产年代大致确定为公元100~400年。但考察国内外类似玻璃杯后,这几件玻璃杯的年代定为公元3~4世纪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绵阳双包山一、二号西汉木椁墓出土漆器的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映福  唐光孝 《四川文物》2005,(3):80-81,86
本文介绍了绵阳市双包山一、二号西汉木椁墓出土部分漆器的物理检测数据和情况,并对遗物现存环境条件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20.
李健  刘云 《文物春秋》2013,(1):12-20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战国镶嵌蟠螭纹铜豆,相关著录认为该豆器表的镶嵌装饰物为松石,并定其名为"嵌松石蟠螭纹豆"。本文以存世的燕式青铜器与此铜豆进行形制、纹饰与装饰技法的比对,并通过对镶嵌物性状及锈蚀状况的分析,对故宫藏铜豆器表镶嵌物为松石这一结论提出否定意见,认为该豆的器表装饰工艺应为红铜嵌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