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原始文化遗存;发掘了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包头市阿善遗址,仰韶至夏商时期的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龙山时期的凉城县老虎山遗址、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龙山至夏商时期的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准格尔旗大口遗址;试掘了准格尔旗张家圪旦和大庙圪旦遗址。先后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为探讨这一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编年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西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乡西社村东部,2014年4月,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和勘探。调查发现,西社遗址以龙山时期遗存为主,遗迹主要有灰坑、文化层堆积、房址等,遗物均为采集所得,有陶器和石器等。此次调查勘探为研究该地区龙山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坪头遗址位于山西河曲县刘家塔镇坪头村西,西南距县城约28千米,东依山丘,西邻黄河,附近有两条冲沟,南邻寺沟、北邻长尾沟(图一)。遗址位于俗称"城坡"的黄土峁上,地表散布零星的龙山时期陶片,断崖上可见房址、灰坑等遗迹。为配合准朔铁路(内蒙古准格尔旗至山西朔州)建设,2009年10月至11月和2010年4月至6月我们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现为阶状耕地,共布5米×5米探方29个,发掘面积725平方米,累计清理墓葬1座(M1)、  相似文献   

4.
陕晋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有发现。到70年代,陕北神木石峁、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促进了对该类文化遗存的认识。进入80年代,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凉城县老虎山、西白玉、园子沟等遗址的发掘和山西汾阳县峪道河、忻州游邀等遗址及90年  相似文献   

5.
2016年,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对准格尔旗石口子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朱开沟文化晚期的灰坑39个,房址1座,东周时期的墓葬5座,获陶、石、铜、铁、骨标本140余件。石口子遗址的发掘为认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朱开沟文化的内涵及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此次发掘的5座东周时期墓葬,展现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在东周时期作为过渡地带文化面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勘探中心在忻保(忻州—保德)高速公路建设中,调查发现岢岚县窑子坡遗址。2009年4月至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管处、岢岚县文化馆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一些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7.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侧,是一处龙山时期的大型石城聚落。2015~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理清了该台地的整体布局及其聚落的阶段性变化。其中小玉梁台地西北部遗存以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和石砌遗迹为主,相对丰富的地层堆积和遗物标本,为进一步了解小玉梁台地龙山时期的聚落变迁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市县文物部门对位于襄汾县小王村的一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Ⅰ区共发掘灰坑17座,出土了大量仰韶时期陶片。本文选取此次发掘区内部分典型灰坑及陶器予以公布,并对该遗址文化面貌做出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9.
《华夏考古》2011,(4):3-24,28
山西岢岚县窑子坡遗址在进行“山西忻州——保德高速公路”沿线文物保护工作中发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岢岚县文管所联合组队发掘出一批古代遗存。遗迹主要为房址、灰坑、墓葬,年代为庙底沟二期、龙山、战国及元时期。该遗存的发现为了解晋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对内蒙古中南部龙山阶段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一般归入“龙山文化”,或称“龙山晚期类型”,亦有名之为“房塔沟类型”。1973年发掘准格尔旗大口遗址后,依其第5、6层所含遗存的面貌,称之为“大口一期文化”。80年代以来,由于凉城老虎山遗址的发掘,又有人将此阶段含鋬手鬲的遗存包括在“老虎山文化”中。也有人将  相似文献   

11.
龙山岗遗址位于豫西南丹江库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2008—2009年的发掘,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存,对进一步了解龙山岗遗址文化内涵,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各时期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源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7月,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铜矿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在遗址南部发掘区,清理了房址2座、矿坑1处。出土遗物中陶器以高领、鼓腹、领部饰附加堆纹的鬲残片为主,石器中有大量采矿使用的锤及少量加工矿石的研磨器。该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晚商时期,是中国北方地区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铜矿遗址。  相似文献   

13.
2006~2008年,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对河南省博爱县西金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一座。发掘期间以恢复和复原该遗址龙山时期的人地关系演变为主要目标,积极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尝试,从事古地貌、古气候、植物、动物、石器,以及经济区划、遗址资源域、聚落考古等几方面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对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6年7~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为202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先商、殷墟、战国以及王莽时期的文化遗存,共清理出灰坑130个、墓葬8座、灰沟7条、房址1座和水井1眼。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先商至王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期要览     
《考古》2014,(5)
正山西原平市辛章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辛章遗址2012年的发掘发现了墓葬、房址、陶窑、灰坑和灰沟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蚌器等遗物。通过与滹沱河上游的几处龙山时期遗址比较,辛章遗址的时代大致属游邀遗址中期3段。这批材料为探讨山西北部龙山晚期文化的格局及其与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等地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操场城二号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100余处,包括房址、粮窖、灰坑、墓葬等,时代为汉代至明清。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主,亦有普通陶器、瓷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具。本次发掘的5座圆缸形建筑,底部残留有木板、草垫及炭化的粮食,应为一处大型粮仓遗址。结合出土的"平城"瓦当及粮窖遗址位于宫殿遗址东北的情况来看,它应为北魏平城宫城重要的附属部分。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皇家仓储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邯郸市峰峰电厂义西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义西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义西村(图一)。1996年8月至10月,为配合 邯郸市峰峰电厂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邯郸市文物研究所、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对 位于厂区内的义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开5×5探方64个,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发现三 个 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以下称一、二、三期),清理灰坑28个、灶址1座、窑址2座( 图二 )。现将这次发掘情况简述如下:一、周围环境及地层堆积义西遗址地形稍高于四周,其东西两侧有自然小沟(沟内原有水),两条沟在遗址南侧50 0米会合。遗址发掘前地表层已被施工机械破坏,遗…  相似文献   

18.
《文物春秋》2012,(5):31-34
山西偏关楼沟遗址地处晋西北、陕北及内蒙古中南部交接地带,2011年为配合基建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房址5座,灰坑3座。该房址是目前在该区域内发现的室内面积最大的房址之一,为研究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韩炳华  张喜斌 《文物世界》2011,(6):11-14,40
小相墓地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小相村北约500米,北临青银高速公路。2010年12月,为配合汾阳杏花酒业集中发展区(一期)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13座(图一)。现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河南新乡李大召遗址战国两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召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南约7公里的大召营镇李大召村北(图一),是一处包含从仰韶文化到汉代遗存在内的重要文化遗址,其主要遗存集中于龙山与夏商时期。2002年秋,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包括居住遗址与汉代墓葬在内的一批重要遗存,获得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