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贵族于公元916年建立了辽王朝,公元918年定临潢(今辽宁巴林左旗)为皇都(上京)、公元947年定国号为辽。从10世纪末到11世纪末的百余年间,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建筑活动,但至今所留下来的辽代遗构为数不多,山西除西京(今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已毁无存外,保留至今的有上华严寺大  相似文献   

2.
(2)南部区域 山西南部现存宋、金建筑占全省同期遗构比例巨大,尤其是晋东南所遗存的宋、金建筑名列全省前茅。这些建筑规模不大,多三到五间之构,其主体梁架与宋《营造法式》接近,而不拘泥于官式作法。北部辽、宋时期木构建筑梁袱之下横向出跳斗拱的结构形制,在晋东南无一实例。其宋、金两代建筑所施减柱造多减去前或内柱,梁架结构多为四椽袱前或  相似文献   

3.
物建筑是人类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历代传递下来的匠作技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信息,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物建筑遗物比任何历史献记载都直观真实,是历史实物教材,具有重要的化价值。物建筑结构体系的形成,来源于历代匠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的结果,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遗产》2010,(2):44-49
2008年7月23日上午,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规划项目——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山西省平顺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天圣母庙前举行。国家文物局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投入大量资金对山西省南部长治、晋城、临汾、运城4个市所辖34个县市区内的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建筑,共计10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体修缮保护,涉及文物本体修缮、附属文物保护、保护性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建看山西。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现存元代之前的古代建筑,70%以上位于山西,然而,这其中又有65%集中于山西南部。山西南部山脉纵横、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却自古以来就有较发这的文化和地域经济,这里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得相当数量的中国早期建筑躲过无数劫难而留存至今。  相似文献   

6.
耿莉玲 《文物世界》2007,(3):27-30,49
太原,古称晋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文明城市。太原目前已公布的古建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22处、市级20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未公布的约730处。这些古建筑品类齐全,有着较完整的历史延续性和营造技术的传承性,时代及区域特点鲜明,反映了太原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文物世界》2016,(4):2+81
正~~  相似文献   

8.
张卓远 《华夏考古》2013,(1):126-133
我国的砖石结构墓葬起源于东周,西汉中晚期后日渐成熟并流行。木结构技术在西汉早期墓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中晚期仍对墓葬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东汉中晚期,随着我国墓葬结构技术的发展,砖石墓葬又吸收木结构技术的合理因素,使画像石墓的细部结构和室内装饰具有很强的仿木结构倾向。  相似文献   

9.
《文物世界》2012,(3):2+83-84
<正>位于代县县城十字街心,又名谯楼、鼓楼,是历史上为守望了敌、指挥作战之军事设施,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边靖楼建于明洪武(1374年)七年,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坐北朝南,由高大的砖券门洞台  相似文献   

10.
廖巍  魏琪  习冉 《旅游纵览》2013,(3):166-167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各种类型以及相关的配套技术日臻完善,己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独立的体系。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正积极向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以期扩大出口、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形成一套独特的、高度成熟的建筑体系,但在建筑类型和技术发展上表现出长期封建制度下的停滞与落后的状态。本文通过市场调研等一系列方式分析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位于山西平遥冀郭村的慈相寺现存9座建筑,是一组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本文逐一介绍分析了慈相寺内各座建筑的结构及特点,认为其平面布局为宋代以后寺院的前殿后塔式,虽经历代修葺和重建,主体建筑仍保留了金代木构建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张彩萍 《丝绸之路》2009,(16):84-85
在麦积山石窟的洞窟形制中,有一部分是仿照北朝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开凿和修建的,是对当时建筑形式的一个直接反映,对了解北朝建筑史有重要价值。另外,在洞窟壁画中也有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反映,如城池、民居等,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本文分门别类地对这些建筑以及其与世俗建筑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16年3月,在配合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羊毫街棚户区改造工程进行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两座元代土洞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晋中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两墓出土有瓷枕、黑釉瓷罐、茶叶末釉瓷罐等随葬品,丰富了榆次地区元代墓葬的资料。其中,M9使用了简易的生土雕刻仿木结构,填补了榆次地区此类型墓葬的空白,为榆次以及整个晋中地区元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文物世界》2012,(4):1+81-82
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佛光寺,为寺内主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典型的实例。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在脊檩下仅用叉手的做法,也是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  相似文献   

15.
《文物世界》2012,(6):1+81-F0002,F0003
  相似文献   

16.
山西考古的新突破——陶寺遗址发现早期城址遗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的塔儿山(元明时称为崇山)西麓。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遗址,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1978~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临汾行署化局合作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000多平方米,其中墓地约5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00多座,出土大批重要遗物,为研究我国古代明起源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陶寺遗址从而被列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土地广阔,各地区的气候、物产、地理环境等条件不同,各地区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情况也不一致。大体情况是:在北方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多黄土高原,气候寒冷,"掘地为穴"建筑居室的方法曾被广泛采用,建筑的发展是由天然岩洞到穴居、半穴居,上升为地面的、简单的原始木构建筑物,又逐渐发展为抬梁式又称梁柱式或叠梁式木构建筑。在南方,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由于地下水位高,气候潮湿,建筑的发展是由"构木为巢"逐渐下降到地面。随着社会的前进、交通的发达、技术的交流与改进,逐步形成了丰富多采、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8.
山西传统民居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以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固有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化和风俗习惯诸因素的影响,使得山西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也颇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到处可见,无论从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解放前,山西的城市建设、住宅建筑、公民用建筑十分落后。在近代化的工厂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很少,大多沿用砖木结构,一些中小企业则因陋就简,利用庙宇、架棚进行生产。到1949年山西建制恢复时,城乡居民的住宿条件远比南方城乡居民差,住宅建筑仍保持着  相似文献   

20.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步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开始了近现代化的进程。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中国建筑,“在外来影响下摆脱传统营造方式,并在建筑生产的各个方面走向现代化”,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错、新旧并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和建筑文化相互作用、交叉、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