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简讯     
《文物》1979,(3)
最近,在沁县文物馆,陈列了一批北魏石刻造像。这一批石刻造像,是1959年在沁县城北三十公里的南涅水公社南涅水大队村北出土的。从石刻的纪年文字来看,有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跨越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六  相似文献   

2.
南涅水石刻馆位于山西省沁县县城西南的二郎山之巅,是一所以佛教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陈列馆。南涅水石刻是古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造像雕刻的一个支脉,不仅雕刻技术精湛,内容丰富,历史跨度大(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宋七个朝代),而且造像形制独特,造像风格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为我们今天研究佛教文化、雕塑、建筑、音乐、书法等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村因地处山西沁县漳河北源支流涅水的南岸而得名。1957年秋在这里发掘清理出一大批窑藏石刻,这批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水石刻”。这批石刻出土后即在当地保存管理,1962年将石刻搬运至县物馆。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1986年由国家投资在县城南二郎山建造了一座仿明清建筑“南涅水石刻馆”,1989年10月陈列展出并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4.
徐蕊 《中原文物》2004,(1):74-76
兄弟三人造像碑,又称千佛碑,北周保定五年立于洛宁县牛曲村千佛寺,1965年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现陈列于河南博物院佛教石刻艺术展厅.  相似文献   

5.
李怀平  李春兰 《文物世界》2007,(5):34-35,37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历经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六个朝代,一直延续至北宋天圣九年,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石刻内容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佛故事等;形式上可分为塔形造像、个体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类型。品种繁多,可组合移动,造像塔下大上小逐渐收分,五节七节叠垒成方柱形,单体造像多分为佛、菩萨、罗汉,形制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6.
<正>一河北出土的北朝隋唐石刻造像河北省历年出土的北朝隋唐时期石刻造像集中在河北中南部,以保定曲阳修德寺遗址、邢台南宫后底阁遗址、邯郸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三处最为著称,此外石家庄灵寿幽居寺塔内北齐皇族赵郡王高睿造像亦是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图一)。这四处出土石刻造像,纪年明确、时代连续、工艺精湛、数量众多,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河北地区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1964年1月,唐县寺城涧村出土了六朝以来石刻造像一批,计15件。这批石刻造像的特点是形体小,保存完好,一部造像的底座上刻有纪年铭款。1965年2月,在该处的不同坑位又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计12件,除了少量造像有铭款外,一般形体大,保存不佳。两批石刻造像计27件。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根据这一发现线索,即派员对石像的出土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确认造像出土地点系一古代寺院遗址,造像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寺院附近做有意识的埋藏。  相似文献   

8.
吴桥县新场村出土石刻造像卢瑞芳1986年12月,吴桥县于集镇文化站派人到该县文化馆报告新场村挖出4件石刻造像。吴桥县文化馆得知此消息后,立即派文物干部马云魁等同志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出土的石刻造像运回县文化馆(今吴桥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这批...  相似文献   

9.
王巨  德治  熙伟 《旅游纵览》2008,(5):8-11
若将南涅水石刻与附近各大型石窟比较,从造像题材、技法上可以明显看出官式和民间两种形式并存,有的构图正规、技法娴熟,有的技法比较粗糙,失去了艺术性,是当地人民敬佛礼佛的虔诚促成了大批石刻造像的出现,也是当地人民对追求一种信仰的寄托感促使他们保护民间的佛教石刻,而且是把它藏在了佛寺附近。  相似文献   

10.
1997年至2000年,奉先寺遗址发掘工作队对奉先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637平方米.发现的遗迹现象有殿址、水道等.出土遗物以砖、瓦等建筑构件为主.生活用品较少,多为瓷器.出土的十余件石刻造像弥足珍贵.奉先寺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古代寺院建筑和佛教造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淮安东魏石刻造像考》质疑窦修林张适1993年,淮安市出土一块东魏石刻造像。次年《东南文化》第四期刊登了王锡民、陈锦惠《江苏淮安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和张同标《淮安东魏石刻造像考》(以下简称《造像考》)两文。最近,笔者对其进行考...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春节,邯郸市博物馆联合市属8个区县的文物部门,联合筹办了《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该陈列重点展示了邯郸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成就,并在首届"河北省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荣获精品奖。本文对其陈列特色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河南古代石刻艺术展作为河南博物院八大陈列展览之一,共展出古代石刻146件,展览包括两大内容──“世俗石刻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其中佛教造像艺术展汇集全省石刻造像精华,展出自北魏至明清的雕塑计63件。这些石刻大多从全省各地征集而来,有些尚未发表过,现摭选几件予以介绍。 一、骆道明造像 刻于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高44厘米。(图一)石像由舟形大背光和长方座两部分组成,正背二面造像。碑阳造像三尊,本尊释迦牟尼面清癯,头微低,眉目清秀,嫣然含笑。圆项光,内浮雕二重莲瓣。手施无畏与愿印,身披双领…  相似文献   

14.
1986年6月,大足县新石乡长生村九组农民周明泉修建房屋,在大钟寺坡南侧,平整地基约80平方米,挖出宋代圆雕石刻50余身。县文管所得知消息,派员去现场调查,对寺庙遗址进行勘察,造像进行编号、登记、照相及铭刻拓片等工作。这些圆刻石刻为红砂岩石质,石像出土缺头,但身躯保存完好,雕刻精美。造像年代据造像记考察,为北宋咸平至治平年间镌造的(998——1067年),经历70年完成。宋代是大足石刻的黄金时代,在大足石刻有纪元镌记中确无这段时间的造像。因此,这处圆雕石刻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一、大钟寺遗址概貌 大钟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东面距大足至铜梁公路经过的万古镇2公里,离大足县城  相似文献   

15.
成都万佛寺自南朝至明代千余年间,是成都著名古刹。它风景优美、香火兴旺,历来是各代贵族名流、善男信士朝香拜佛和游览的胜地。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石刻造像题记,万佛寺创于汉延熹年间,梁时名安浦寺、唐名净众寺,宋名净因寺,明代也称净因寺、又称竹林寺、万佛寺、万福寺。明末毁于兵燹,以后未再重建。民国时,这里已是一片废墟。万佛寺遗址先后有四次出土石刻造像,清光绪八年(1882年)首次出土残佛像,流传国外的宋元嘉二年(425年)净土变造像就是这次出土的。1937年农民种地掘出残佛像12尊,佛头26个,其中包括梁中大通元年释迦造像和北周阿育王造像等。1945—1946年间,前四川理学院在此修建校舍,第三次出土众多的佛像,均被砸毀埋于  相似文献   

16.
1985年,在赵县王西章乡西纪毫村北出土了两件鎏金铜质造像。出土造像的地点为一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土丘,地表有少许绳纹红泥质陶片和碎瓷器片等。铜造像现藏赵县物保护管理所。  相似文献   

17.
张雪芬  江滔 《文物》2023,(11):66-84+1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实业街30号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两个灰坑(编号H19、H68)出土了一批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刻造像,数量较多且堆放相对集中。这些造像以红砂石质为主,包括佛像、菩萨像、天王像、背屏式组合造像、造像碑、盘龙碑首等,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及线刻。根据发掘位置及出土文字信息等可知,本次发掘地点为隋唐时期益州城西著名的佛教寺院福感寺,出土的造像延续时代较长、艺术元素丰富,对于研究成都地区历史及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四川叙永县龙龟山寺遗址出土200多件明清石刻造像,大部分为阎王、城隍等地府石刻。石刻数量众多,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物》1980,(3)
1976年3月,河南省工业局在荣阳县人民广场举办农业机械展览,在场南平整场地时,发现了一批石刻造像,我馆与县文化馆即对该处作了调查和试掘,并将石刻造像运回我馆妥善保管。现将情况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成都万佛寺、商业街、西安路三个地点先后出土数十件有年代题记的南朝石刻造像,这些出土材料立即成为佛教造像研究的标尺。可是,经过笔者追根溯源的分析发现,成都出土的所谓南朝石刻造像实际上是宋代仿家的作品,从地层关系、造像组合、造像服饰、造像执物、佛座装饰、博山炉、幢、背景的芭焦树形、题记用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发现它们的晚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