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三年(545年),历经北齐、隋、唐及五代时期,现存窟龛25个。天龙山隋代石窟,即天龙山第8窟,位于东峰陡峭的南坡山腰间,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是天龙山众多造像中唯一具有中心塔柱的石窟。本文试图针对天龙山第8窟的地质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突破石窟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逐步解决第8窟渗漏、风化、崩塌等病害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使天龙山石窟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2.
太原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的龙山东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纯道教石窟。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年-1239年),由道士宋德方主持兴建。在龙山峰顶一突兀的崖面上,共凿有9个洞窟,窟外表面虽风化严重,但也能依稀可见精美的云龙纹浮雕。窟内共有道像65尊,其中13尊有完整的头部。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道教石窟,在中国道教和道教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崔惠萍 《丝绸之路》2012,(12):58-59
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一处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文化遗存,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长年雨水的冲刷浸蚀崖面岩体,造成崖壁渗水、漏水,对石窟文物造成严重危害。北石窟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石窟崖壁渗水;崖体裂隙与危岩、危石的治理;窟龛潮湿,酥碱等病害滋生;石窟文物风化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4.
广元千佛崖石窟位于广元市城北5千米的嘉陵江东岸山崖上,是四川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和摩崖石窟造像群。石窟因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石刻造像各类风化病害极为严重。其中物理风化引起的岩石风化脱落、鳞片状起翘与剥落、片状剥离与脱落、裂隙等病害对石窟造像长期保存与展示的影响最大。为了科学有效治理造像物理风化引起的各类病害,在造像岩石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石窟保存环境数据分析,研究了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造像物理风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石刻造像物理风化病害的治理,以及抢救性保护修复材料、工艺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太原姑姑洞与瓦窑村石窟调查报告李裕群(北京大学考古系)太原市西南蒙山、龙山、悬瓮山和天龙山一带诸山中分布着不少北朝晚期至隋唐的石窟寺。除闻名于世的天龙山石窟、蒙山开化寺大佛及石窟、龙山童子寺大佛及石窟外,尚有一些小型石窟鲜为世人所知,如龙山姑姑洞石窟...  相似文献   

6.
李峥 《文物世界》2012,(6):11-13
北齐时期所雕凿的石窟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处:一处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另一处为河北响堂山石窟。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处石窟虽然同为北齐时期的石窟,但其造像却是有的清瘦,有的丰满。  相似文献   

7.
于灏 《文物世界》2013,(6):51-54
太原天龙山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山,这里石窟林立,古迹众多,峰峦秀美,松柏成荫。1965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天龙山景区被确定为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天龙山成为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2001年,天龙山石窟及其附属文物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宋琪 《敦煌学辑刊》2003,(1):125-126
甘谷县位于渭河上游,渭河从中流过,县域被切割成南北两个区域。北区是塬地,黄土山坡,地势较为平缓,是甘谷重要的农业区;南区多山,景观奇特,连绵不断的红沙岩体经多年雨水冲刷,风化浸蚀,形成“丹霞地貌”,学术界常说的“甘肃处处有石窟、石窟无处不丹霞”,在这里就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石窟寺的建造也随之兴起,在距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处集结了400多年佛教石窟艺术精华的巅峰之作——天龙山石窟。石窟现存25窟,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藻井、壁画、飞天1144幅。东魏大权掌握者高欢执政的16年内,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佛教史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上,现存石窟25座,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石窟群虽然规模不大,却包含了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以及隋、唐四个朝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国众多的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石雕造像中,天龙山石窟以技巧娴熟、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防水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风化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保存的最大的问题,而其风化与水和盐的活动密切相关.为了解决水对石窟的影响问题,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了勘查和试验,基本查清了影响云冈石窟保存的水的来源,明确了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的重点工作,即顶部防渗、建设保护性窟檐、洞窟凝结水研究与治理.顶部防渗治理应坚持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防渗材料选用膨润土防水毯为宜.建设保护性窟檐对于石窟内部文物所处的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采用新研制的岩石表面凝结水量测量装置,对云冈石窟砂岩表而凝结水量进行的实地测量表明,石窟表而凝结水量相当可观.采用除湿机可以降低窟内相对湿度,可以防止凝结水在岩壁上形成,消除凝结水对石雕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广元千佛崖石窟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造像各类风化病害极为严重。其中化学风化引起的岩石粉化脱落、表面泛盐、孔洞状风化等病害影响了石窟造像的长期保存与展示。为了有效治理造像化学风化引起的病害,在总结国内外石质文物风化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广元千佛崖石刻造像风化产物的分析,结合石窟保存环境特征,研究了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造像化学风化的原因,以期为石刻造像化学风化引起病害的治理,以及抢救性保护修复材料、工艺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龙游石窟砂岩的水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水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水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水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水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相似文献   

14.
于灏  谢枫 《文物世界》2012,(2):28-31
天龙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并开始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人文历史的序幕。经过近1500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天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人文景观。在天龙山历代的扩建、修缮过程中,曾经保存了大量的石刻题记,这些石刻是研究天龙山人文历史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尚的重要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5.
李峥 《文物世界》2011,(5):24-25,10
石窟的审美特征,是社会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而社会审美意识又往往决定于社会思想的发展状况。因此,石窟开凿时代的社会思想发展状况可以说是决定石窟审美特征的最根本的因素。太原天龙山石窟的第九号窟是开凿于中晚唐时期的一组石窟。  相似文献   

16.
苏玲玲 《沧桑》2013,(4):54-56
天龙山石窟中所蕴含的服饰种类多样、文化内容丰富,其中唐代服饰最绚丽多姿,开放自由,从石窟服饰文化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大气蓬勃的文化气派。  相似文献   

17.
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石窟的维修加固工程进行了十年,对“石窟围岩崩塌”这一病害的解决已有了初步经验。然而,对造成围岩崩塌、石灰岩凝浆、风化等病害的主要因素的水,仅作了一点点小型试验工程,尚未取得经验。在奉先寺维修工程中,发现古代沿窟崖边沿开凿的一条人字形排水沟,说明古代艺术匠师在开窟时已经注意到雨水对雕刻品的危害,作了防水设计处理,这是今天我们应该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文物世界》1999,(3):11-11
在太原市西南隅,有一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的旅游胜地——天龙山。天龙山共开凿了25座石窟,延绵于东西长约500多米的山崖之间,它包括东魏、北齐、隋、唐4个朝代近5个世纪的石窟作品,反映了我国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石窟的不同风格以及我国石雕造型发展演进过程。天龙山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巧、精深的佛教内容.细致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  相似文献   

19.
云冈石窟的保护受到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人为的污染,使云冈石窟的保护问题日显严峻,必须综合治理。然而,在这些复杂因素中,岩体的风化治理最为关键。岩石的孔隙尺寸及其分布是表征岩石力学、水理性质的重要参数。同种岩石,其孔隙率越高或者孔隙分布越大,则表示岩石的力学和水理性质越差。由此可见,借助孔隙率及孔隙分布状况,可表征同种岩石的风化情况。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与岩石孔径分布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随着石雕风化的加剧,岩石可视孔隙率增大,孔径大小的平均值也将相应增大。基于这一前提,本研究尝试采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分析石雕文物不同深处的孔径分布情况,通过实验室对云冈石窟新鲜岩石样品,结合抗盐风化安定性实验,和对自然风化样品采用便携式核磁进行无损检测,探讨其风化程度和深度,以便深入研究石雕文物的风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风化岩石的新鲜层只有一类小孔隙,弛豫时间约为2~6ms,风化层岩石有大孔隙生成,且随着岩石风化程度增强,小孔径孔隙所占孔隙比例降低,大孔径孔隙所占比例增多。根据不同深度岩样的孔径分布情况,及新鲜岩石的孔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岩石的风化深度为5mm左右。本研究可为后续的现场保护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水在广西花山岩画风化病害中的作用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其保存环境特征是高温潮湿多雨,花山岩画受环境因素作用,岩画颜料及岩石风化明显,风化类型复杂多样,有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均与水分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水的防治是治理岩画风化病害的前提。本工作在水分来源及岩画保存地区地形地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质分析系统研究了水在岩画风化病害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花山岩画防水治水原则,并结合地质环境和特殊的地形地貌,将整个治水区域划分为山体山顶治水、溶蚀洼地治水、岩画立壁治水三个区域。根据其不同的渗水机制,分别采用盖、堵、排、导相结合的综合防水治水方法。由于岩画病害机理极其复杂,花山岩画防水、治水的难度很大,必须采取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