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音乐滥觞于南北朝时期。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音乐息息相关。道教音乐既是宗教音乐,又具有多样化、地区化和世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宫哲兵 《江汉考古》2004,(4):73-78,90
宜昌市沮水两岸有近三千座悬崖石窟,多年来被传为万窟之谜。石窟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段,有当阳市的百宝寨、百家洞、岩屋庙,及远安县的旧县镇、鸣凤山、鹿苑寺等。经过笔者2002年的两次调查,认为这些石窟分为道教石窟与应付兵匪之乱的石窟两类。道教石窟的年代大约为明清时期。应付兵匪之难的石窟年代大多在清咸丰年间,也有早至明末的。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核心是成仙,是讲究个人的得道飞升。在后来人眼中的道教人物,似乎都远离尘嚣、与世隔绝,过着出世的生活。然而,考究道教的产生发现其实道教是入世,在后来的发展中才逐渐产生"入世"、"出世"之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走上"俗"与"圣"不同道路的道教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北帝是道教的神灵,他最初只是酆都地狱的掌管者,是地位低下的鬼官。在南北朝末至唐代和北宋末年以后,北帝的信仰先后两次发展,北帝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围绕着北帝出现了新的庞大的神灵体系,北帝信仰也从一部分道士的信仰发展成为整个道教的主流信仰。而北帝信仰的第一次发展是众多道士推崇的结果;北帝信仰的第二次发展则与北宋朝廷的推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论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永璋 《史学月刊》2002,19(7):101-106
道教从中国传人越南后,与本地传统信仰相结合,具有越南的特点。近代时期,越南的道教逐渐衰落。越南道教比儒教和佛教的势力要小一些,但是它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教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中较有特色的一个旅游品牌,山丘型的道教名山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以及养生休闲功能越来越受到游客的热捧。对道教名山--武当山与青城山道教旅游开发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快青城山道教旅游胜地的发展步伐。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与道教有关的旅游资源数量庞大而且分布广泛。山岳型道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涵盖宫观、古遗址、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也承载着道教音乐、武功、法式、民  相似文献   

7.
汉代画像中有为数不少表现道教主神、升仙、驱鬼逐疫、炼丹、秘戏等与民间道教有关系的图像,道教在东汉民间有很大的传播,道教汉画像表现了汉代先民对早期道教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松峰山1986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金、清两代道教圣地,位于阿城市松峰山镇东南3公里。松峰山以山上各峰古松苍翠而得名,松林遍生,环境宁谧恬静,是金代和清代著名的道教活动遗迹,是东北地区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道观所在地,有"塞北第一福地洞天"之称。目前风景秀丽的松峰山已成为黑龙江省著名的道教旅游风景区。  相似文献   

9.
本诣在通过道教对上层士族阶层的影响和道教法术对书法艺术启示的详细分析,论证这两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嘉靖瓷器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嘉靖尊道,官窑大量烧造道教色彩的瓷器,在其影响下,民窑瓷器的道教色彩也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1.
神仙是道教的基本观念。先秦以降的神仙观念和神话传说为道教神仙小说的出现提供了思想的资源和丰富的素材。道教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与神仙观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上清古镇和天师板栗 如果没有上清镇,龙虎山要成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上清古镇在鹰潭市南郊30千米处,沿着泸溪河水基本平行延伸,整个镇子就是一条小街,从西头到东头有1.5千米长。这是一个道教文化非常浓郁的古镇,镇名的来历就出自道教。  相似文献   

13.
李萍 《南方文物》2002,(2):66-7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道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之一,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化思想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累积了大量遗存和献资料,是我国传统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西是道教活动和传播的主要地区,道教物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赵洋 《沧桑》2010,(6):111-112
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本土宗教一直流传至今,然而道教的发展却一波三折。从西汉时期盛传的谶纬之学流变出的早期道教发展一直受到当时政权的抵制,然而自西晋开始,道教的地位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笔者拟从上层社会的玄学盛行与在战乱和瘟疫横行的条件下道教对下层民众进行的帮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道教典籍中关于陈抟的许多奇闻异辞,给陈抟其人罩上了神话般的色彩。本文从诸多典籍中详考陈抟的生平、行状,认为文献中所记载的许多关于陈抟的奇闻轶事令人难以置信,陈抟真正令后人敬仰不已的是其博大的胸怀,过人的学识以及高深的修为。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是道教的鼎盛时期,巴蜀地区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珣的弟弟李玹笃信道教.时代风习、巴蜀地域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道教文化在李珣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追求“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作品中常出现与道教有关的词牌、意象.  相似文献   

17.
道教在山西     
刘强 《文史月刊》2003,(10):62-63
道教在山西何时兴起,已无准确时间可考,但据有关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雁北恒山一带就出现了炼仙丹的方士,即《汉书·艺文志》所称的神仙。到了东汉,道教在山西已逐步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宫观。据《清凉山志》记载,在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内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洪洞那时也修建了紫微观、披云观、真一观等。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形式、内容已制度化,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亦初步形成。尤其是北魏太武帝时,宰相崔浩是道教新天师道代表人物寇谦之的虔诚弟子,由他推荐,寇谦之向太武帝进献了《录图真经》…  相似文献   

18.
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了唐宋时代的社会变革。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全盛时期 ,而自唐末五代以后 ,佛、道二教均趋于世俗化和平民化。佛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唐代义学宗派的衰落和新禅宗的崛起 ,以及佛教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道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取代外丹术 ,以及南宋金元时期新道教的兴盛 ,道教从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社会 ,民众道教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9.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就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道教文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实地考察为依据,对道教在河湟土族地区的传播历史进行梳理,并对道教对土族地区的民间信仰、风俗民情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较为客观系统的分析,提出道教与土族传统风俗之间互溶互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尤佳 《巴蜀史志》2004,(2):40-44
杜光庭对道教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对于当时道教的发展,尤其是蜀中地区道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章从其个人、人民群众、统治三个层面详细论证了这种推动作用。同时也通过青城山和杜光庭的诗对他做了另种角度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