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两大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诸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都做过阐释和讨论,其中有些学者主观地割裂了二者的关系,过分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它们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紧密联系,这样不利于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本文试图探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及联系,提出整体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策略。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文化的完整性,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转轨道。  相似文献   

2.
李志强 《沧桑》2014,(1):108-110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两大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诸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都做过阐释和讨论,其中有些学者主观地割裂了二者的关系,过分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它们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紧密联系,这样不利于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本文试图探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及联系,提出整体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策略。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文化的完整性,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转轨道。  相似文献   

3.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基于这一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旅游价值,许多国内外学者也看到这一点,纷纷把目光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上。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索目前非遗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发现问题,并发掘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杨文建 《东方收藏》2023,(10):97-99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古老记忆和文化基因,实现对它们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如今,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手段的蓬勃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使其更具传承与保护的价值。文章以肃南县马蹄寺石窟群为例,通过数字化技术,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遗产》2008,(2):10-39
“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意味着“十大考古”总数迄今已达180项。这些重大发现的背后,是一线考古工作的辛勤和汗水,它们见证了发掘者耐得住寂寞、对事业负责的精神;也体现了专家层面不断更新的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认识:除了继续侧重学术价值,更加鼓励发掘者用宏观的、综合性的、大时代的眼光去面对考古事业。  相似文献   

6.
刘迎新 《黑龙江史志》2012,(20):31-32,39
<正>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文化遗产表现了社会文化进步、与社会文化进步有关的事物。现代而言,文化遗产具有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人类证明自身智慧和身份,并涵养自身精神、智慧与心灵的最好标志和养料,能启迪并唤醒人们对于真正生活的回归和追求。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住记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人  相似文献   

7.
湖北现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3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以及1项中遗筹备项目。"十二五"以来,为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与合理适度利用,发挥遗产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湖北省在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完善遗产监测体系、进行保护与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采用科技手段与多学科交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逐步建立起以法制建设、保护规划、管理机制、保养维修、学术研究为保障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8.
胡传海  王磊 《神州》2013,(14):286-286,28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是仍有许多遗产没有脱离困境。结合对老北京"毛猴"的实地调查和对"毛猴"艺人的采访,重新评估毛猴的价值,挖掘它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反思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由内而外的研究,发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缺少对具体某项遗产的认识,千篇一律的保护模式不能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避免盲目保护的行为,做到具体遗产具体分析,用符合其特点的方式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刘根固 《旅游纵览》2022,(16):135-137+147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开发价值,基于欧洲多瑙河流域的经验分析,发现欧洲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践中构建了法制体系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秉持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开发并行不悖的理念;充分发挥了“第三部门”作用,黄河流域应借鉴欧洲多瑙河流域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内容重铸、业态更新、制度完善和机制健全等方面发力,实现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框架对当代文物保护技术做了进一步的系统梳理与整体研究,探讨了技术应用的重点及边界。提出当代文物保护科技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围绕价值发现、发掘领域的新技术:第二个层面是围绕价值保存、保护领域的新技术;第三个层面是围绕价值传播、利用领域的新技术。它们共同构成了新的文物保护技术体系框架。文化遗产价值发现、发掘领域相关新技术应用旨在真实、完整、高效的记录文化遗产珍贵的价值信息,具体实践包括: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摄影建模技术的遗产空间几何信息采集;遗产材料成分提取分析;获取海量数据的存储技术等。文化遗产价值保存、保护领域相关新技术应用侧重于提供适宜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无损/微损的遗产残损病害检测技术;动态信息监测及安全性评价技术:遗产关键性保护修缮、修复、维护技术;三维数字化修复技术等。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利用领域相关新技术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媒介,诸如: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移动终端技术与云平台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侗族村寨是中国西南山地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典型代表,需要人们以动态的过程和眼光看待这一人类与自然长期交融发展的过程产物。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策略采取联合式、捆绑式、扩展式的做法,在统一编制申遗文本时需要对遗产区内的文化遗产点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与标准从文化遗产学的角度进行价值认定和数量遴选,重点梳理遗产区内能够代表该遗产所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并能够体现该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的文化遗产点。侗族村寨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应对遗产地的价值属性有清醒认知并制定有效的保护机制,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计划公众的参与程度,最终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充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王崇印 《民俗研究》2008,(3):268-270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的重视,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热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某项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许多研究领域,都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其中有许多成果,是以具体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单元展开的。对于依托特定区域而发展起来的富有地方历史特色文化底蕴与风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界展开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叶涛先生所著《泰山石敢当》(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相似文献   

13.
唐彬文 《神州》2013,(16):46-46
五千年悠久历史、辽阔的疆域、多民族融合注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到2011年连续四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涉及29项。怎么样去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当下很多有识之士所关心的话题。从2008年至今,笔者一直视非遗保护为使命,被权威媒体亲切的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使者"。在此,笔者也想就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探索发现和珍赏古代遗存,是人类一种古老的传统和情感。与考古有关的关于古代遗存的观念,大致经过了古玩、文物、文化遗产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中考古各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范式。当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实践逐步深入人心之时,中国考古学不仅应该顺应时势转变观念,也需要调整程序与范式,在学术之外关注考古知识的普及,在发掘研究之外关注古代遗存的调查、价值评估及保护与利用的规划和实践,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做出贡献,并保护本学科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5.
张发宏 《攀登》2012,(5):128-132
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文化多样、形式独特、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本文对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定价:88元。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好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它们的内涵,研究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责任。以2007年北京召开"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论述有混合或兼用的现象,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虽然二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上有类同性以及对象上的交叉或重叠性,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属不同的实践路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关注遗产对象蕴含的科学知识、艺术和历史价值,采取代表性项目评审形式,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属于选择性的经典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选优和原貌性保持,却不能更广度化。而原生态文化实践主要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现实生活价值并重构性地加以利用,采取世俗化的参与利用形式,不过度追求经典性,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以致保护、传承更具广泛性和创造性。二者对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具有不同的意义,实践上应予以区别对待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论述有混合或兼用的现象,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虽然二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上有类同性以及对象上的交叉或重叠性,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属不同的实践路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关注遗产对象蕴含的科学知识、艺术和历史价值,采取代表性项目评审形式,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属于选择性的经典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选优和原貌性保持,却不能更广度化。而原生态文化实践主要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现实生活价值并重构性地加以利用,采取世俗化的参与利用形式,不过度追求经典性,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以致保护、传承更具广泛性和创造性。二者对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具有不同的意义,实践上应予以区别对待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30年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人们对长城遗产价值的认识,包括保护对象的认定也在当代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中不断扩展、深化,因此有必要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并基于长城的遗产辨认取决于价值认定的观点,对以往的价值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从文化遗产的语境,探讨长城遗产价值,用以指导长城总体保护的各个方面的基础性依据,服务于长城保护的规划目标——真实、完整的保护与传承长城的遗产价值。立足人类文明发展与文化交流史的层面,将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概括为三个方面: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建筑遗产;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人地互动的文化景观;中华民族坚韧自强、众志成城、包容开放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20.
由于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化遗产,民俗文物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有很多民俗文物。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及由此引起的争论、争议问题亦随之出现。为此,笔者首先欲就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进行探讨,并认为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一)属性不同; (二)生产方式不同;(三)存在方式不同;(四)传承方式不同;(五)展示、展出方式不同;(六)情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