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经由源自神功皇后征服三韩的传说,最终演变为"征韩论",将朝鲜视为其朝贡国、藩属甚至夷狄。从7世纪到战国时代,日本与朝鲜平等地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之内,但是日本对朝鲜以优越姿态相对待的情况日趋严重,其蔑视和敌视朝鲜的观念及心态进一步膨胀。特别是,在万历朝鲜之役后,随着近3个世纪的"锁国"时代,"丰臣伟业"被日本的一些思想家、战略家逐步发展为一整套的学说体系,日本统治者的向外扩张心态持续扩大。进入19世纪后,由于中国和朝鲜的积弱积贫状态以及东亚朝贡体系的瓦解崩溃,因此"征韩论"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朝鲜的最终认知。  相似文献   

2.
郭锐  王箫轲 《史学月刊》2014,(9):100-106
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鲜观",经由源自神功皇后征服三韩的传说,最终演变为"征韩论",将朝鲜视为其朝贡国、藩属甚至夷狄。从7世纪到战国时代,日本与朝鲜平等地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之内,但是日本对朝鲜以优越姿态相对待的情况日趋严重,其蔑视和敌视朝鲜的观念及心态进一步膨胀。特别是,在万历朝鲜之役后,随着近3个世纪的"锁国"时代,"丰臣伟业"被日本的一些思想家、战略家逐步发展为一整套的学说体系,日本统治者的向外扩张心态持续扩大。进入19世纪后,由于中国和朝鲜的积弱积贫状态以及东亚朝贡体系的瓦解崩溃,因此"征韩论"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朝鲜的最终认知。  相似文献   

3.
正《韩国太极旗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1910年8月29日,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大韩帝国"从世界上被彻底抹去,日本恢复了其作为大清属国时的旧名"朝鲜",大韩帝国的"皇帝"也改称为"李王"。此时距离"朝鲜"从中国属国"独立"改名为"大韩帝国"才13年。在10万日本铁骑的牢牢掌控下,朝鲜三千里江山上,再也见不到太极旗的影子。值得说明的是,这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通过军事侵略、经济扩张、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贯彻其大陆政策,牧羊业向大陆的扩张是日本大陆经济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度促进了日本牧羊业的发展,作为其殖民地的朝鲜亦卷入日本的牧羊业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及朝鲜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又设立了"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朝鲜主要担负向大陆绵羊改良提供所需种羊之任务.日本在朝鲜发展牧羊业的根本目的是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侵略政策"提供军需羊毛资源.  相似文献   

5.
1903年初至1905年春夏之交,数千朝鲜移民陆续出现在夏威夷群岛。但移民活动不到三年便戛然而止,国际政治舞台上多边关系的发展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朝鲜近代史上,日本以"特殊"角色对朝鲜行侵吞之实,由之引发的朝鲜人向夏威夷的移民活动必然在同期日朝关系框架内发展,此为问题关键所在;在夏威夷和朝鲜之间,美国亚太政策的天平明显倾向于前者,而日本则借机加强对后者的控制;20世纪初,日本在朝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围绕日朝移民问题的日美矛盾渐露端倪,而日本将其归因于夏威夷朝鲜移民的大量出现。日本为避免美国"排日法案"出笼恶化日美关系便迫使朝鲜中止向夏威夷的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6.
抗倭关键词     
倭寇 中国和朝鲜对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侵扰抢劫的日本海盗集团的称呼。最早使用"倭寇"这一名词是在朝鲜《高丽史》中。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谓,日本海盗由日本武士、浪人以及商人组成,有时得到日本国内封建主支持。因为倭寇又可以是指倭人的一种侵略行为,凡是对外侵略的日本人通常都称为倭寇,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7.
王臻 《安徽史学》2021,(4):107-116
壬辰战争结束后,作为东亚区域内的两个重要国家朝鲜与日本,他们开展关系的过程并不顺利,体现在:朝鲜对日本讲和与遣使提议的警惕和防范,双方开展通商贸易中的摩擦,双方在外交人员往来方面的争端,等等.朝鲜与日本关系不和谐的深层次根源,一是日本长期的"倭患",导致朝鲜对日本产生历史记忆,积怨甚深;二是日本发动壬辰战争造成的伤害,令朝鲜民众认知深刻,难以释怀.探析壬辰战争后朝鲜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态势,不仅可以彰显彼时两国具体关系的发展走向,而且通过解读明、清王朝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问题,能够反映出16世纪前后东亚区域外交实况及地区政治秩序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朝鲜王朝大规模的对华书籍交流,令日本、琉球、安南等难望其项背,这主要是由地缘格局、政治结构和治国理念所致。朝鲜"小中华"意识刺激了对华书籍交流,而朝鲜对华书籍交流又促进了"小中华"意识的发展和变迁。总体来说,朝鲜前期的对华书籍交流带有更多的"尊王"和"慕华"色彩,朝鲜后期则带有更多的"尊周"和"攘夷"意味,但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摆脱不了"事大"的影子,最终使朝鲜保持了政权稳定。朝鲜对华书籍交流和"小中华"意识深受王权和儒学的影响,因为两者的现实诉求是维护王权体制,两者的思想动力是追求朝鲜化的儒学。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工业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国人的"空中堡垒"炸得七零八落,两颗原子弹又抹去了日本两座大城市。到战争结束时,日本经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给了日本人一个"发财"的机会。作为朝鲜的近邻,日本很快成为美军的军事基地和作战物资供应地,战争"特需"直接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据日本官方统计,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5年,"特  相似文献   

10.
素有"日本的东印度公司"之称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组织并推动日本史学界对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大规模的地理和历史调查,为日本以"学术研究"的形式实施大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1908年,在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的大力支持下,"历史地理调查部"吸纳白鸟库吉和其他东洋史学者研究"满洲"与朝鲜的历史地理,出版了《满洲历史地理》、《朝鲜历史地理》、《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调查报告和研究专著,构筑了一整套完整的殖民主义理论体系和东亚历史叙事方法。其中的"满鲜史观"强调"满洲"和朝鲜的不可分割性,试图从史学角度证明"满鲜一体",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提供"合法"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1.
萨哈林朝鲜人是指居住在萨哈林岛上具有朝鲜血统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在日本殖民时期从朝鲜庆尚道和全罗道移民至此。日本统治萨哈林岛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将朝鲜劳工运往萨哈林岛,以解决劳动力紧缺。日本投降后,萨哈林朝鲜人被滞留在萨哈林岛上。本文简要地对萨哈林朝鲜人的历史及其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探求日本殖民统治对萨哈林朝鲜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1932年3月1日,成立了"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这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东北反满抗日斗争,也波及到了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断绝抗日游击队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决定在东北地区实行"集团部落"政策。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的"集团政策"对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严重摧残。"集团政策"改变了朝鲜族传统的居住地域、改变了传统的村落构建形态、破坏了部落民之间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发生于中国东北的朝鲜侨民双重国籍问题涉及中、日、朝三方。当时,中国东北、华北广阔的腹地容纳了大批侨居中国的朝鲜人,日本吞并朝鲜后,以朝鲜侨民属于日本臣民为借口,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侨民的控制,由此出现了归化后的朝鲜侨民兼具日本国籍现象,其实质是日本制造的全面侵略中国东北的借口。  相似文献   

14.
金成镐 《世界历史》2012,(3):13-20,157,158
自1910年朝鲜被日本强制"合并"以来,朝鲜爱国志士纷纷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继续坚持抗日民族革命斗争。1930年以来,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根据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组织原则,大多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党的统一领导下,肩负着"双重革命使命",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日武装斗争。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中国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逐步形成了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段历史是中国东北抗日革命史的一部分,是朝鲜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史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现代中朝友谊史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5.
苏州博物馆资料部藏有一组函札,是光绪十一年(1885)沈家本、袁保龄、袁世凯等人致潘志俊的信件.当时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鲜的步伐,先后制造了1882年"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虽然由于清军的迅速行动平息了这两次事变,但日本还是趁此迫使朝鲜签订了1882年的<仁川条约>和1885年<汉城条约>,扩大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权益.与此同时,中国与法国间也于1884至1885年爆发了战争.  相似文献   

16.
"壬午兵变"是朝鲜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对朝战略,改变了东亚历史的进程。以金允植、鱼允中为代表的朝鲜人,出于国家总体战略的考虑,为了维持中朝宗藩关系,防范日本入侵,保护改革事业不致中断,精心设计了一个以铲除李昰应为中心的处置方案,并说服清政府成功实施。事实证明,朝鲜人才是筹划处置"壬午兵变"的始作俑者,清政府只是充当了金允植、鱼允中计策的执行者。朝鲜在清政府干涉朝鲜内政、强化属国政策的历史拐点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海燕 《安徽史学》2018,(1):97-108
"甲申政变"之后,辅佐谁来保护朝鲜,是英国制定东北亚外交政策的焦点。朝鲜"背清亲俄"、日本不断挑战中朝宗藩关系、《天津条约》的撤兵造成朝鲜半岛即将出现政权、军事真空局面,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掌控朝鲜的力度空前薄弱,加剧了域内域外国家对朝鲜主导权的争夺。为了防止朝鲜半岛的动荡局势向着于己国不利的方向演变,维护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格局,1885年3月,英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由中国保护朝鲜"和"有一打算"的外交计策,并于1885年4月在防御"英俄战争"的大义名分下,占领了巨文岛。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外交活动,最后如愿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宗主权掌控下的相对稳固的东北亚局势。可以说,巨文岛事件是在英国军事力量支持下,中英联手巩固东亚宗藩体制的外交事件,英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赢家,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英国高调渲染占领巨文岛的大义名分和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真实用意,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反映了巨文岛事件的复杂性、多面性。1885年以后,在强化宗藩体制的过程中,以遏制日本和朝鲜进一步破坏中国宗主权为目的的英国外交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巨文岛事件是其中的重要历史拐点。  相似文献   

18.
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朝鲜人民反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是朝鲜独立运动的代表。中国国民政府资助朝鲜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朝鲜独立带来新的机遇。1943年11月,罗斯福总统、蒋介石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声明。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和独立。《开罗宣言》是反法西斯同盟发表的最重要的国际文件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美军在仁川登陆,建立军政府。1951年9月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签署,日本承认朝鲜独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07-1909年中日两国围绕"间岛问题"和东三省"五案"的谈判过程、内容及双方讨价还价的内幕,进行了详细的探析。日本挑起"间岛问题"以后,认识到"间岛"属韩的证据薄弱,决定放弃领土权而争取朝鲜人的管辖裁判归自己,作为谈判策略仍坚持"间岛"所属未定,再以承认领土权属于中国作为谈判筹码,夺取在"间岛"的特权和其他利权。日本驻京公使伊集院赴任后,与清外务部尚书梁敦彦之间,进行了有关"六案"的七次会谈,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杂居地朝鲜人裁判权上。由于中方的坚决斗争,日方不但承认"间岛"领土权属于中国,还承认杂居地朝鲜人裁判权归中国,并撤出了非法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这不能不说是中方维护领土主权方面的胜利。不过中方也付出了代价,如允许日本在"间岛"设立领事馆,承认对商埠内朝鲜人行使领事裁判权及对杂居地朝鲜人具有领事"立会"和"复审"权,再者承认了"东三省五案"的利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北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朝鲜的"保护国";日俄战争后首任统监伊藤博文成为朝鲜的太上皇.在此山河破碎之际,朝鲜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枪杀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义举震惊东北亚.日本为实施对外侵略扩张而制定"大陆政策",其第一脚即踢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目的,就是要阻止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把侵略战火逐步扩大到东北亚地区的"大陆政策"的实施.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中,东北亚既成为日本的物资供应基地,又是军事侵略的跳板,起到重要的战略作用.东北亚地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和将来,在世界上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