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中国近代佛教复兴问题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撰写的论文及论著亦日渐增多,但他们所认为的复兴一般是一系列的革新运动或居士佛学的复兴。笔者认为,只有出家人才是佛教的真正主人,佛教的兴衰应以僧人为主要评价标准。但近代以来,作为僧人载体的僧团混乱不举、僧人整体佛学修持低下,僧人和佛教甚至毫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以至失却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凡此种种都说明,佛教不但没有复兴,反而处于更加艰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花溪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中关于青岩佛教的记载,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岩佛教的六个特点:诸教并存佛教最盛、佛教寺庙小而众多、管理不善纠纷频繁、响应号召积极抗日、创办医院利益群生、二僧和尚不让须眉。  相似文献   

3.
朱俊  瞿炼 《山茶》2011,(11):130-147
民国以前,佛教造像并不为国人所重视,所以考察中国佛教造像的先驱多为国外学者。随着他们考察报告的发表,古董商人的盗窃和破坏接踵而至,大量优秀作品流失海外。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4.
近代太虚法师致力人生佛教,力图把闭关的佛教推向社会,提倡济世利人的大乘利他精神.民国4年(1915年)冬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以革新僧制,并组织佛教正信会,发挥居士能量,做弘法利生工作.民国9年(192年)成立汉口佛教会,民国18年(1929年)正名改组为汉口佛教正信会,把会务从3部扩充到6部,成立了慈济团,专门负责救灾济贫扶困,利生送诊施药,赠米散衣等慈善事业.每年冬季,大规模的发米施衣,春季放赈,夏季施菜施药,凡贫者所需.无不设法救济.如送诊施药,自办大药房,延聘中西医内外科医生多达12名,每日平均治病人四五百号,全年支出万余元.太虚法师曾总结指出:“佛教正信会为社会人士所推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慈济团”.又说:“慈济团事业的发展,皆赖钟居士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市中心长江路边,坐落着一座古老的佛教庙宇——毗卢寺。庄严高大的殿堂伴随着晨钟暮鼓,吸引了无数的信徒与游客,在民国年间成为南京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在抗战期间,毗卢寺也像南京城一样,蒙受了灾难与耻辱,同时也曾燃烧起抗日的火焰。  相似文献   

6.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宋朗秋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造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九年(1179—1249年)的...  相似文献   

7.
福州鼓山涌泉寺自古即为东南佛教禅宗一处重要的丛林。民国六年刊印的《敕赐鼓山涌泉禅寺戒坛同戒录》是佛教中记载同期受戒戒子的名录,包括名讳、祖籍地、出生年月等重要信息。其中表明了涌泉寺为当时福建省内唯一被清朝政府敕封的开坛传戒的寺院,肯定了它的官方地位。通过识读此录,还首次明确了涌泉寺及台湾、南洋佛教的戒法源流,指出它们是以禅宗授戒法系为主,改变以往学界认为只有律宗传戒的误识。  相似文献   

8.
太蓬山,位于四川省营山县太蓬乡境内,距县城百里许。山上现存历代石刻题记62幅。其中唐代石刻8幅,宋代35幅,元代2幅,明代7幅,清代8幅,民国石刻2幅。石刻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图一)四周岩壁上,面积约两百平方米。内容有造像碑记,佛教经典,诗词游记等。书法有行、草、隶、楷四体。是川北地区较集中的石刻群之一。 太蓬山石刻题记的内容 太蓬山的石刻题记始于唐,盛于宋,末于民国。这些石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太蓬山的自然风光,地望地貌,历史传说,佛教  相似文献   

9.
15.乐观致社会部呈(1940年5月28日)一、佛教之演变与佛教革命佛教自从印度输入中国,迄今有二千九百余年之历史。唐玄奘留学印度归国以后,佛教积极人世之学理,因而阐发。历代沙门,受佛陀“不舍世间,不离世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大乘教理之薰陶,而为国人群服务者甚多。如姚广孝等,均是牺牲一己,为国努力。其丰功伟业,载在史册,洵足为爱国沙门之典型。然在当时封建时代,只有少数人表现此种勇猛无畏精神。换言之,只是个人之表现,而非集体表现。民国以还,佛教受革命怒潮之启示,僧众思想为之稍变。  相似文献   

10.
杨妍 《收藏家》2000,(3):26-27
藏地佛教以其特有的密宗传承而称著于世,藏式佛教造像亦以其独具的造型、韵味而为当今的藏家所重。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曾深受古印度斯瓦特河符、喀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和汉地雕塑的影响。同时,在与自身文化的融合中,不仅形成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而且依教派的不同,风格上也始终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间,汉地佛教造像已变得彻底的世俗化而罕见精  相似文献   

11.
1贵州地处西南边陲,自古以来为“西南之奥区”。由于立省较晚,又地势险要,山重水复,与中原诸省相比较,佛教传入贵州较晚,在西南三省中,佛教发展办逊于川滇,中原佛教各宗之在贵州加四川之典型,佛教与民族宗教文化之融合又不及云南之浓郁,总体特征处于川滇之间,既有中原佛教的特征,又有西南地方民族的色彩,呈现出贵州自己独有的特色。贵州佛教,兴起于唐,传布于宋,发展于元,繁荣于明,鼎盛于明李,衰落于晚清,复兴于民国,恢复于当代。究其源流,唐宋元时多得自);膜及中原诸省,明清时期主要受益于西蜀,大乘各宗与时并传…  相似文献   

12.
民国年间,太虚大师曾于贵州弘法办学,其事却鲜为人知。他在黔中高僧大德创办贵州高 峰佛学院、又亲至贵阳黔明寺宣讲唯识学,由其创办的著名佛教刊《海潮音》月刊亦由湖南迁至贵州编辑 发行,其弟子印顺、慧海等亦在黔中弘法利生。这些活动对地处西南边陲之地且佛法相对落后的贵州来 说,无疑给贵州佛教的振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巴中南龛佛教胜迹,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笔者今年春节期间漫游南龛,在众多的碑碣林中,发现了民国卅五一卅七年(1946-1948年)间巴中官绅们所凿净瓶、送子、如意轮等不同法身的三龛观音像侧的三通碑记(以下简称《观音镌像记碑》),很有历史价值,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土地革命和民国末年封建土豪劣绅和地主阶级对革命态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此三龛不同法身的观音像,分布于南龛不同的三个地段。净瓶观音像造于民国卅五年(1946年),位于距地面1米高的南龛10号窟左侧,为国民党巴中县长孔庆镒及其僚属们所献;送子观音像,造于民国卅…  相似文献   

14.
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面对来自官绅双方的提拨庙产兴学运动之强大压力,在先后谋求藉信徒之力消极抵制和借助外来势力的庇护均告失败之后,佛界一部分寺僧开始自办学堂和组织教育团体来推进佛教教育.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来华日本佛界寺僧所带来的外交纠纷,作为官方的晚清学部于1906年颁布了教育会章程规范僧教育团体,从而建立起了僧界之间以及僧界、士绅阶层与官方之间的联络机制.虽然僧教育会当时影响不大,但它促进了近代佛教教育团体与佛教教育的发展,为民国以后的佛教复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博物馆以其创新、包容性的理念获得了盛极一时的生命力,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博物馆革新运动。这场博物馆革新运动的内涵和影响表明生态博物馆实质上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表征,其中生态主义、怀旧主义、寻根主义和民权主义是运动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贵州之有天台宗佛教自民国始。天曦和尚属天台宗灵峰法系,为近代名天台宗大师谛闲的法弟子,他在贵州盘县丹霞山、贵阳大觉精舍大开天台道场,培养了昌明、果明、超伊等大批弟子。由于教宗天台而行归净土的天台灵峰一系在贵州的传播,对净土信仰在贵州的流行亦造成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之而使近代贵州佛教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全国同步,亦造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局。  相似文献   

17.
贾运动 《民俗研究》2005,(3):261-265
泰山周边民众在信奉佛教、道教大仙大神的同时,对狐、黄、猬、柳四仙信奉甚笃。这些动物在百姓的心目中都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能与神鬼相通,能给百姓禳祸降福,生财免灾。这种敬奉和信仰,起于汉唐,明清以降,尤多繁盛,直至民国年问,风俗仍浓。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进香习俗兴起于明,兴盛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具有时间悠久、辐射地域广阔等特点。明清时期,朝山香客在梵净山通过捐资重建庙宇、重铸佛像、整修道路等方式积累功德,为梵净山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研究梵净山进香习俗对于了解梵净山佛教兴衰和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20,(3)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批清代到民国的佛教山岳舆图,版本珍贵,涵盖面广,较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山岳舆图的发展情况和艺术特色。总的来说,清代以来的佛教山岳舆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世俗性舆图,它们多是绘制精美、画面整饬的官绘本,供帝王观赏或巡行指路所用;另一类为宗教性舆图,此类图像往往出自名山寺庙,流传广泛,版本众多,甚至衍生出一些内容粗糙、体现一定民间艺术色彩的简本。它们不仅仅是指示道路的实用性舆图,更是"神圣空间"的再现,是人们想象、朝拜圣境的桥梁。图中佛国和人世的交织与融合、山景和圣境的消长、文本和画面的相得益彰,展示出与世俗性图像相异的空间构造方式,呈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成为我国传统山岳舆图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空相寺原名定林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古称陕州)境内的熊耳山下。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从东汉水平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陕州时,修建了定林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比少林寺还早400多年。 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而达摩初祖也因空相寺的源远流长而千古不没。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