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博览》2016,(第3)
正1.1915年9月,青年留学生_____________在美国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思想文化的波澜由此激荡起来。2.犹太人的民族语言___________在"死亡"上千年后,于20世纪上半叶"复活",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疯子"功不可没,他就是________。3.1912年2月24日,中国第一列夜间开行的  相似文献   

2.
正1915年9月17日,青年留美学生胡适在《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诗中庄重宣言:"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亘古未有的文学革命第一声由此发出。现在只剩一座诗的壁垒胡适的文学革命的主张,一直不为朋友们所待见。有朋友在他由康奈尔  相似文献   

3.
段子     
《环球人物》2012,(31):96
应试教育中国一留学生开车在国外的高速公路上,不料出了车祸,连人带车翻下路基,美国交警救援队赶到后向下喊话道:"How are you?"留学生答:"I’m fine,thank you!"然后交警就走了……  相似文献   

4.
朱晓鸽  王星 《百年潮》2015,(3):54-56
1950年8月底的一天,美国西部海岸旧金山市的港口上,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威尔逊总统号"客轮启程,前往中国香港,这是它的第17次航程。船上有130多名中国留学生、教授等,他们冲破了美国政府为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而设置的重重障碍,坚决要求回国,最终被作为"无国籍"难民而递送出境,吴崇筠、朱康福夫妇就在其中。当时这批留学生只能挤在四等舱(大统舱、三层铺)内,倒也热闹,到处是旧友相会的欢  相似文献   

5.
神州博览     
温家宝称布什已发出反对"台独"的明确信号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加拿大于当地时间12月10日表示,他刚刚结束的对美国的访问是成功的。温家宝在接见中国驻加外交人员及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时说,他对美国的访问是"一次重要而成功的访问"。他同布什和美国其他领导人在"友好合作、坦诚和建设性"的气氛中,就中美  相似文献   

6.
张静 《文史天地》2007,(10):18-19
本文介绍了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传奇的一生,值得一读.她生逢乱世,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中不幸成为孤儿,但她又是幸运的,被好心人收养,留学美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位原本普通的中国女子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她在美国成长,有人说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酷似美国人",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美国中西部K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和向他们宣教的当地基督教组织和个人为主要研究目标,主要分析校园宣教士如何通过各种传教方法来影响中国留学生。本文认为美国的基督教文化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宗教在美国校园的传统合法存在,使当地基督教会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到来自非基督教国家的留学生。共同的民族背景使华人教会在向中国留学生传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学生在受到美国宗教文化冲击的同时,也在积极体验异域文化,并从中体现出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伴随在美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体验和经历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在美中国留学生与美国本土社会及国内社会的互动,及互动对其塑造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来自美国社会的刻板印象一方面阻碍了该群体的深度融入,另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自我规训”,使该群体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此外,在教育流动的过程中,留学生增强了其国家认同,中国人身份和留学生身份处于共生共荣的关系。然而,来自“群体内”的刻板印象增加了留学生群体社会认同建构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美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在“人-人”和“人-地”的互动不断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9.
论文梳理总结了"华人间谍威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成因和影响展开了分析。近年来,随着中美在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强,美国政府关于"华人间谍威胁论"的炒作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日益增多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回流"参与中国人才吸引计划,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华人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某些华人个体的不当行为,为"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出现提供了口实。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本质是,抱持冷战思维的美国政府以中国为假想敌,通过人为捏造华人"间谍"活动的规模与危害,借以采取措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对华政治策略。然而,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影响是双向的。美国政府通过加强反"间谍"起诉,收紧留学生签证政策等方式,一方面阻碍制约了中国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美国的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女 留学生 中国最早的 留学生是随传教 士走出国门的。 最早的留学生容 闳,是随教会学 校校长赴美的。 女留学生也不例 外。中国最早的 女留学生是宁波 人金雅妹。金雅 妹1864年生,自 幼父母双亡,被 美国传教士麦加 地博士收为养女, 她先随麦加地赴  相似文献   

11.
程宏  刘志光 《百年潮》2015,(3):64-68
20世纪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为止,共约950人归国。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中国大陆开展反右运动为止,共约200人归国,此后回国风潮消退,归国者成为个例。至"文革"前,两次"归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大力招收外国留学生,人数随之与日俱增,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高潮.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科技革命的展开和经济结构的转型,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于是,美国政府实施了允许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永久性移民的政策.由于美国在工作环境、科研设备和工资水平等方面具有别国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最终成为永久性移民.他们定居美国后,其母国遭受了预想不到的人才流失,他们在母国成长期间的抚养费、教育和医疗费,以及在美国读书期间各种费用等人力资本投资也随之流失.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开学伊始,敦煌学基地又招收了三名来自美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位是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邝蓝岚,一位是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山本孝子,还有一位是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中正大学的张家豪。此前一直在敦煌学基地留学的还有:日本龙谷大学的渡边慎吾、神户大学的田林启、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杨郁如,目前共有6位国外与中国台湾地区留学生。  相似文献   

14.
卜小伟 《神州》2011,(8):15-15
本文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对话、沟通,借助文学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并且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文史结合的知识讲授,使其逐步上升至理论高度。作者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  相似文献   

15.
卜小伟 《神州》2011,(17):15
本文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对话、沟通,借助文学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并且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文史结合的知识讲授,使其逐步上升至理论高度。作者在对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70年底开始,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中国留学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列岛的运动,简称"保钓运动"。海内外青年学生的保钓活动一直持续到1972年,直到中日发表联合声明,钓鱼岛问题达成以后解决的共识,"保钓运动"才告  相似文献   

17.
张家康 《文史精华》2005,(12):54-59
1915年,24岁的留美中国学生胡适,喊出“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当年破千年之积弊,开文学革命之先河,并不容易。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革命道路的?这与其好友、留美学生梅光迪不依不饶的批评乃至谩污有重要关联。正是被好友逼得山穷水尽无路可走,学养深厚的胡适才走上了文学革命之路。  相似文献   

18.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罗志田关于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学界已有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文学革命主要人物之一的胡适晚年以为,文学革命“这一运动时常被人误解了”。周作人则更早就指出:对民国初年的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9.
1912年4月21日,一位美籍华人在美国哈特福德市家中去世,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1847年,19岁的容闳赴美留学,于1854年冬学成回国,但他并非如有的书上所说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在容闳赴美前29年,即1818年美国康威尔城的"国外布道学校"就有一位来自广州的姓王的留学生。更早些,康熙年间有个叫郑玛诺的人,"自幼往西罗马国,习格物穷理超性之学,并西国语言文学"。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留学生的社会形象从模糊到清晰,从对容闳等早期边缘人"通夷言夷字""久居外洋"的模糊认识,到清政府派遣同文馆学生出洋、幼童留美、船政学生留欧,形成对出洋肄业生的认知,社会逐步认识了这一新群体,留学生形象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构起来。甲午战败后,在张之洞《劝学篇》、梁启超《敬告留学生诸君》等著述鼓舞下,出国留学迅速成为晚清社会的焦点之一,社会对留学生寄予厚望。在一系列奖励游学毕业生出身和授予官职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被清政府任用,树立了留学生社会精英的形象。直至民初,社会赋予留学生群体救治中国衰敝的重任,留学生在政学工商各界均举足轻重。留学生也承载了社会及家庭对自身的巨大期许和压力,完成了自我形塑。20世纪20年代中期,诸多因素导致留学生遭到学界批评和质疑,对留学生的崇拜逐渐破除,理性认知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留学生精英者的形象依旧,普通民众对留学生仍旧盲从。在清末民初社会形象演变过程中,留学生从社会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