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予菲 《环球人物》2013,(23):50-52
他们的办法是抹着眼泪道歉,选民也认为"贪财的比好色的更糟糕"在席卷许多国家的反腐浪潮中,不断曝光的"艳照门"正将一个个好色贪官送上审判席。而在美国,官场风气却在发生奇怪的逆转。原本是官场禁忌的性丑闻,现在似乎没那么严重了。一度因性丑闻倒下的官员们,最近又纷纷粉墨登场,让人连呼"看不懂"。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优劣好坏决定了国家的吏治。同时,与官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身边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官员的廉洁公正,以及行政职能,甚至于存亡安危。一、历史上很多官员"身边人"常有劣迹所谓官员的"身边人",它包括官员的直系亲属、官员信任的下属以及与官员有某种关联的其他人等,如远房亲属、师爷、朋友,甚至家中的僮仆、屯丁等。历史上,很多负面事件都与官员"身边人"有关。  相似文献   

3.
《近代史研究》2021,(2):132-147
刺杀杨永泰一案由失业的黄埔毕业生杨尔谦等人策划组织实施,他们此前已刺杀唐有壬,还密谋刺杀张群甚至蒋介石。他们自述暗杀理由为这些官员是主张对日妥协的"亲日派"。戴笠调查刺杨案发现胡汉民派的刘芦隐为杨尔谦提供了资金,刘芦隐因此被逮捕,并被指控是出于嫉妒而主使杨尔谦等人刺杨,但刘芦隐本人一直否认对刺杨一事知情。通过对杨尔谦人际网络的梳理,可以发现他除了接受刘芦隐资助外,还与王亚樵、陈铭枢等反蒋人士都有联系,因此,刺杨案背后确实有反蒋派系的因素。刺杨案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民国政治暗杀盛行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日本侵略步步进逼下"亲日派"失去民心、"反蒋"与"抗日"合流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微博热议     
《环球人物》2013,(4):12
环球人物杂志V:"官员也有自己的隐私权,就像病人的病例是隐私,需要保护。"广东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了预备会议,广州团的叶鹏志代表认为,向公众公开官员财产不一定是最佳方式。他建议采取随机抽检的方式公开官员财产,比如定期"摇号"。  相似文献   

5.
游彪 《史学集刊》2007,(4):11-19
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牒试"是天水一朝科举考试中最阴暗的角落,也是腐蚀读书人心智的罪魁祸首。该制度源自于"别头试",是指由转运司组织的对各地官员亲属、门客等的科举选拔考试,大体上相当于州军发解试。宋朝实行"牒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地方科场中营私舞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牒试"却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因此,与其说"牒试"为防弊之策,倒不如说是官员特权的直接体现。就"牒试"制度而言,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按照规定,凡参加"牒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如须有关官员的担保,且必须是真正的官员亲属、门客,等等。然而,由于"牒试"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发解试,因而各地方官员为了给亲朋故旧谋取功名,往往假冒籍贯、亲属关系或门客,通过种种违法"经营",使那些本来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了法定"牒试"资格。结果不仅加剧了两宋时期的冗官危机,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而且扰乱了科场秩序,破坏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给宋代科场、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退体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出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各项政治制度的设置,基本上是围绕各级官员进行,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  相似文献   

7.
慈禧看戏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 "请"一些官员陪看,叫作"赏戏"。官员必须跪在戏 台下的平地上看戏,夏天烈日当头,地上滚烫;冬天 寒风刺骨,全身冻僵。 于是,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 的良机。热天,太监给他们送垫送茶;冷天,太监给 他们送皮袄送手炉。官员们得了好处,便回报以白  相似文献   

8.
明代三品以上两京大员中的贤能者方能给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有三种特殊现象:一是四品以下官员官品本不及谥而特恩赐谥;二是明中期以后,谥法渐弛,奸邪官员仍得美谥;三是明代翰林出身的官员多为"文"字谥,且为士大夫所认同,以至于翰林出身的不谥"文"、非翰林出身的谥"文"均被视为异常情况。前两种现象明代以前已有先例,是明代对历史的继承。而翰林出身者多谥"文"却是明代的新规,与明代翰林出身的官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就总体而言,明代官员给谥中的特殊现象常常是制度、人事和传统等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丁忧"也叫"丁艰",是古代官员享受的一种政治待遇:官员的父母去世后,该官员必须向朝廷递交离职申请,回到老家为父母守孝三年,这种行为古代称为"丁忧"。《尔雅》载:"丁,当也。"也即"遭逢、遇到"的意思,《尚书·说命上》中也有"忧,居丧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文史精粹     
正唐代的"新郎"与"新娘"无关现在的"新郎"一词,专指确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在结婚仪式中的男方,又称"新郎官",也指新婚的男子。但在唐代,"新郎官"却与结婚无关。"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百姓评议官员的制度,但是,纵观数千年的历朝历代,明朝初期是民意评议官员最为活跃的时期,堪称史上百姓评议官员最活跃的黄金时代。明朝的百姓之所以敢于评议当朝官员,这是有制度保障的。这还要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大诰》说起。朱元璋在面向全国人民要求"户户有此一本"的《大诰》中明确提出,凡各地"耆宿老  相似文献   

12.
清代大计"考语",是督抚对属官考核的综合评语,亦为考察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考语"分为卓异官、平等官、应去官三类,具有概括性,而相关"事实"则为官员细化的日常行政表现。清前中期政府重视大计"考语",为此多次进行调整,其注写方式渐趋简化,"八字考语"成为惯例。官员实政则体现于上官出具的"事实"。"考语"的固定模式,对清代后期地方官年终密考、州县事实考核等规制皆产生较大影响。在清代的不同发展时期,大计官员的"考语"、"事实"的格式和内容都有变化,从侧面折射出地方吏治的清浊。  相似文献   

13.
官员的考绩与迁转是辽朝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索并钩沉相关石刻文字及文献史料,发现辽朝官员任职有期,一般为三年。在官员任职期内,朝廷要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其品德、业绩和年劳等进行考绩。考绩工作由相关的机构和官员来完成。经过考绩的秩满官员,其职阶迁转方向大致为:职阶迁升、留任进阶、退闲不仕及"左迁"降黜等。  相似文献   

14.
古代公家的酒,官员们不是想喝就能喝,不是想喝多少就能喝多少,不是想喝"极品"就能喝"极品",不是想送人就能送人。有的官员贪杯,而又公私不分,就会喝出罪来。有的官员借花献佛,公酒随便送人,也会触犯法律。宋初定下规矩,规定州郡官库贮存的公酒,是专门用来馈赠往来的官员,以及上任、罢  相似文献   

15.
顺治十一年,顺治帝在宫中开展了绘画活动,并在十二年、十三年达到高潮。他令官员进献画作,一同品评,与其交流绘画心得,并设有书画供奉。顺治帝作画一方面是出于爱好与消遣,另一方面,他给大臣画像并赏赐官员画作,以笼络臣僚。顺治帝在绘画上的成就,成功地塑造了"文治"的帝王形象,而以绘画笼络官员,则直接加强了汉人对清王朝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6.
这里的官员很失落,这里的官员在整风段卫峻这几天总是满脸堆笑,因为财源不断。他是镇坪县城主干道上一家颇有名气的饭馆"巴渝食坊"的老板,大批外  相似文献   

17.
清代衙门病     
林乾 《文史博览》2007,(9):58-60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清代防范官员的法律、条例相当严密,为了少受处分,许多官员无所作为,整日为逃避"文法"而绞尽脑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就成了最普遍而又最无奈的官场风气了。  相似文献   

18.
丁忧官员离任守制本是国家之法令纲常,但这一规定的实施情况会因时因地而有所变化。雍正年间,官员在任守制的情况多有发生;乾隆即位伊始,即针对这种情况发布严禁在任守制的命令。这种政策转变的背后,是雍正帝"移孝作忠"和乾隆帝"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两种理念相互冲突的结果,同时也与雍正年间丁忧官员在任守制情况的泛滥有关。通过在任守制禁令的实施,乾隆帝在整饬吏治、弘扬孝道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展现了乾隆初政的新气象。雍乾之际在任守制政策的不同境遇,为我们展现了雍乾变局新的面相。  相似文献   

19.
张国庆 《北方文物》2020,(1):96-102
辽朝官员中虽然存在向当朝皇帝的"言谏"行为,但却没有实职性谏官。辽朝官员的"言谏"形式主要有"面谏"、"书谏"和"诏对谏"三种;"言谏"的主要内容分为:对皇帝不当言行的"言谏"、对皇帝错误决策的"言谏"、就不合时宜规制向皇帝的"言谏"、对皇帝用人失察的"言谏"以及遇法禁有乖、刑罚不当时对皇帝的"言谏"等几个方面。辽朝皇帝对待臣下的谏言最终是"纳"还是"拒",取决于多种因素。辽朝官员的"言谏"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正了最高统治者的行政行为,起到了纠正已错、防患未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如今,"四菜一汤"已成为勤俭的代名词,而这据说是朱元璋对官员吃喝的规定。"公车"也是公款消费的一大块。古代没有汽车,公车就是马、马车,还有轿子,以及船。当然,古代官员们更喜欢坐轿子,不过,并非一开始官员就能坐轿。唐和北宋的官员一般不许坐轿。唐初,宰相出门一律乘马,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以乘轿。但唐武宗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以及退仕和患病者才可乘轿,其余不论尊卑,一律不准,而且坐轿者还必须自己出钱雇请。北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