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见南子》一剧取材于《论语·雍也》篇,描写的是孔子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历史故事,系林语堂于1928年10月所作。自从它在鲁迅和郁达夫主编的《奔流》月刊1卷6号上刊出以后,该剧大受欢迎,南京、上海各地学校竞相排演。  相似文献   

2.
《文史博览》2008,(4):46-48
《子见南子》一剧取材于《论语·雍也》篇,描写的是孔子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历史故事,系林语堂于1928年10月所作。自从它在鲁迅和郁达夫主编的《奔流》月刊1卷6号上刊出以后,该剧大受欢迎,南京、  相似文献   

3.
194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刊登文章,揭露国民政府党政要人宋子文、孔祥熙等利用权势,猖狂进行套汇走私、牟取暴利的罪行。文章一出,激起轩然大波,几乎酿成一场政治风暴。最后,不得不由蒋介石亲自出马,经过一番折腾,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相似文献   

4.
朱岩 《湖南文史》2014,(4):68-69
人所共知,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有这么个细节,胡传魁曾向刁德一提起自己当初遇险时阿庆嫂出手相助一事,“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教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哄走了东洋兵我才出缸。似这样救命之恩终生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胡传魁的原型,毫无疑问应是抗战历史上真实的“忠义救国军”之司令胡肇汉,但“水缸藏身”这个典故却与他无关。  相似文献   

5.
1927年,《民国日报》总编辑陈德徵正飞横腾达,掌握着市党部和文教机关的大权。有一次,《民国日报》发起“民意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揭晓后,第一名竟是陈德徵,第二名才是蒋介石。这一下作了手脚的陈德徵闯了大祸,蒋总司令非常震怒,借故把陈德徵押解到南京。几个月后,人虽放了却得了个“永不得重用”的处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認爲郭店簡《老子》與今本第13章"驚"字相當之字,當從白於藍說釋爲"",從文義看,此字應讀爲"榮"。"寵辱若榮"與"貴大患若身"的句式相同,"寵"字應從前人之說理解爲動詞。老子主張像常人寵榮那樣寵辱,像貴身那樣貴大患;"得之若榮,失之若榮"的意思是"得‘爲下’若得榮,失‘爲下’若失榮",這兩句是對"寵辱若榮"的解釋。大概由於較早流傳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榮",就被後人誤讀成了音近的"驚",導致了對此章文義的嚴重誤解,老子的正面主張被很多人解釋成了對俗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8.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中共党内的王明以及《大公报》等新闻媒体是抗战“速胜论”的代表,这或许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出入。实际上,蒋介石始终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并非“速胜论”者。王明对抗战形势的困难和持久性估计得亦相当充分,同时也没有完全寄希望于国民党,因此将之视为“速胜论”的党内代表并不妥当。至于《大公报》,虽曾一度流露出某种急躁情绪,但只是一闪即逝,很快便重归冷静。就当时舆论界的主导倾向而言,“速胜论”并非主流。时过境迁后,它更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七七事变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致电、上书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表达强烈的抗日诉求,形成全社会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各界民众慷慨陈词,呼吁政府早下决断,出兵抗日,并表示愿为政府后盾。各方的"吁请抗日"体现了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民意聚拢、累积成一股巨大的压力,推动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最终下定决心,确立抗日国策。民意诉求可谓国民政府走向抗日之路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0.
赵英秀 《文史春秋》2010,(11):58-60
在黄河入海口的乐安县(今山东广饶),于民国三年(1914年)曾发生过一起义民为反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揭竿而起的“戕官案”,系一件震惊朝野、轰动民国的大案,后世却鲜为人知,只是当时的《东方杂志》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京连续发生文艺作品的“剽窃案”,鲁迅先生也被卷了进去,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事情起自徐志摩的一次粗心大意,收于胡适的一封公开信,前后历时十年有余,在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痕迹。徐志摩的粗心大意1925年9月,久有办刊愿望的徐志摩,应《晨报》主编陈博生和黄子美的邀请,接替孙伏园担任《晨报副刊》主编。  相似文献   

12.
著名书画家所创作的佳作,往往有当时或后来的仿伪者用摹、临、仿等手法再造的伪作,有的甚至伪作多件,流传下来便形成书画鉴定中的“双胞”或“多胞”公案。人民美术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王原祁精品集》中即收有两组“双胞”作品,其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图》卷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仿古山水图》册,其二为上海博物馆藏《仿高克恭山水图》轴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仿高房山山水图》轴。作者对这两组作品的艺术风格、收藏流传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确定了何为王原祁原作,何为伪作。并希望藉此加强对真假对比、鉴定的研究,以厘清画家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3.
1929年8月50日,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刊登了一条新闻《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接着,沈阳有影响的几张报纸《盛京时报》和《奉天新闻》等,也同时转发了这条政治新闻,一时间“张贯一案”引起了满洲各省民众的高度注意。可是,由于张学良的下令制止,沈阳报纸首先停止转载日本报刊上关于张贯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1929年8月50日,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刊登了一条新闻《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接着,沈阳有影响的几张报纸《盛京时报》和《奉天新闻》等,也同时转发了这条政治新闻,一时间“张贯一案”引起了满洲各省民众的高度注意。可是,由于张学良的下令制止,沈阳报纸首先停止转载日本报刊上关于张贯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隆科多案"原本是清政府内部政治斗争,但隆科多是清政府派往边界谈判的首席代表,"隆科多案"中雍正将隆科多撤职是导致清政府谈判失利的直接原因,对于清政府来说,《布连斯奇条约》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条约。  相似文献   

16.
清嘉庆朝,统治中国已经150多年的满清吏治已然出现很多积弊和腐败现象,从结构上来看,腐败最严重之处,一在漕运,二是赈济。很多政府中的蠹虫不顾百姓死活,侵贪公帑,胆大包天。其实,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乏清官廉吏,但在当时,即便这些官员想做得稍好些,也不容易,苟有切求民瘼者,转不得安于位。嘉庆十四年(1809年)就发生了一起贪污腐败利益团体合伙谋害反贪官员的案件,此案令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到底是何原委?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道论突破了先秦虚化的道体,赋予了具象的意义。由“道始生虚霩”到“道始于虚霩”的一字之变,可体察《淮南子》道论的学术转向。从道与器关系看,道散万千,而其皆着道性;从道与人的关系看,德性成为道的表现形态,也是达道的具体路径。通过透视真人、至人与圣人之道的显著差异,在看似醉心真人、至人理想境界的表象背后,实则属意重治世操作的圣人实践之道。还原秦汉之际的学术语境,重回历史现场,分析刘安的矛盾心态,可提示刘安编撰《淮南子》“务于治”的道论基点。  相似文献   

18.
<正>2003年11月中下旬,新浪网、南方网、北京娱乐信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内外媒介,相继以我(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文凭存世百年长近1米等为题,报道了从蕲州东长街走出的我祖父文凭现世一事。现应我在家乡蕲春工作的侄儿之约,撰文详介。一  相似文献   

19.
《文史天地》2015,(1):93
"四海之内皆兄弟",语出《论语·颜渊》,司马牛见别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没有,很忧愁,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现代汉语词典》对"四海"解释为:现今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种解释有些牵强。这其  相似文献   

20.
《礼记·檀弓上》曾子责子夏"三罪"一节,后儒多误解,并影响到对儒学史的认识。通过考辨子夏丧亲、丧子的时间地点可知,丧亲、丧子对子夏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有三:一是丧亲时子夏年轻体壮经得起巨大哀痛的打击,丧子时年老体衰精神承受力大不如前;二是丧亲时子夏挫败赵简子图谋未久,返乡服丧担心其报复,故"使民未有闻焉";三是丧亲时子夏远在异国求学为官,服丧能够悄然行事,丧子时已是举国敬重的贤儒大师,势必广被关注。曾子对此早有洞见,责其"三罪"只是一种特殊的劝慰方法而已。孔门弟子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君子群体,有认识分歧并且互有批评帮助是正常的,其践行君子之德决不会因孔子逝世而终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