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榕 《福建史志》2012,(4):15-16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民间演剧繁盛。早在宋代,地方文献就有记载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演优戏、傀儡戏的信息,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地方新剧种的陆续形成,各地民间演剧更加兴盛.一些方志编纂者也关注到这种特殊的民俗现象.并将之载人方志中,其中包括与官方禁戏有关的史料。本文从福建浩瀚的方志中辑录出一些禁戏史料.并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俗宗教是在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一个学术概念,指民众日常生活中制度性宗教之外的各种宗教信仰和习俗。碑刻民俗宗教文献是以石头为载体的民俗宗教记录。作为一种历史书写,与历史本相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关系是其史料价值探究意义之所在。作为一类出土文献,它具有文献和文物的双重属性。明清以降雁北关公庙碑刻无论从碑刻书写范式及撰述意图,还是文物特点和背景,都具有真实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尤其是其文物史料价值,对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研究,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西,古称河东,为"表里山河,形胜之区",元代设置河东山西道宣慰司,为中书省直辖区.由于该区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有关文献所涉滋繁,虽多收录于《全元文》之中,但仍有遗漏.笔者在翻阅碑刻文献中又发现元代所涉山西文献六则:漆伯善《宣慰谢公述修考妣功德之记》、王思诚《重修晋祠庙记》、魏初《辽州重修宣圣庙碑》、卢懋《义...  相似文献   

4.
徐雪凡 《古今谈》2005,(1):62-64
浙江为南戏之乡,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古戏台、戏装、面具、砌末、碑刻、砖雕、木雕、壁画、题壁、剧本、插图等有关戏曲的文物,为戏曲研究提供了殊为珍贵的资料。其中戏曲碑刻即有戏田碑、禁戏碑、庙台碑等,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陕西是碑刻珍藏数量最多的省份,陕西碑刻的内容包括纂言、记事、述德、文学艺术等,其中筑城碑就属于记事类。这些珍贵的筑城碑刻史料,内容涵盖了陕西各地历史的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明清之际渭南城防修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城防修筑对城镇的外部结构和内部功能都有所改变,继而改变了城镇的形态特征。在分析渭南地区城防的同时,通过这些碑刻文献也可以析出渭南地区社会文化中的善行和武备文荫思想。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地区自古很少文献记载,即或有记载亦多语焉不详,这种情况至清代才有改变。自清代前期至民国时期,各类重要著述约有上百种之多,这些资料在这次修志中或多或少曾被利用过;不过省内各地所发现的数十种碑刻,则很少被人注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般说来,碑刻资料因系当时  相似文献   

7.
王鹏龙 《沧桑》2012,(2):103-105
山西现存大量的碑刻,涉及民间信仰与戏剧演出等多方面内容。对此类碑刻的解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宋元至明清民间祭祀与民间演剧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中,且从重传统、重祭祀逐渐向重教化、重娱乐倾斜,向秩序建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西西山万寿宫庙会有着悠久历史,是道教最具影响的祭祀许真君的民俗活动。通过对许逊崇拜与西山万寿宫庙会起源、西山万寿宫庙会传承与复兴的考察,可以看到西山万寿宫庙会是道教神仙信仰与地方民俗相结合的典型,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西山万寿宫庙会长期传承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是庙会活动所承载许真君崇拜的宗教内涵。西山万寿宫庙会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对庙会民俗文化意义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历代碑刻是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宋代的碑刻对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现存文献很少记录有关宋代社会、宗教、风俗、妇女等诸多领域的资料,而碑刻却能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拓展宋史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碑刻可与史籍互证,相得益彰,更好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二者互证能纠正现存文献的某些错谬,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史料,从而有助于对宋史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明清及民国初年所修的江苏地方志中,保留了一些苏地民间演剧活动的史料,特别是苏南苏北民俗文化与戏剧搬演相融合的情况。这些记述,对于考察中国传统戏剧的民俗学内涵、进一步探究中国民间戏剧演出史,以及江苏地方戏在戏剧史上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笔者将之辑录出来,加以考释,以求教于戏剧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