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博物馆藏有一批清雍正八年(1730)曲阜孔庙祭器,包括青铜铏6件、爵25件、簋21件、簠21件、豆81件。本文论述了这批祭器的铸造背景,并就清代前期的文庙祭祀礼仪、雍正八年祭器的样本与图式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强 《中国钱币》2003,(4):20-25
一、广西府① 铸运京钱缘起清初 ,京局铸造制钱所需铜材主要为从国外尤其是日本进口的洋铜。康熙后期之后 ,因日本限制铜材出口 ,每年需要 44 0万斤铜材铸造制钱的宝泉、宝源两局顿感铜材缺乏。虽然清官府采取了各种变通办法 ,但依然没有解决问题 ,各省纷纷拖欠需本省采办的铜材。恰此时云南铜矿 (滇铜 )又兴盛起来 ,雍正五年 ( 172 7)时 ,产量已达到每年 3 0 0万斤左右。雍正六年 ( 172 8) ,为弥补洋铜之不足 ,清官府将 10 0万斤滇铜运至汉口 ,以备湖南、湖北采买 ,10 0万斤滇铜运至镇江 ,以备江苏采买。雍正七年( 172 9) ,江苏因滇铜成色…  相似文献   

3.
1980年北京出土的"镇守福建台湾等处总兵官之关防",是一颗由清代礼部铸造成型的正式官印。虽然未能付之实用,却正好成为反映晚清台湾建省曲折过程的珍贵实物,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清代中央政权逐步加强台湾地区管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慈灯寺为小召的属庙,俗称"五塔寺",是一处藏传佛教的寺院。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小召喇嘛入京向朝廷呈请批准建立此寺庙。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由清廷赐名"慈灯寺"。如今仅存山门和金刚座舍利宝  相似文献   

5.
1915年12月南京造币分厂报告书说:"民国元年元月,改称中华民国江南造币厂……二月十日更换关防,文曰中华民国财政部造币总厂印……四月……时铸纪念铜币,镂五谷纹纪, 以开国字样,五月铸纪念银币……"众多版式的开国纪念币中哪些是南京造币厂铸造的,当时人们是了解的,如马寅初1922年10月11日谈滥铸铜元原因,曾言"近闻皖省轻质铜元,因  相似文献   

6.
正雍正八年(1730),年仅44岁的康熙十三子允祥(1686—1730)操劳病世,让雍正大为悲痛,不仅因为是出于手足之情,更多的是他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帮手。雍正在给其谥号"贤"后,又将其配享太庙,如此仍觉不够,又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名讳的唯一事例。其在当时,更是大清入关以来第九位铁帽子亲王,在雍正看来,这些都是对允祥个人突出政绩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遵义府划归贵州的时间,当前学界说法不一。作为黔北重镇的遵义府,其划归贵州的时间是非常有必要考证清楚的。一当前学界关于遵义府划归贵州时间的三种说法(一)雍正五年说。《贵州古代史》:"公元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划四川遵义府并所辖遵义、绥阳、桐梓、仁怀、正安五州县隶贵州。"~((1))《人文遵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归流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将遵义府划归贵州。"~((2))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 ,其得名 ,盖因此地有池二 ,一曰“呼伦”,一曰“贝尔”。此地水草丰茂 ,适放牧 ,多为蒙古喀尔喀部人移驻。初设五名总管 ,分管索伦、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厄鲁特、鄂伦春五路。雍正十年 (1732年 )奏准 ,编成五十个佐领 ,分为左右两翼 ,总管关防由博尔本察掌管 ,加副都统衔。光绪七年 (1881年 ) ,升副都统衔总管为副都统 ,遂设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三年 (190 7年 ) ,东三省改制 ,裁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次年 ,设呼伦厅。 192 0年改厅为县。此地居民中以蒙古人为绝大多数 ,故不通行汉文 ,政府公文或用满文或用蒙文。辽宁省…  相似文献   

9.
孟姝芳 《清史研究》2005,(1):114-117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雍正即 位,随后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巩固皇权,兴 起了一系列的大案,其中之一就是年羹尧案。 年羹尧(1679-1726)是清湖广巡抚年遐 龄次子,隶镶黄旗汉军,康熙三十九年 (1700)中进士。因文武兼才受到康熙帝的赏 识与重用,"年未三十"即于康熙四十八年 (1709),由内阁学士出任四川巡抚,雍正即位  相似文献   

10.
宝苏局是江苏省的铸钱局。据《苏州府志》卷二十二,载:"宝苏局旧名钱局,在吴县北利三图,即永丰仑旧址"。①清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改称为宝苏局,雍正九年得户部题准,铸雍正通宝小平钱。②后经乾隆、嘉庆、道光,直至咸丰初年,都铸背满文的咸丰通宝年号钱。  相似文献   

11.
宝川局正式设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为清代西南地区的铸币大局.光绪年间,宝川局较早地开始铸造制钱,因为使用黔省土铅的缘故,长期铸造枚重一钱二分的制钱,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遵铸八分制钱.未几,川省又引进近代造币机器,设立银元局,生产近代银币和制钱.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光绪时期的铸币,并且有较为充足的文献,这...  相似文献   

12.
正清朝有个叫钱名世的文人,他和年羹尧是乡试的同年(同年中举),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进京的时候,钱名世上奏说年羹尧平定青海有功,请求为之立碑。年羹尧倒霉的时候,钱名世也被连累,雍正说他的行为是文人的无耻钻营,并亲自写了"名教罪人"四个大字送他。不仅如此,雍正后来还革了钱名世侍讲学士的职,把他赶回老家,并命地方  相似文献   

13.
清雍正年间,宝苏局所铸的雍正通宝版别较多,这也是众多泉友喜爱雍正钱的原因之一。笔者近来集得宝苏局雍正通宝宽缘大样(见拓图),实测直径2.99、厚0.18、面缘宽0.51、背缘宽0.54厘米,重6.88克。查普通的宝苏局雍正钱宽缘式并不少见,一般直径仅在2.73—2.88、面缘宽0.4—0.45、背缘宽0.4—0.48厘米,重量4.9—5.8克。似此枚超重、特宽缘、直径近3厘米者极为少见,它为研究宝苏局铸造雍正钱币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雍正通宝是清代宝苏局开铸的第一种制钱。自雍正八年至十年(1730—1732年),铸期不过两年多。此后160余年里宝苏局是江苏省惟一的省设…  相似文献   

14.
关防作为印信的一种,最早出现于明代,清代主要颁给临时设置的官员作临时性官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枚"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为1907年上任的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所使用。本文以这枚藏印为线索,梳理了京师大学堂在1898年至1912经办的14年中,四次请领大学堂"关防"的过程,还原了京师大学堂从草创阶段具有浓厚封建特色的旧式书院,经过几任大学堂负责人的苦心经营,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并具有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同时指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从木质改为铜质,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在最后十几年社会全面危机的时刻,对新式学堂应势而变的态度和逐渐重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清圣祖玄烨病故,四子胤禛继位,次年启立新年号"雍正"。雍正帝登基后,开始对全国的铸钱局进行整顿,将过去的省局、镇局、府局、州局,统一规定为各省只准设立一个钱局,裁撤多余的钱局。"以后各省铸钱,俱将宝字为首,次铸各本省一字"。从此将各省钱局的命名、制钱的形制统一到规定的固定模式。"雍正通宝"为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年)所铸之制钱。面文楷书直读;背文一律采用满文记局,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为记局满文。"雍正通  相似文献   

16.
更正     
<正>因作者和编者疏漏,2014年第5期第7页"雍正十三年(1748)",公元纪年标注有误,应为"雍正十三年(1735)"。2014年第6期"目录"与"2014年总目"中的"《张荫恒日记》",应为"《张荫桓日记》";第64页"史密斯(Ian Douglas Smith)",应为"史密斯(Howard Alexander Smith)"。特此更正,并向读者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宝云局铸造的道光通宝,不像之前铸造的雍正、乾隆、嘉庆通宝,也不像之后的咸丰、同治、光绪通宝,由于铸造地点不一,版式比较丰富,而道光通宝虽然数量也很多,但不知什么原因,版式却很少。据《云南货币简史》记载:"宝云局道光通宝钱币直径2.6厘米,重5.1克。"而《云南历史货币》的图录中有一枚,"直径2.6厘米,厚0.15厘米,重5克。"两本书中都只有一种版式——仿部颁式。  相似文献   

18.
古钱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祺祥、同治、光绪、宣统通宝清圣祖康熙(1662—1722年)、世宗雍正(1723—1735年)、高宗乾隆(1736—1795年)、仁宗嘉庆(1796—1820年)、宣宗道光(1821—1850年)、文宗咸丰(1851—1861年)、穆宗同治(1862—1874年)、德宗光绪(1875—1908年)及末代皇帝宣统(1909—1911年)时所铸钱。《清史稿·食货志》:"康熙元年铸纪元钱,后凡嗣位改元,皆铸如例"。各朝通宝大小轻重有差,一般径2.3—2.7厘米,重3.5—5.5克。背文均纪钱局名。康熙通宝凡宝源、宝泉二局所  相似文献   

19.
雍正四年(1726年),侍讲钱名世因诗赞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得罪了雍正。雍正传谕在京科甲出身的官员385人各写诗批判钱名世。这是我国历史上发动群众搞大批判的“创举”,始作俑者为雍正。  相似文献   

20.
此类冤案,过去有,今天也有,为什么,就在于负责审查案件的官员是否认真负责,是否有良心有人性。无疑,在此案中迈柱良心人性全无。迈柱(?——1728年),满洲镶蓝旗人。姓喜拉塔氏,清朝初期大臣。初授笔帖式,三迁户部员外郎,授御史。康熙五十五年,巡视福建盐课。雍正元年,巡视宁古塔。据《清史稿》等大清正史记载,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任江西巡抚,查实前任巡抚等"虚报"、"侵用"。雍正五年授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