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文史》2009,(12):58-59
早先一晌,在一个什么大会的会场中,我们的工运领袖陈咏弦,左手挽着一劳工的盾牌,右手捏着“戡乱委员”的利器,大声疾呼道:“我陈某人一根扁担出身,到如今搞到了个把国大代表,我是誓死反共的,拼了这条命也值得……”他这种英勇的发言,宛如古之勇夫赤膊出阵,  相似文献   

2.
原藏倫敦不列颠博物院和剑桥大学、颁发于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和辛酉十一年的天王诏旨,向达等编的太平天国资料叢刊和金毓黻等编的太平天国史料共著录了十二件,这些都是洪秀全晚年的著作而为我们现在所仅见的,对于探讨洪秀全的晚期思想是很重要的资料。对于这些诏书的思想内容和它们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估价。罗尔綱同志从其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两首,冠以“夢兆诏”和“上天亲征诏”的标题编入太平天国文选,并在解题中称道前者“是一篇洪秀全假借夢兆应验来鼓励羣众斗志的诏书”,而后者“也是一封用夢兆来鼓励羣众  相似文献   

3.
舒显彩 《文博》2023,(4):77-86
汉代传世文献将鸱鸮贬斥为“夭鸟”,同时期的图像资料却揭示了鸱鸮的另一重文化内涵。今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出土60件不同题材的艺术品皆绘有鸱鸮,它们多“允恭玄默”,与众祥瑞共处“天”所在的信仰空间。鸱鸮性情威猛、夜察毫末,在墓葬环境中被赋予辟邪御凶、引魂升仙等功能。汉代鸱鸮图像兼具自然属性、天文属性与宗教属性,体现了墓葬文化独特的信仰体系。因鸱鸮与五月的属性同为“阳中之阴”,故汉代人选择“阴气啎逆阳”的夏至、五月初五或五月望作枭羹以禳除邪气,这是阴阳从类思想对饮食习俗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张彦 《炎黄春秋》2002,(1):10-14
世纪之交回眸,让我吃惊地发现,1979年竟是我一生的分水岭,前后有黑白分明的两个21年。从1957年底到1979年初的前21年,我像做噩梦一般,不知怎的突然从“人”变成了“鬼”;从1979年到2000年的后21年,在我又从“鬼”变回“人”之后,我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受尊重的人,一个能为人民竭尽所能做些贡献的人,一个能给家庭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5.
“文革”前,我是武汉市江岸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其中1963年-1966年上半年,我被借调到湖北省委四清工作队工作)。1967年“一月风暴”后被打倒,成了“走资派”和“三反分子”,不久即去了区“斗、批、改”大队。1970年3月底,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到大队先遣组(也可以说是江岸区“五七”干校先遣组)前往汉南农场参加筹建江岸区“五七”干校。从这以后,到1976年末回武汉市机关重新分配工作,我在江岸区“五七”干校呆了六年多时间。其间分别做过炊事员、搬运工、采购员、生产员、保管员和校长。那段特殊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当年我们这些被…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前后五十年,蒋一直是个被奉为“神”的人物。我从1920年出生,到1948年出国,在蒋介石统治下生活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我和蒋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盲目崇拜阶段,那时他是我心目中的一座“神像”,这种心理是愚民教育的结果;第二个阶段是我做了记者以后。  相似文献   

7.
缘起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到陕西日报社询问是否有关于“陕西抗日义勇军”的报道,答复是上级没有安排稿件,报社的同志更不知道有“陕西抗日义勇军”这回事情。我当时的心情难以言表。后来有一位老同志指点我到党史办查一查。在省党史办的资料室里,我查找到一位“陕西抗日义勇军”的老战士霍德元于1983年11月写给省委的信,那时,他听到我们党将要隆重庆祝抗战胜利40周年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觉得“陕西是抗日战争的基地和先锋”,“作为一名亲身经历”,有义务汇报“陕西抗日义勇军”的情况,他认为“这也是陕西的光荣历史”。顺着这位老人提供的线索,我到省图书馆翻阅了抗战初期西安发行的报纸以及一批陕西的方志、党史、史资料,几个月下来,总算没有白费功夫。  相似文献   

8.
太阳落山了,一只蜜蜂只顾采花,来不及飞回去,只好落在一块石头上歇宿。过了一阵子,一个蚊子嗡嗡地飞来问蜜蜂:“你是哪个?”“我是蜜蜂。”“你在这儿干什么?”“来采花蜜,天黑了赶不回去,只好在这儿过夜。”“怎么?天黑你不能飞行么?”“不能,我没有夜行的本领。”“呕!我的本领比你大,我夜里也能飞行。”“你又为啥也落到这儿来了?”“我好久没有吸吮到人的血了,肚子饿,飞不动了。”  相似文献   

9.
那一天晚上,爱人去南京长江路人民大会堂观看加拿大SHUMKA舞剧团演出的《灰姑娘》、我在家备课。大约八点半的时候,电话铃响起,拿起话筒一听,一个男青年的声音:“请问这里是某某某家吗?”“是的。请问有什么事情?”“这里在演芭蕾舞,我旁边座位上有一个包,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有人来拿。我在包里看了一下,有证件,有小灵通,还有钱。”说到这里,他笑了一下,又接下去说,“所以我打电话到你家。”我一听吃了一惊,首先表示感谢,然后说;“我爱人是去看演出  相似文献   

10.
艾以 《炎黄春秋》2010,(8):79-80
1957年中国大地一场政治寒流过后,数十万知识分子被戴上了“帽子”,我也难逃厄运,成了这数十万“分子”中的一分子。1958年3月,我和我的全家,都被撵出上海,押送到皖南山区上海市公安局所属的白茅岭农场接受“改造”。在那里,我“有幸”认识了陈歌辛先生,原来在那场政治寒流中,陈先生也不幸成了“罪人”,终于和我成了“同学”(在改造农场里,“分子”们是不能称“先生”的,也不能称兄道弟,  相似文献   

11.
安娜     
龙丹 《南方人物周刊》2011,(33):112-112
那时费翔的歌正风靡校园。刚报完到,一名男同学在寝室引吭高歌,“安娜,每次我都这样呼唤你……”过了一会儿,有人敲门。一女生问:“刚才是谁在叫我,有什么事吗?”大家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不是有人叫安娜吗?我就是。”  相似文献   

12.
《中华遗产》2012,(4):16-27
作为史前陶器发展史上一个巅峰时期的代表,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史前艺水形式,像彩陶一样前后延续近6000年。绘制于彩陶之上的精美纹饰随着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3,(37):28-28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朝鲜和韩国,到“三八线”上去看了看;不仅如此,我还到我们国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去了一趟。以我个人的名义宣示了一下主权,在那里泡了一个澡。——前外交部长李肇星  相似文献   

14.
幽默三则     
包得好病人:售货员同志我上次到这里来旅游买 的这种感冒药我按时按量吃了一周多时间, 怎么感冒一点不见好呢?售货员:您买的是什么药呀?病人:就是您向我推荐的“包得好”!售货员:是呀!我一开始就告诉您了这药叫“包得好”。病人:“包得好”的意思不就是保证能把我这感冒治 好吗?售货员:您这是“包”“保”不分,我们这是“包得好”不是  相似文献   

15.
贵超红 《神州》2020,(1):199-199
按常理,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定的度,“疯”字是无论如何与到了一定年龄的人联系不上的。可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做事是否有度非年龄原因,而是性情使然。“我的体育被英语老师教过……”曾经有人调侃“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而如今被一位英语老师改成了“我的体育被英语老师教过……”,而那位英语老师,就是六(7)班的班主任——我呀。  相似文献   

16.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4,(30):11-11
8月20日,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接受了“冰桶挑战”,小布什的妻子劳拉将早已预备好的冰水,淋到丈夫身上。小布什还提名前任总统比尔@克林顿接受“冰桶挑战”。在8月20日星期三,小布什的Facebook页面发布了一条视频,写道:“送给所有提名我参加挑战的人,但我还是决定直接写一张支票。”话音刚落,小布什的妻子劳拉将早已预备好的冰水,淋到丈夫身上。随后视频中看到微笑的劳拉·布什说:“这张支票算我的,因为我不想弄乱我的发型。”  相似文献   

17.
任明耀 《古今谈》2005,(1):12-15
袁繁同志的书,我已经直接寄到她住处。可是你叫我写游记,还要两篇,我到哪儿找时间呢?四川人民出版社要出我的“选集”,约有六册,要我写“总序”,现在已经进入12月中旬了,我还写不出来。何况我最近就要回家乡一趟呢,一去就要将近一个月。回来还得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写另一种“选集”的前言,还逼着我回忆“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8.
华方治 《炎黄春秋》2014,(11):45-46
1962年9月中,汪东兴叫我到中南海南楼他的办公室谈话,说要调我到一组去工作,一组就是毛主席处。当时中央常委的卫士组,按毛、刘、周、朱、陈的顺序,编为一、二、三、四、五组,并说:“到毛主席处,得先到江青处,因为他们是一家。”我一听到江青处,就打怵了。当时警卫局好多人都知道江青不好侍候,有几个人被她骂走了,我说:“我从小在部队长大,知识面很小,工作难以胜任。”  相似文献   

19.
我和被群众誉为“农民水利土专家”的路银,相识于红旗渠工程开工的1960年。 那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我在悬崖上除罢险,下落到离地面六七米高的时候,一个正在搞测量的人把我叫住了:“喂,同志,你帮个忙怎么样?”我回答说:“行啊,你说吧!”“你帮我在石头上画个记号就行。”说着,他让我用绳子将一把尺子吊上去,然后根据他的指挥,用红漆在石头上画了个点儿。  相似文献   

20.
韶华 《炎黄春秋》2013,(5):65-69
从1944年我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经69年了。我是专业作家,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有时候我把它当神明供奉,有时它把我当成阶级敌人抽打。有时候我怀疑它,有时候我又责备自己……不管怎么样,它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一时也没有离开。(一)把《讲话》当作圭臬1944年,我在冀鲁豫边区打游击。我发表第一篇小说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只是觉得我的生活经历很有趣,照实记录而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发表一年后,还没有在敌后解放区出版,我看了一个朋友的手抄本。看了“讲话”之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写作还有这么多学问。讲得太对了,太好了。特别是作家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创作源泉……数十年中,“讲话”一直是我创作的圭臬。土地改革时,我下乡当工作队员,抗美援朝中,我过了鸭绿江到前线体验生活。我还认为:到生活中去不能当“客人”,必须当“主人”,当“战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