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CNKI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对2000~2014年间国内发表的文物保护胶凝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查询和统计。在收集整理相关论文的基础上,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份、作者、机构、基金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关注文物黏接、加固、防护(封护)等用途中所用传统胶凝材料和现代高分子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并对主要品种的研究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希望由此判断典型文物保护材料,尤其是粘结修复胶凝材料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探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对文物保护材料和相关技术研究领域在2000—2016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文物保护工作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国际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现状。通过NoteExpress软件,可以较便利地对期刊论文的年份、作者、发表期刊、被引数、影响因子,以及涉及的文物类型、保护材料种类等进行梳理统计,统计所显示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国际相关研究动态、比较国内国外研究差距、查询各国保护材料和技术的研究热点,特别是传统胶凝材料和现代合成胶凝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情况,从而由此推测文物保护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建筑中几种石灰类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适宜于岩土文物保护加固的石灰类材料,对中国古建筑中几种石灰类材料及欧洲水硬石灰的化学组成和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烧料礓石、烧阿嘎土、欧洲水硬石灰NHL5及改性捶灰的化学组成主要是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CaO(或Ca(OH)2)和水硬性胶凝材料β-硅酸钙(β-CS)及铝硅酸钙(CAS),并且这些材料的结石体具有大的孔隙率及非常小的收缩变形性等特点,适宜于岩土文物的保护加固。除此之外,石灰、糯米灰浆、蛎灰、传统捶灰的主要化学组成为石灰CaO(或Ca(OH)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浆液的凝固速度慢,弹性波速小且上升速率慢,结石体虽然孔隙率大,但强度在短期内较低,易产生收缩变形,不适宜用于短时间内有强度要求的岩土文物保护加固,所以有必要对蛎灰和传统捶灰做进一步的改性研究,以便更广泛地应用于岩土文物的保护加固中。  相似文献   

4.
砖石建筑是指利用砖石材料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砌筑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一大类型,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我国现存砖石建筑分布地域广、数量多,本文从保护角度出发,介绍了砖石建筑历史及类型,并结合具体案例,对砖石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过程中的病害类型、原因、治理方法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水硬性灰浆是性能优良的传统建筑材料,其相比于气硬性灰浆,有更好的防水性、透气性、耐冻性、耐盐结晶性和机械强度等,适合作为古建筑的修复材料。本研究对影响传统水硬性灰浆性能的因素进行归纳综述,探讨无机物(胶凝材料、骨料、水)、天然有机物(多糖类、蛋白质类、油脂类)、养护条件等对水硬性灰浆性能的影响。其中,无机物对水硬性灰浆的性能影响一方面取决于胶凝材料的特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灰浆中不同无机组分间的比例;在水硬性灰浆中加入多糖类有机物可提高灰浆力学性能,加入蛋白质类有机物可提高防水性和孔隙率,加入油脂类有机物可大幅提升防水性、耐久性;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养护水硬性灰浆可提高其机械强度,而低湿度条件下养护的灰浆则更具耐久性。本研究成果可为认知、揭示传统水硬性灰浆的科学价值,研究、开发新型古建保护修复材料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水泥作为新型胶凝建筑材料,是1824年由英国工匠阿斯普丁发明的,很快就被世界建筑界推广使用。19世纪末叶传入中国,成为我国继粘土、石灰、糯米浆等胶凝材料之后的当家品种。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水泥公司、江南水泥公司等制灰企业相继竣工投产,南京开始了自...  相似文献   

7.
七、粘连胶凝物质粘连胶凝物质(以下简称胶凝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下列几种:一、水;二、胶糊;三、矿物质溶液;四、脂肪和油类;五、植物胶;六、糖等等。一、水如果没有任何附加物,那么它大部份是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数千年的建筑实践中,已发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其中以糯米灰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有机-无机复合灰浆就是其中的一类。本文综述了自2007年以来相关研究的进展,包括:针对传统灰浆中有机残留物的化学检测和免疫分析技术的创新发展;全国252处古建筑遗址的1149个灰浆样品的检测结果及解读;糯米灰浆和桐油灰浆等传统胶凝材料固化作用机理及效果的实验验证;糯米灰浆研究成果对世界的影响及在世界复合材料历史上的地位;最近在新石器时代“白灰面”中新发现的有机添加物及相关溯源;传统糯米灰浆的改良研究及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应用情况等。这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不仅可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材料和技术,也为弘扬中华文明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7,(3)
地仗层和颜料层的大面积缺失是唐墓壁画保护修复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以唐武惠妃墓"男装幞头捧盒仕女图"壁画为案例,从古代壁画原始白灰层与现代熟石灰填补层表面微观形貌的差异性分析入手,结合X射线荧光(XRF)、X射线衍射(XRD)、超景深显微镜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改变修复思路,调整技术路线,以反复试验的结果证实了复合型胶凝材料能够避免传统修复中使用单一型石灰材料所造成的新填补层表面龟裂等常见问题,不仅成功完成了对该壁画的保护工作,也为馆藏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技术和材料筛选带来了新的可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寻找适宜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的材料,进行了基于仰韶水泥的砂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室内筛选。研究表明,以烧料礓石为胶凝材料,以偏高岭土、石英砂为填料的浆液可作为砂岩石窟裂隙灌浆的初选材料。进一步试验表明,当浆液材料添加总质量10%膨胀剂后,最优的配比为烧料礓石、偏高岭土、石英砂以质量比1∶0.6∶0.4,最佳水灰比为0.5~0.6。针对该配比的灌浆材料开展物理力学特性测试及耐候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种配比的浆液结石体除具有孔隙率大、收缩小、强度好的特点外,还具有较好的抵御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及盐碱侵蚀等的能力,是一种较为适宜的砂岩石窟裂隙灌浆材料。研究结果也可为类似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材料的选择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明长城建筑构件穆远学君明代修筑长城是一项规模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所用的建筑材料中,除了大量的土、石、灰之外,还有木料、瓦件及砖。这些用料均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砖瓦则采取就地开窑厂烧制,石灰也就地采石烧制。修筑关城和城堡、...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安徽繁昌窑--2002年柯家冲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2年的发掘,不仅对研究烧制青白瓷的窑炉结构、窑壁的砌筑方法、窑炉内温度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而且对研究瓷器烧造工艺流程和过滤池及成型作坊的结构、功能等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佛光寺无地仗彩画层所出现的颜料脱落、颜料褪变色、裂隙等突出病害,本研究利用正交实验对鱼胶和白芨胶两种传统保护材料进行了复配,得到适宜无地仗彩画加固保护的优选配方:以质量分数为3%的鱼胶复配以0.1%的白芨胶作为有效加固成分,再配以质量分数为0.5%的防霉剂(PTA)、0.1%的紫外吸收剂(BP-4)以及0.1%的抗静电剂。所得复配材料具有优良的加固性能及耐老化性能,可为佛光寺及其他地区无地仗彩画加固保护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卷烟机组的供胶装置是烟支卷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烟支的质量、设备的效率和材料的消耗状况,大部分机组的供胶系统都是定量供应,形成低速胶量大、高速胶量小的情况,改造使用新型气动供胶装置,可以实现供胶量与卷接速度相匹配,达到精确供胶。  相似文献   

15.
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内部为筒拱券砖结构,在墓室结构的外侧又用青石块砌筑一周呈立方体的围壁结构,其设计精巧,施工精良,为汉代墓葬所仅见。其做法在结构加固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建筑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1637年(明崇祯十年)出版的《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建筑石灰的消解采用"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的工艺,"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黏合"。为复配"风吹成粉"工法并研究采用这种工法得到的石灰性能,实验采用传统立窑对源自浙-皖交界处原材料"青石"烧制而成的生石灰使用"风吹法"消解,并参照现代标准BS-EN-459-2015等相关检测方法进行性能研究。结果发现"风吹法"消解的石灰含有水硬性组分如硅酸二钙等,并具有凝结时间短、强度适中等特点。研究表明,"风吹"20~30天左右得到的石灰性能相当于欧洲标准的天然水硬石灰NHL1或NHL2。研究还表明,"风吹成粉"的石灰可以用作砌筑、修复、注浆等粘合剂,其快凝等特性非常有利于湿冷环境下的施工。若对文献、明及以前的建筑进一步考证并采取系统全面的深化研究,有望考证出我国380年前的明朝对天然水硬石灰消解及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并开发出融合中华传统智慧的文物建筑保护材料。  相似文献   

17.
《文物春秋》2020,(5):59-70
为配合正定古城基础建设项目,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对正定城区内外的广济桥遗址,东城墙魁星楼、马面和水门(关)遗址,子龙广场二期工程项目区域,正定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基本明确了这四处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情况,确认了广济桥的年代、结构,东城墙马面与水门(关)等遗址的建筑规模和保存状况等,为研究正定古城历史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情况、城市布局与功能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8.
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为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案几插屏的典型文物,因粘接剂老化等原因需进行传统技艺修复,修复过程包括伤况分析、保护修复和后期整体维护三个阶段。为更加科学的对该件插屏进行保护修复,本次修复运用显微观察、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仪器对插屏的嵌件和粘接剂进行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该件插屏所用宝玉石材料为和田玉、象牙,所有胶黏剂为传统胶黏蜡胶。此外,通过对御题诗文内容的解读和档案的查询获知本件文物的制作时间为嘉庆元年,创制题材为乾隆六十年第二次"千叟宴"。对本件文物的修复和研究有助于深入开展传统玉雕及镶嵌工艺发展历史、技术特征和清代御制"寿辰"主题器物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高速路安设的桥台,惯常有着稳固特性的结构。然而,选出来的砌筑材料、关联着的建造工艺,都凸显了偏高层级的要求。平日以内的施工中,惯常忽略掉了桥台加固,很难维持住内在特性的桥台质量,给接续的桥梁运转,带来偏大隐患。为此,有必要明辨桥台加固依循的技术路径,审慎解析关涉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20.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镀金嵌石五供仅有一套,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但其中的一对花觚伤况严重,缺失大量嵌件。修复前,采用X射线CT扫描仪、激光拉曼、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花觚结构、嵌件材质和粘接材料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表明,花觚以清宫失传“粘蜡胶”为粘接材料,使用的绿色嵌件为绿松石,靛蓝色嵌件是以钴为着色剂、铅为助熔剂的钾钙玻璃。修复时,结合检测结果选用了传统“粘蜡胶”的现代替代品、绿松石和无铅钴蓝玻璃作为修复材料。同时以“精细分区”“先集中-再慢雕”的方式,准确快捷、有序地完成了700余件嵌件的复原补配。本工作可为大型镶嵌类文物修复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