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明滟 《神州》2013,(15):34-34
本文从方法论和思想史的角度对胡适与铃木大拙的禅宗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对"胡适禅学案"这一段禅宗思想史上有名的公案的分析探讨,揭示了这一段公案背后真正的分歧所在以及对这段公案的反思和评价。在将胡适的禅宗研究方法和铃木大拙的禅宗研究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得出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和立场,并尝试性的对信仰与学术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汤韵旋 《福建史志》2004,(1):56-57,5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因此,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构成的。语音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词汇是所有语言符号的总汇,语法是语言符号组合表意的规则。语言本来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不为哪一个阶级所占有和独享。但是,在“文  相似文献   

3.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与体验真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岗 《人文地理》2012,27(2):50-55
把罗兰·巴特关于语言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运用到旅游研究中来,可以发现旅游吸引物符号实际上也包含一个双层表意结构。不同形式的能指和所指搭配形成了旅游吸引物符号系统。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揭示了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对不同类型旅游吸引物符号的能指(旅游客体)和所指(旅游者心理或行为模式)的不同真实性期待。本文在对不同类型旅游吸引物符号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旅游体验真实性的概念体系:"客观主义"的真实性、"文化附会"的真实性、"主题文本"的真实性、"行为模式"的真实性、"享乐主义"的真实性以及"主客一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旅游人”的符号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丹 《旅游科学》2008,22(4):23-27
人的符号学特征可以从地位、身份、角色和行为这4个方面进行剖析,而这4个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旅游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的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包括地位符号的自致性、临时性、炫耀性;身份符号的表征性和许可性;角色符号的表演性和多重性;行为符号的表意性和交际性。苓文认为,旅游中三类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质上就是符号的互动,其研究价值在于加深理解旅游中各类人的本质特征以及旅游消费所蕴藏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符号学是当今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它是从现代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与逻辑学中孕育产生的一门研究符号一般理论的崭新学科,它主要探讨的是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结构与意义生成以及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学的原理应用到各具体领域,就产生了部门符号学.文化符号学就是在这种运用中诞生的.从文化符号学思潮产生、演变的历程及其流派与代表人物来看,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本世纪20—30年代最早提出了文化符号论,他以“人是符号的动物”之立论为基础,对人类所有的精神文化现象作了全面的符号形式研究,为文化符号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0—4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L.A.怀特在卡西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符号”看作是文化学的基本“范式”,认为文化是一种模式化了的符号交互作用系统,其本质、意义生成及进化规律须从人类特有的符号编码活动方面来加以说明,文化学就是对这个自给自足的符号系统的科学研究.怀特的文化研究开  相似文献   

6.
王若水在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争论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若水先生离开我们(2002年1月9日)六年了。一想到若水先生,我眼前就浮现出20多年前那桩惊心动魄的真理与权力抗争的公案。今天,我们回顾这桩公案,再现当年的情景,从中吸取一些教训,也算是对若水先生的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7.
《江汉考古》2021,(4):97-101
成都双元村M154大墓出土骨印背面并立两罍两钟或两罍的形象,是巴蜀文化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罍与钟的象形。罍与钟是是蜀人礼乐文化的最重要的象征。拥有钟、罍这二种蜀文化礼制核心器物并拥有祭祀权者,无疑是蜀文化社会中的上层权贵。印上的罍、钟的形象组合应该可以视作巴蜀印章上""与""符号组合的实物表现,双元村骨印可能处在巴蜀符号创制过程中由实物向符号过渡的阶段,在讨论巴蜀符号的生成与发展过程的课题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印章符号及墓葬器物组合等,本文认为双元村M154墓与马家大墓、成都商业街大墓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用符号学关于表意真实性的理论,简单分析了电影《游戏时间》两个小段落里综合运用多个表意模式来构成复杂表意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影片的内容、意义放在一边,而将影片呈现的形式作为与观众对话的直接入口,把叙述的权利、解释的权利交给观众,让观众能够凭借自己的眼睛讲述自己的电影故事,可谓本片在形式美学上的一大突破。与其说《时间游戏》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电影的电影。观众们在观看时自己选择欺骗自己,转而发现自己被自己骗了。同时,也看到影片中的人用同样的方式欺骗自己。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影片指向用谎言欺骗观众,先锋派的电影则努力地告诉观众这是谎言,这部电影则将二者熔为一炉,它是一个关于谎言的谎言。  相似文献   

9.
刘海燕 《安徽史学》2008,(4):118-119
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临济宗杨歧派五世,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始投文准禅师,受其禅学,与儒家伦理学说结合,重视禅的现世性品格。宣和六年(1124),往投圆悟克勤禅师。克勤著有《碧岩录》、《圆悟心要》,使禅宗由注重讲“公案”、逗“机锋”的《灯录》、《语录》阶段,发展到注释“公案”、研读“机锋”阶段,开一代禅风。  相似文献   

10.
典型的历史遗存物既是历史的“确证”,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符号”。陈列展览中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恰如一对恋人,靠着典型象征符号这个“月下老”的牵线搭桥,终会成就一桩美满“姻缘”。换言之,典型象征符号是维系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时至今日,“五四”一词早已内化为一种思想符号,其“内化”实由伴随现代中国时势转移而不断演变的“五四”话语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意味着两层含义:其一,“五四”话语随时势转移而变换其意义,而意义的深度与广度则取决于“五四”话语对时势的阐释状态;其二,对“五四”历史价值的释义过程,实际上是“五四”不断被赋予意义、不断被追认价值、不断被叠加内涵的过程。那么,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生成的呢?也就是说,“五四”内涵的意义扩张,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呢?考究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考索“五四”话语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人、诗派、作品、读者四大方面,进而包容构思、写作、赏析和评论等活动。”所谓“喻”则取譬喻之意,表现为一种通过将“禅”与“诗”进行类比,最后诉诸于“诗”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分“何以以禅论诗”、“何为以禅喻诗”、“如何以禅喻诗”和“从《沧浪诗话》看以禅喻诗”四个部分,分析了“以禅喻诗”的存在原因、意义内涵、思维方法和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具体表象,以实现对其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共时性舞蹈传播和历时性舞蹈传播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人类舞蹈文化的历史。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大量未进入文本本身的因素,即伴随文本。伴随文本跨越共时传播与历时传播,对符号文本的表意、解释及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一方面会促使伴随文本产生,另一方面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严重依赖伴随文本,从而产生"伴随文本执着"。本文以锅庄舞在兰州市的传播为例,分析其传播过程中的"伴随文本执着"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往往从四言诗谈起,很少谈及三言诗,其实三言诗是一种古老的诗体。三言诗因受字数限制,难以表达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所以在诗歌史上始终处于附庸点缀的地位,未能形成一代之盛。但若论三言诗的代表,自非五杂组体莫属。历代创作的五杂组体诗约有百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五杂组体诗有三个特点。一是结构上三言六句,奇句都沿用古乐府《五杂组》的成句。二是在表意上成句“五杂组”只起诗体标志的作用,并不参与表意;但“往复还”和“不获(得)已”都参与表意。三是整首诗表现的都是不如意或无可奈何的情调。从唐代开始,又出现了杂俎体的散文,《酉阳杂俎》为其嚆矢,其后历代都有其作。明代谢肇涮的《五杂组》是杂俎文的一部名作,书名“五杂组”取各种色彩织成的丝带之义。今天的引用者多作《五杂俎》,这是错误的。一首小小的《五杂组》诗,一经问世,影响绵延两千年,于此可见一个文化因子衍生和裂变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天下常熟,世上湖山。湖是尚湖,山是虞山。这一泓碧水,一脉青山,像极了我们一直想耍的“相看两不厌”状态,也正好应了那桩无头无尾的禅宗公案。《五灯会元》里,青原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股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相似文献   

16.
禅画漫谈     
正禅,是古代道家或佛家的一种静坐修法的状态,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称谓。直至印度佛教的词汇jana传入,汉语对音为"禅那",此后便以"禅"字称谓此修行状态。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禅画不同于一般的佛教题材的壁画或纸绢画。他的题材主要取材于禅宗公案典故和偈语甚至还延伸至动物画。禅宗历史上有很  相似文献   

17.
在色目村,"魔女"是该村生存环境的文化符号,通过对这一文化符号的解释,构建起了以敬畏自然的自然泛神论为理论基础、以自我约束的行为规则为应用并延伸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价值追求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是在色目村的生存环境之下人们生存方式的一种文化表达,同时又是维系人们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契合关系的文化支撑。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是色目村的神话传说及宗教礼仪对魔女文化符号加以解释的基础,规定着解释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8.
对联性质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对联性质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学样式说、笔墨游戏说和实用体说等三种观点。这些观点客观上都涉及到了对联的某些特点,但难免“盲人摸大象”的嫌疑。我们认为,对联是一种对称、简短、诗性的话语形式和言语模式,是一种语言化观象,是一种表现为言语模式的语言化。这样认定对联的性质,意义有三:其一,可以避免过去三种观点的无谓争论;其二,可以解决对联起源的时间上限问题;其三,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联研究新的切入点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堪舆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携带着丰富的意义,本文以研究意义的符号学为切入点,分析堪舆文化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理据性,包括像似性和指示性。堪舆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初堪舆是先民们对于环境选择的经验总结,后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信仰,堪舆符号的理据性在符号被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上升。本文根据堪舆文化的发展史,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堪舆文化的不同状态,分析堪舆符号理据性上升的过程和促进因素,其中符号伴随文本的增加和假托附会现象是最突出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光直先生指出中国先秦化的基本框架属于“亚-美化连续体”。楚化中的巫术或仪式属“亚美-化连续体”中的萨满教范畴。本从动物符号与神话、动物符号与巫术和动物符号与萨满教三个方面论述楚化中没有图腾崇拜,楚人社会的萨满教只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存在的前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