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柯静雅 《黑龙江史志》2009,(11):27-27,36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南蛮蛇种”文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明  王樱 《南方文物》2010,(2):89-102
"南蛮蛇种"是周汉时代中原华夏认知中南方土著"非我族类"的一个文化特性,也是华南民族最重要的祖先图腾形态之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吴春明、国家广电总局王樱的《"南蛮蛇种"文化史》一文,系统收集史前、上古华南考古发现的岩画、器物、雕塑等大量的蛇形象资料,再现自远古以来百越等土著先民敬蛇、崇蛇的"蛇种"文化渊源。作者还结合汉文史籍所见汉唐以来东南地区广泛存在的蛇神祭祀、蛇神禁忌的历史,以及民族志上黎、壮、侗、傣、排湾、鲁凯、畲、苗等族和华南汉人社会遗留的蛇图腾、蛇崇拜形态,阐明了"南蛮蛇种"图腾文化史,尤其是汉化背景下蛇文化的变迁史,通过"蛇种"文化的特殊镜像,追溯了"南蛮"土著民族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1991年春国际比较文明研究大会在美国宾州期夸堂(Scraton)大学召开,美教授米考(M.Melko)提供如何把人类文化分类时,用东亚一词,包括日本在内。日本明治大学教授腾贵立即指责说,应当用儒家或者中国。米考答辩说:“用东亚一词有如说西方文化拜占庭文化为罗马文化边缘的意思”。腾贵说:“是的,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边缘。”这使我回忆1987年秋在日本京都大学国际形而上学大会上讲阴阳辩证一元观时,日本九州大学松延庆二教授、东京大学今岛从夫教授忽然站起来说:“日本欠中国一千年文化债”。今天的日本人已代美国人为天之骄子,但仍然以日本为儒家文化国度而自豪,是要人猛省的。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是,"在美国倾举国之力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这个敌人是最另类的"。对西方军队来说,保护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基本法则和惯例。但美国人发现,西方的这种基本法则和惯例,对日本人完全不适用。日本人大规模展开的"特攻作战"这种"最另类"的战法,令美国人感到迷惑和惊愕。正是为了弄清这种"最另类"的战法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关  相似文献   

6.
小泉八云和张伯伦同样作为明治时期两大西方的日本研究家而知名,然而二者对明治日本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小泉八云将“有机的遗传”融入到自己的日本文化论中,认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优点来自其“祖先崇拜”,是一种“死者支配”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他的东洋礼赞和西洋批判。与此相对,张伯伦则是文化传播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西方的优势文明必将取代日本落后的文明,是典型的西洋至上主义者。本文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采取实证的方式,解析了明治时期两大日本人研究家——小泉八云和张伯伦的明治时期的日本认识迥异与成因。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自甲午至抗战前夕,汉译日书数量一直处于各语种译书之领先地位。晚清之际,这一领先地位居于压倒性优势。民国初期,受国家政局的影响,出版业整体衰落,汉译日书事业亦大大退步。五四时期杂志繁荣而图书冷淡。战前十年堪称民国出版业的黄金十年,也是日书汉译的鼎盛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翻译日书一直存有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因经过去粗取精的中间环节,可以力省效速;另一方面,又觉得西方文化被日本人咀嚼过后,难免掺和着日本文化的唾沫,难得西方文化的本相和真传。清末之际,尚处蒙昧状态和急于求成的中国人大多怀着前一种心态;五四以后,已被初步启蒙的中国人渐渐倾向后一种心态。在前一种心态下,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译西书不如译东书。在后一种心态下,留学西洋与留学东洋有镀金与镀银之分;转译东书远不如径译西书。  相似文献   

8.
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很多人主张以西方的现代管理模式为基础。这种观点忽视了传统文化对经营者的现代意义。本文以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为例,从传统的商业模式、日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对于经营者提高心性、管理企业的意义。同时,本文建议,中国当代的企业家要避免在经商与做人两个方面都忽视传统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9.
1876——910年,日本侵略与吞并朝鲜,这是朝日近代史上一件大事。本文仅就它的历史,略作试述。一 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后,日本向西方学有成效。可是,早在1955年12月郭沫若率领中国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时,在早稻田大学作了题为《中日文化之交流》的报告中指出:“日本从西方引进了许多文化,但也输入了多余的东西,那就是侵略主义。”这段话给予我们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孟庆枢 《日本学论坛》1991,(3):33-40,51
在上一个世纪前半叶,我国和日本都还是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的封建国家。但是,从1868年之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上了一条新路。日本近代文学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曾出现众多的文艺思潮,其中,启蒙主义是出现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的“濮”与“濮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的“濮”与“濮文化”朱世学“濮”,亦称“百濮”,是商周时期属于“南蛮”系统的土著民族,与“楚”、“越”齐名,故史称:濮为“南蛮之别名”①。“夷或南夷也”②。因其分布范围广阔,加之族属复杂,其文化内涵和特征,至今鲜有学者进行深入探讨,本...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自甲午至抗战前夕,汉译日书数量一直处于各语种译书之领先地位。晚清之际,这一领先地位居于压倒性优势。民国初期,受国家政局的影响,出版业整体衰落,汉译日书事业亦大大退步。五四时期杂志繁荣而图书冷淡。战前十年堪称民国出版业的“黄金十年”,也是日书汉译的鼎盛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翻译日书一直存有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因经过“去粗取精”的中间环节,可以“力省效速”;另一方面,又觉得西方文化被日本人“咀嚼”过后,难免掺和着日本文化的“唾沫”,难得西方文化的“本相”和“真传”。清末之际,尚处“蒙昧”状态和急于求成的中国人大多怀着前一种心态;五四以后,已被初步“启蒙”的中国人渐渐倾向后一种心态。在前一种心态下,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译西书不如译东书”。在后一种心态下,留学西洋与留学东洋有“镀金”与“镀银”之分;转译东书远不如径译西书。  相似文献   

13.
钟铃 《神州》2012,(5):218-218
由于一衣带水的关系,中日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恩怨纠葛,及其相似的文字,及其相似的人种。然而,在如此相似的背后却有着及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在亚洲人眼里日本这个国家是能使人热血沸腾的,正因为它给人带来了太多的伤害和痛苦使人们在了解它的时候变得片面。也许从西方人眼里去看更容易发现它的不同。那么我们就借助西方人的眼睛,拓宽我们的视野,了解一个更加客观的日本吧。  相似文献   

14.
“文明开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改变日本人观念的改革运动。笔者认为:“文明”就是一种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相对说来比较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开化”就是为达到这种“文明”的目标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日本的“文明开化”就是日本人在受到欧美各国文化的冲击时,为保存、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所做出的应变反映和积极进取的行动。从明治维新初期颁布《五条誓文》,到“富国强兵”、“殖  相似文献   

15.
日俄战争后,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获胜使日本在帝国主义竞争中增强了自信,国内出现了大国意识和帝国主义扩张思想,既希望西方能认同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希望成为亚洲的特权国,干涉中国的内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各界精英都希望能以文化输出的方式让世界了解日本的变化,以图塑造日本的积极形象。本文以大隈重信编纂的《开国五十年史》为例,分析日俄战争后日本对西方和中国进行文化输出的背景、内容、模式以及在欧美和中国的反响,考察明治末期日本精英阶层主导文化输出所采取的思路,及其对日本的国际形象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纵横》2005,(8)
净空:这股思潮的出现有它很复杂的原因。最基本的要素呢,我认为,是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清朝末年的衰落。一般读书人看到洋枪洋炮把中国打得那么凄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一定要学习西方,不少人还提出“全盘西化”的口号。另外,留学的中国学者又顾及自身的利益,留学日本的说日本好,留学美国的说美国好,留学英国的说英国好,互相冲突啊,不能够融会贯通啊,思路不够深,不够远大。回来之后就建立派系,没有想到国家、社会的利益。这一点就比不上日本,日本也派了许多人到西方学习,回来后加以融会贯通,并且没有放弃它的传统,没有丢掉它…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日本通小泉八云在19世纪90年代发表过一系列评说日本的文章。这个热爱日本文化的洋人认为:明治维新30年来,日本只是采用了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使国家强大起来,日本文明的天性丝毫未变:富士山依然耸立,  相似文献   

18.
小泉八云于1890年赴日,后加入日本国籍。他的作品洋溢着对日本古老文明的赞美、怀念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辛辣批判。这使得他在当时倡导“和魂洋才”的明治日本中期成了“日本文化发现的恩人”。经历了从英国、法国、美国、再到日本的流离生活,使得他对异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本文将从比较文化论角度通过分析小泉八云对日本文化的受容及其文学作品,探究小泉八云对异文化以及自身归属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迟凯 《神州》2011,(4X):54-55
休闲的历史悠久,东西方文化都有包含。本文以西方休闲概念视角,浅析日本茶道蕴含的休闲意义,阐述东西方休闲文化的价值内涵,方便理解和认知人类文化共通的休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动画以内容丰富、受众广泛和高质量的优秀作品闻名于世,它作为一种比书籍更加大众、更多元和流行的文化媒介,容易被观众读懂,从而更好地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对大量耳熟能详的日本动画作品的解读,分析了日本动画的文化艺术特征,解析了它对日本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