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船队曾远抵非洲东岸,但现今可考的线索杳无踪影,而位于肯尼亚北方古城拉木,历史可上溯至十六世纪,当地渔夫的捕鱼方式仍颇具古风,郑和船队是否造访过拉木不得而知,不过在其北方的巴狄岛,却发现了疑似郑和船员的后裔法茂人.  相似文献   

2.
本人曾于《三论美洲由郑和船队发现的见解》中提及,根据《岛夷志略》记载之地名位置资料,《四夷广记》在西南夷一章提及郑和船队船员之周老人所说,一些郑和船队曾到达的国家就是位于西非。  相似文献   

3.
郑和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程,泛海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数月,等候东北季风。郑和船队在长乐的活动,给长乐经济文化的发展,施以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波 《郑和研究》2006,(1):92-93
众所周知,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他伟大的七下西洋的航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等下西洋谕访各国,郑和受命后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开航,船队达福建长乐后等候季风,季风来临后,船队开洋,先后到达了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最后到达古里,并在古里立碑。永乐五年九月初二,船队回到国内。  相似文献   

5.
赖晨 《文史春秋》2014,(12):37-39
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地与开洋起点。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七下阿洋,为了等候风汛和进行补充翻译人员、增加水于、修造海船等远航补给工作,其船队每次都要在福州停留一段时间。那么,郑和船队对福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02,(10):54-54
孟席斯年轻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担任一艘潜艇艇长。退休后,孟席斯一直在位于伦敦北部伊灵顿的家里从事自己的爱好:航海史研究。据称,他花了14年的时间对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航海图进行过分析与测绘,终于得出结论,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船队比哥伦布早72年抵达过北美大陆,而且郑和的船队还可能进行过环球旅行,这比已知的麦哲伦环球远航早了一个世纪。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于公元1403年至1433年之间进行过7次远航,中国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配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多桅巨型帆船,体积是哥伦布出海用的航船的4倍。史料记载,郑和…  相似文献   

7.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南京人巩珍文/韩品峥郑和是我国明代初年伟大的航海家。他曾率领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历访亚、非数十国,直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岸。郑和每次出航的随行人员多达两万余人,南京人巩珍即是其中之历访诸国1431年1月19日(明...  相似文献   

8.
明初时,一般把南海西部和印度洋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因而郑和船队的远航,被称为"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9.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一文讨论了郑和下两洋船舶的尺度等问题,本文拟讨论其船队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忠 《郑和研究》2007,(2):32-33
时间飞驰,转眼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已602年,郑和一生伟大业绩及开拓精神一直鼓舞着全国人民。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对郑和一生的事迹活动进行研究,数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直接史料的缺失,以致有些问题至今尚不能解决。例如当年下西洋船队中的宝船,其尺度、船型至今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分歧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辛元欧 《郑和研究》2002,(2):29-38,58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有人提议应建造一艘郑和宝船实船,并按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航行路线走一遍,重走郑和路,重现郑和宝船雄姿,这当然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可是建造郑和宝船却非易事,于是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应该如何复原。再次提上日程,因为这是一个必须逾越的程序。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遍访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得以实现,除了依靠船队船舶性能优良,组织系统严密,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批统领船队的杰出的航海家。在指挥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中,郑和与王景弘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在论及永乐、宣德年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时,却很少研讨王景弘在下西洋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充分肯定王景弘的历史功绩。这不仅对王景弘这个历史人物是不恰当的,而且郑和下西洋研究因此也缺少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所以,重视和加强对王景弘的研究,不仅是要给予他应有的评价,使其在郑和下西洋历史上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而且也有助于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印尼爪哇商业大城三宝垄之名因纪念郑和而取,三保圣洞则是郑和船队抵达三宝垄时,官兵驻扎的地点,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都有纪念郑和的庆祝活动,不少印尼华人来此求平安及生意兴隆,他们对三保大人郑和很是重视,奉若神明.  相似文献   

14.
张菁 《郑和研究》2000,(1):49-50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名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赴亚非各国进行访问和贸易,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的出现绝非偶然。在郑和远航的七百年前,中国唐朝的高僧们就曾经掀起过一场空前的海上求法弘法热潮。唐宋以来,我国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为郑和的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明代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装备了最先进的航海设备的船队,沿着唐代海上求法僧的足迹继续前进,终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航海壮举。  相似文献   

15.
印尼爪哇商业大城三宝垄之名因纪念郑和而取,三保圣洞则是郑和船队抵达三宝垄时,官兵驻扎的地点,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都有纪念郑和的庆祝活动,不少印尼华人来此求平安及生意兴隆,他们对三保大人郑和很是重视,奉若神明。  相似文献   

16.
600年前,由郑和率领的中国明朝皇家远征军船队,从太仓起锚,以无可匹敌的阵容,浩浩荡荡,七度下西洋。七下西洋中郑和五次驻留马六甲。历史上,马六甲多灾多难,数度被列强入侵、殖民,然而就像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所说的,中国给马来带去的是文化和特产,却从来没有侵略过马来。600年后,在马六甲写满沧桑的辽阔海域,我们与跨越时空追寻郑和船队的“凤凰号”帆船相遇……  相似文献   

17.
杨波 《郑和研究》2005,(4):70-71
静海寺是郑和在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现保存在静海寺的天妃宫碑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最重要文物之一,1936年郑鹤声先生发现的静海寺残碑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和船型也具有独特的惟一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年)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在前后近三十年时间内,郑和率庞大船队七次出洋,"涉沧溟十万余里",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最远曾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江苏的南京、太仓等地曾是郑和居住和活动的地方,留存着不少有关郑和的文物遗迹。令年正当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们根据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普查资料,将有关郑和在江苏的文物遗迹作一概要的整理和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统率了官兵近二万八千人,船队大小船只二百余艘。这么浩大的船队阵容,究竟是以怎样的人员编制及船形编队,才完成这长时间的万里航行?  相似文献   

20.
朱巍 《郑和研究》2006,(4):67-70
位于长江口东海之滨的江苏太仓自元代海运漕粮而兴起,开放的外贸政策使其曾有“六国码头”之誉。在明代郑和下西洋的28年中,太仓又成为郑和船队的起锚地和归舶港。在郑和航海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