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继增 《文史精华》2005,(11):60-64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滩最红火的高产作家。人们对她的崇拜和痴迷,主要是来自这个时期她发表的言情小说;而对她50年代以后的创作和经历却鲜为人知。尤其是正当她大红大紫的时候,随着上海的解放,她却突然去了香港和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她告别大陆的前后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武际良 《百年潮》2000,(5):11-17
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美国进步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女士逝世已经50年了。她长期同情和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晚年的梦想就是“归化为中国人”。被列入黑名单1946年7月,正在一心一意写作朱德传的史沫特莱,被联邦调查局列入特殊安全检查名单。在关于她的安全检查卡片上,赫然注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本土出生的共产党人。”(实际上史沫特莱既未在延安参  相似文献   

3.
东岳泰山有郁郁葱葱的五大夫松,令人景仰;黄土高原吕梁山上有同气连枝的五老松,久经风雨,巍然屹立,同样令人崇敬。 我说的五老是指五战友五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五老松”是个比喻。我是五老松下的一棵小草,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汲取着向上的力量。值此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五作家文学创作50周年之际,我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聆听各位高人对五作家作品和创作道路的精辟评析,我作为追随五老40年的一名门徒,谨就五老对我的言传身教作一些琐忆,权当调节会议气氛的一个小插曲吧。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女性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相当浓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萧红可堪称是一位天才型的作家,一度受到鲁迅的赞扬。尤其是她的《生死场》具有跨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作家迟子建辉煌的一年,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茅盾文学奖。迟子建是以小说创作闻名的,25年的写作历程,500多万字的作品大多是小说。然而最能触动我心灵的却是她的散文,是她散文中那自然朴实的伤怀之美,就如这篇《我的世界下雪了》。  相似文献   

6.
潘柳黛的名字,对今天许多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只是在有些作家写张爱玲的书中提及她,在有些作家笔下,潘柳黛似乎是个不屑一顾的人,直言不讳地说她妒忌张爱玲,甚至讥讽她不过仅写过一本薄薄的〈退职夫人自传〉而已等等.那么,潘柳黛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7.
我和林湄女士结识是在1994年在瑞士召开的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年会上。在此之前,我在西班牙的寓所已拜读过她的许多作品,耳闻她的芳名及奋斗史,对她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奋斗而成为海外知名的华人作家深感钦佩。此次年会,不仅得缘能与她相识,而且成了莫逆之交。年会以后,我们经常相互拜访,也频繁通信。我对她的身世及创作史越来越了解,对她的作品也越来越熟悉和喜爱,对她的人品也越来越敬重。林湄女士原名林梅,原籍福建福清,出生于泉州的一个华侨世家。她的母亲对诗文不仅酷爱,而且颇有研究,这对林湄从小就喜爱文学很有影响。读小学时,她就曾两次…  相似文献   

8.
金其安 《江淮文史》2010,(3):125-137
<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参与发起者约50人。成立大会上,推选鲁迅、沈端先(夏衍)、钱杏邨(阿英)3人组成主席团,主持会议,鲁迅作了著名的  相似文献   

9.
徐学 《环球人物》2020,(10):107-109
2014年,为纪念赴港任教40年,余光中发表了《吐露港上中大人》一文,回忆他在港中大的十年,文中特地提到作家小思,也就是卢玮銮教授,说她为人踏实低调,深爱香港,“她简直就是香港的良心,香港文学史的记忆”。我读后也想起小思,和她接触不多,但深深记得她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沈晖 《炎黄春秋》2000,(3):66-71
1999年4月21日,皖籍居台著名老作家苏雪林先生在台南逝世,享年102岁。大陆媒体《参考消息》在报道苏雪林去世的电讯稿中称其为“享誉国际的文坛耆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两岸迄今最长寿的作家”。由于台海阻隔,大陆读者对这位集作家、教授、学者、画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文化老人的非凡经历知之甚少,对她煌煌著述更未知其详。  相似文献   

11.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北大荒。有一个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知青作家”群。他们分别是: 江南才女张抗抗 30年前,从遥远的西子湖畔,向北大荒走来了一个姑娘,若干年后,她成了“知青作家”中以自己清丽高洁的风格独领风骚的一位。她的作品一发表就被报刊转载,被读者注目,被专家讨论,引起轰动,她就是著作颇丰的张抗抗。 张抗抗早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学天赋。11岁,那时她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少年文艺》就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们学做小医生》。25岁那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分界线》。然而只有此刻,北大荒精神才真…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人作家张金翼女士 ,她的父亲是国民政府陆军步兵学校的教官 ,抗日战争时期 ,陆军步兵学校从南京西迁遵义。张金翼在遵义出生 ,在遵义渡过她的童年。她现在是洛杉矶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 ,洛东华文写作联谊会会长 ,北美广播电视公司顾问 ,著有小说《女与男》、《虾舞》和剧本《进口新娘》等均已出版 ,是美国西海岸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和作家之一。2 0 0 2年 7月 ,张金翼到遵义寻根和追寻童年的梦 ,她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带来了一份厚重的见面礼 ,就是她的丈夫叶传松博士在美国征集到的《黎恂千家诗注》手稿 ,她决定投资将这部珍贵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新文学的萌生和发展,最终固然要归结于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动,但外国文学的刺激和影响,也是不应忽视的因素。作为新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丁玲,她的创作自然也曾向外国文学汲收过有益的营养,甚至在晚年的一些文章里,她还深情地回忆起初读荷马史诗时唤起的奇妙幻想,但丁、薄伽丘等文艺复兴作家给予她的文学启迪,以及从普希金诗作中获得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是作家迟子建辉煌的一年,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茅盾文学奖。迟子建是以小说创作闻名的,25年的写作历程,500多万字的作品大多是小说。  相似文献   

15.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台湾作家。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童年时代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台湾。从五十年代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林海音以小说《城南旧事》享誉文坛,《冬阳·童年·骆驼队》即是该书的出版后记。千金难买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童年生活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6.
(一)2003年9月20日,在金碧辉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在举行《“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首发式。当时贵宾很多,有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李华伟博士、中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刘川生女士及4位使馆官员、光明日报出版社代表团成员、华人作家代表和美华各界友好人士。讲台上,中国著名散文作家韩小蕙正在作《且听他们的慷慨悲歌》的演讲。她的声音,平实中蕴含刚毅,徐缓中显示激情;演讲简洁流畅,颇有文采。话音一落,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2003年初春,韩小蕙为了促进中美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增强海内外华人作家的密切合作,策划了这一套旅美华人撰写的…  相似文献   

17.
祖云 《江淮文史》2014,(3):126-128
正她走了,走完了她百岁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留下了一段精彩的传奇,她就是安徽医科大学校友朱仲丽。她是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女大学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夫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还是中国文坛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2014年2月12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向朱仲丽同志遗体告别活动。我带着安医大校领导的嘱托,怀着悲痛和敬仰  相似文献   

18.
蔺智深 《文史博览》2005,(10):39-39
1994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拉穆镇帕泰岛中国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  相似文献   

19.
钟读敏 《江淮文史》2001,(2):118-125
桂文亚的名字对众多的家乡人来说可能还很陌生,但她在台湾不仅是家喻户晓的知名记者和作家,同时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先锋。她在台湾已出版20多本散文、小说和报道文学集,在海峡两岸都拥有众多的读者,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被上海《少年文艺》(月刊)的小读者选为最受欢迎的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20.
武际良 《纵横》2013,(12):22-27
海伦·福斯特·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她于20世纪30年代初来到中国,旅居中国达10年之久,与埃德加·斯诺是同情和支持中国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合作伴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