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研究所姜桂石、姚大学和王泰撰写的《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经验与现实趋向的探索》一书,日前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该书选取世界现代历史上改革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一十分重要而又未能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题域作为审视问题的出发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采用宏观史学和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对历史上与现实中改革与现代化的关系作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考察。通读全书,给人的感受是观点新颖、语言精炼、概括性极强,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化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确立评价改革成效的人民利益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贯彻落实人民利益标准,既需从理论上深入剖析人民利益的内涵与外延、科学把握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全面分析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的内涵特征与相互关系,又需在实践中高举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旗帜,夯实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即着手解决党的组织路线——特别是培养接班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为解决中青年干部的进和老干部的出,建立了老干部离退休制度。这个制度立足现实,意义深远,是新时期诸多改革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改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兵 《攀登》2007,26(1):63-66
从逻辑延伸、决策意图、落实机制以及社会反应等方面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呼唤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从历史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等方面规范着科学改革观;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科学改革观要经得住历史与现实、公平与效率、国计与民生以及“普适”与“特色”几个维度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来中国改革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奎相  陈涴 《史学月刊》2003,3(12):104-110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0年来,中国改革史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改革史著作和论文大量涌现;“改革史”学科范型基本构成;社会改革作用、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改革成败规律等史学理论问题有重大突破和发展。“改革史”研究方兴未艾,必将继续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语言教育有它的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新世纪之初,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提升英语听说能力,走向英语实际运用,这是一个立足社会现实、尊重语言社会功能的学习视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各国之间交流也更加广泛,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应用  相似文献   

7.
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是科学发展观发展的迫切需要,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适应信息时代;二是强化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是对档案事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具体体现。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是党和人民提出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8.
张媛媛 《神州》2014,(14):274-274
新形势之下,纪念馆的改革与发展对纪念馆有着直接制约与影响的现实问题。因此,在纪念馆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变化、多管齐下,实现纪念馆在观念、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各改革与创新,为纪念馆的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徐健 《史学集刊》2024,(1):107-120+133
19世纪初的普鲁士改革开启了普鲁士—德国通向现代的大门。改革的成果既是德国的遗产,也是欧洲的共同遗产。改革激发了一代代历史学家强烈的研究兴趣,成为德国历史研究的经典话题。普鲁士改革史研究的范式经历了种种转变,但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直是改革与德国历史连续性的关系、改革的思想基础,以及如何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对普鲁士改革的历史学考察,不仅是为未来的改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更是为了使人们对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0.
郝河船 《神州》2012,(10):181-181
历史教学既要解决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同时又应解决智能的培养与思想教育问题。智能培养问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践中探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本人创立的“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就是这一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在现代化进程中,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改革、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而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转型中导致社会矛盾时,解决矛盾的方式不一,其中当以改革和革命为主,当改革不足以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之时,革命便不可避免。19世纪中叶的俄国便开始面临着改革、革命相互交织这样的困境。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大改革",期求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现代化的道路绝不平坦,改革并不等于现代化,革命也绝非最佳道路,改革与现代化也并没有避免革命的发生。本文从改革、革命与现代化的角度来评析亚历山大二世的这次改革。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课程改革,对考试的改革呼声很高,在新的课程理念面前,考试问题的症结也凸现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关于中国教育历史的评价中说道:“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这种教育体系对于一个人养成思想与行为的和谐一致,是有成效的。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的确,我们教学中围绕考试的问题很多,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要有深层次的改革。然而,认为“考试是万恶之源,应取消考试”未免失之过激,而认为“考试要承担起测评出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责”以及“考试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快乐”等也不够现实。对考试的改革要建立在对它全面、科学的分析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学、历史研究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必须在改革大潮中加快自己的现代化,这除了把继承吸收创新搞好外,还应把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实践严格区别开来。 历史研究是现实主体对历史客体(含中介客体)的认识来表述的意识过程,决定了历史研究与现实及现实政治无法分开。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在关注、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时,包括我自己在研究80年代民间政治、思想史时,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以下简称"发展组")。"发展组"是"一群自愿者"的自由组合,但却"颇有深度地参与了高层决策",在80年代的改革中发挥了相当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 2 0年来 ,一门新的学科———改革史正在蓬勃兴起。按新学科所应具备的各项要素加以衡量 ,改革史有资格、有条件与前述各门专史一样 ,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二级学科。其理由如下 :任何一门专史的生成和发展 ,其基本前提都是要有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改革史具备这一条件 ,因为社会改革历史的客观存在为改革史学科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改革史是研究社会改革的历史 ,它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的改革人物、频繁的改革运动、丰富的改革内涵 ,这三大要素构建成丰富的改革历史文化资源。改革史是历史学中时代感、现实感最强的应用型学科。它至少…  相似文献   

16.
改革及改革家的困境是什么?改革的成败在历史时空中有无周期性的轨迹?这是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外历史上,也确有不少著名的先例可供参考。梭伦与商鞅:困境相似结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现实     
<正>编者按: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需要现实的支撑,现实不能脱离历史。人们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为了推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我们邀请了六位教授就此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载沣摄政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主要借鉴德国经验推行军事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因财政匮乏、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亲贵能力有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载沣的军事改革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化为泡影。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载沣的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和科教兴国的迫切要求。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体现的场所是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改革与创新谈一点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实意义从实质上讲,课堂教学改革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部分。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体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为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发展过程都会反映时代的要求。而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更合理地处理二者在教学矛盾中的地…  相似文献   

20.
陈亮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在当时国势极度疲敝,理学高度繁荣的现状下,他主张实施各项制度之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恢复中原之业。本文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陈亮生平中体现出的改革思想加以集中论述,清晰地勾勒出陈亮改革思想的体系构架。进而对与改革思想密切相关的文化渊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对改革思想的产生作出合乎历史现实的阐释,明确提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陈亮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文化氛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发展脉络等是陈亮改革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