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撮衬姐”(彝语:意为“变人戏”),流传于威宁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那里是个彝、苗、汉等民族杂居的地方。解放前有三姓(文、傅、周)二十余户;现在有九姓((文、傅、李、杨、周、陈、王、黄、谭)五十多户。裸戛村地处偏僻,丛山密林,古木参天,只产荞麦、土豆等低产作物,村民生活清苦,尤其是海拔2800多公尺的芦虹山区,冷冻期长,那里的彝族人民过着更加贫穷的日子,生了病无处求医,只有打灯火、滚鸡蛋、祭神山神树来保佑平安。解放前,板底大院及二区的结里、三区的木城,四区的曹家沟等地的彝族山寨,每逢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晚上,都要举行“撮衬姐”的活动。这种活动,以裸戛村文家祖传为主,有时连续几年举行,但也不是年年都举行,遇着天灾人祸或年景不佳,则相隔几年举行一次。这种活动,以迷信色彩的“扫火星”为名(彝族称为“米罗吉秋”),采用文艺形式  相似文献   

2.
小重山 《风景名胜》2016,(10):138-143
我曾两度造访贵州,游览过黔东南和黔西南,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柔媚绮丽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非常幸运,在这个马鞭草盛放的季节,我有机会第三次来到贵州,走进威宁,领略这个黔西北小城多元的文化和壮美的山水. 每年农历6月24日,彝族“火把节”,贵州威宁也不例外.7月27日,我们一行几人走进威宁,适逢威宁县板底乡彝族民间祭师布摩念经祭祀山神活动,观看了倮戛院子的戏剧古彝戏“撮泰吉”,但傍晚时分突降暴雨,“火把节”泡汤.次日来到威宁小海镇朱嘎村朱嘎迪,现场观看了支格阿鲁诞生地标识碑落成仪式,然后回到威宁县城,游览中国三大高原淡水湖之一的草海……  相似文献   

3.
彝族撮泰吉是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特色十分鲜明。本文首先对贵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彝族撮泰吉文化艺术的内涵,提出开发彝族撮泰吉文化艺术符号旅游纪念品,并对其开发的价值和开发策略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促进贵州文旅融合大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与再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达远古信息的《撮泰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的地域文化中,傩戏是很引人注日的,不仅学者对它感兴趣,旅游者也对它兴趣盎然。在“傩”的家族中,彝族傩戏《撮泰吉》(意为“变人戏”)是一个很独特的成员。  相似文献   

5.
在山青水秀的异龙湖南边,有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彝族村子,名叫白尼村。在离白尼村不远的十字路口,有一座古坟,人们管它叫“媳妇坟”,石屏坝子的彝家,都知道这位孝媳妇的动人故事。不知多少年前,白尼村有位六十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21,(1):后插1-后插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雄鹰村村民李贵英怎么也想不到,短短几年光景,通组路全部硬化,住了半辈子的平房焕然一新,"里外粉刷干净,敞亮多了.政府还给家里添置了鞋柜、碗柜,想得蛮周到.这多亏袁书记哩!" 李贵英眼中的好书记,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机要科科长、雄鹰村第一书记袁博.从医疗系统到田间地头,袁博始终不忘"人民...  相似文献   

7.
普显宏 《丝绸之路》2011,(13):45-47
在哀牢山深处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乡峨足村,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彝族原生态祭祀舞蹈—一小豹子笙。“笙”在双柏罗婺彝族说来就是“舞”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一从前,东川罗音山下有个彝族青年,名叫法戛,生得膀壮腰圆,力大无比,老水牛滚了崖子,他可以一支手举着牛,一支手扒着岩石爬上崖头。他还是个打猎的好手,岩羊、麂子、老熊、豹子见他上山,就胆战心惊。可是,法戛家没有一寸土地,世世代代给土司当娃子,日子过得很苦。妹妹竹玉长到十六岁,还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一条花裙子;妈妈苦了五十年,还没有苦得一块新包头帕子。法戛难过地问妈妈:“妈呀,苦荞虽苦,做成粑粑还是香的;咋个我们生下来,就要苦一辈子呢?”妈说:“法戛,好田好地是官家土司的,大牛大马是土司官家的。我们的汗水,流进土司的地里去了;我们的好日子,着大牛大马踩进粪塘去了。”  相似文献   

9.
卓尼恰盖、斜藏地区的“斡阁玛戛”,意即送新娘。颇有意味,折射出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笔者不揣简陋试析之。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斡阁玛戛”的形式及内容 “斡阁玛戛”意即送新娘。“斡阁玛”系藏语“新媳妇、新娘”之意,“戛”系藏语“送”之意,“斡阁玛戛”是一  相似文献   

10.
毕摩在彝族人们的心中是德高望重的,生活中彝族人们往往离不开毕摩为他们排忧解难,本文所记述的是彝族地区经常做的活动毕模摩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 92年度国家资助的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易谋远著《彝族史要》学术专著 ,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 ,已于 2 0 0 0年 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 ,共 86 2页 ,6 82千字。该书结构 ,包括“内容简介”、“弁言”、“目次”、十三章。上册 6章、下册 7章 :第一章《彝族地理》;第二章《云贵川西高原的石器时代文化与传说中的彝族原始社会》;第三章《彝族的起源》;第四章《彝族文化时代的起源》;第五章《武洛撮 (疑即蚕丛 )时代大分支中的武系彝族先民》;第六章《笃慕 …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具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尽相同的祭扫文化。原生的撮特儿即属彝族祭把文化,而流传在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滩愿,实属汉族祭扫,来自中原汉族地区。但近却常见称滩是少数民族祭扫文化,诸如:苗滩、土家滩、甚至将撮持几也说成是彝滩。笔者不以为然。《庄子·至乐》所载“名止于实,义设于适”告诉我们:“事物的名称必须受制于事物的内容,事物义理的解释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现实,即名称和义理必须是客观事物准确无误的反映。根此,拙文试通过剖析原生的彝族撮特几和援生在其它少数民族地区还滩愿之间的种种不同,以论正提特见并非汉滩的族…  相似文献   

13.
<正>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奴隶制社会的专题博物馆。 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有阶级的社会,迄至1956年民主改革前,拥有人口90多万(当时人口统计,现为140万)的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地区,还比较完整的保存着奴隶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块活化石。为了使现在的人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它,在国家民委、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等部门支持下,於1985年8月4日,建立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它座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东南面十二里,依山畔水、风景秀丽、素有“川南胜景”之称的泸山,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余件,设有八个展厅,陈列展出文物419件,资料、图片(?)件。这些文物和文字  相似文献   

14.
廖玲 《敦煌学辑刊》2012,(1):113-120
中国西南的羌族与彝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密切的文化联系,两个民族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都是古羌人后裔,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宗教都以信仰鬼神、崇拜祖先、注重仪式、巫祭杂糅等为基本内容,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羌族“释比”和彝族“毕摩”都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处理人们信仰事务的宗教神职人员,他们对各自社会起一定的影响作用,渗透于本民族生产、生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其极高的地位.因而,二者有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同时,各自也有其特点.此文试从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宗教活动与传承惯制及经书等诸多方面,对“释比”与“毕摩”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对民族宗教学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5.
王洪伟 《旅游》2006,(4):56-59
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所辖的神秘莫测的红河大峡谷的峭崖顶上,屹立着一座现在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彝族土司衙门。从百年前修建到现在,它便以“荣锡五马千秋,威震三江八里”的气魄立于中国的三大彝族土司之一。现在,它不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为了研究彝族土司制度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资料,人们还可从中解读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6.
彝乡明珠     
迤沙拉,彝语意为“水落下去的地方”。迤沙拉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彝族自然村,是四川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该村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居住史,彝族人口约占总人口96%。据明《滇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一批受命军屯的军人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阴县等处陆续来到此地,  相似文献   

17.
格言谚语,彝族叫“尔比尔吉”,简称“尔比”。它以极其精炼、深刻、生动的艺术语句,概括了彝族群众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它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同时又是高度提炼了的艺术精品。因此,彝族人民高度重视“尔比”,有句谚语说:“前人不说尔比,后辈没有话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变革必然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每一个成员,不管他意识到或不意识到,其实都成了文化变革的参与者.近些年,关于文化的研究几乎成了学术理论界的热点,新的文化理论,新的文化学术语不断涌现,有的如 花一现,转瞬即逝,有的却因为和中国的历史、现实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企业文化”属现代文化范畴,和文博单位的关系也不密切,但我们觉得它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它的理论和方法对管理一种社会机构的作用,仍然有利于开拓人们的视野,为此,1988年,我们编辑部发起组织了“企业文化”讲习活动.活动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本专栏发表的就是这次活动中收到的部分论文.发表这批材料,一方面是尊重专家学者的劳动,反映他们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表明,《东南文化》固然是一份主要刊载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刊物,但编者并没有忘记现实,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一部分博物馆人士近些年提出“博物馆文化”的研究课题,我们想:“企业文化”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彝族的重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的民族,它具有万物从“根”理的观念,彝族是在不断总结和吸取前人经验教训们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彝族的重史传统首先表现在史官地位崇高,并一直保持着一支庞大的史学工作者队伍。早在彝族远古的哎哺时代就出现了女史家。据《西南彝志》载:“哎哺传卜代,到则咪阿莫,……男整理书文,巧男打铜;女整理历史,经反复整理,天地史完善”I。《彝辞源流》又载:“警叹传十代,到则对两阿莫,……贤父收集华丽知识,良母论述美好的历史,秩序报完善”“。这些女史家也是早期的布摩,因为布摩作为彝族社会…  相似文献   

20.
彝族的婚俗,既有共同性,又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们婚俗中神秘的一面,就表现在地域色彩上。彝族的青年男女,一般是在火把节、赶山节等彝族传统节日相互认识,然后通过串寨、对歌等活动相互交往,发展爱情。彝族姑娘和小伙,从相互了解到谈情说爱,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待双方情投意合时,就会先“私定终身”,然后才请媒人,正式定亲。彝族婚俗中,有不少神秘的因素,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是“杂空”,二是“跳菜”。“杂空”是流行于凉山一带彝族中的婚俗。“杂空”是彝语,译成汉语就是绝食。婚期来临时,新娘就开始“杂空”。在“杂空”期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