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晁天义 《史学集刊》2021,(2):93-105
中国古代的亲属称谓不仅标识特定的血缘与姻亲关系,同时以多种途径泛化并用于政治及社会领域。泛化的亲属称谓加强了非亲属成员或组织之间的联系,同时在非亲属成员或组织之间构建了等差有序的责权规范和行为准则。泛化的亲属称谓,旨在凭借血缘组织的力量强化政治控制和社会交往,体现了古人以“循名责实”的方式推进政治、社会关系“血缘化”的尝试和结果。在不同文明或民族中,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程度和面貌不尽相同,这与血缘组织在该文明或民族在国家产生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与血缘组织在国家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高低相关。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独特方式所导致的文明“早熟”,决定了亲属称谓泛化现象在国家时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刁统菊 《民俗研究》2006,90(4):195-213
一、前言在缔结一个婚姻时,相互交换礼物(不管何种形式)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和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实践。在人类学那里,男方向女方的赠与包括聘礼(bride wealth)、聘金(bride price1)、“新娘服务”(bride service2),指的是新郎或其亲属送给新娘本人或其亲属的礼品,包括钱财、物品,也包括以劳动形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女子出嫁时亲属赠送的各种物品或货币称为嫁妆(dowry),有时候也包括新娘或其亲属提供给新郎亲属的“新郎服务”(bridegroom service)。关于为什么联姻的两个集团之间要互相赠送礼物的问题,学界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3.
所谓“五缘”,就是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是中国人一种群体结合方式。“五缘”文化的核心是亲缘,其他各缘只不过是亲缘的关系网络的转化和运用,导致亲缘向其他各缘转化的理论基础则是孔子“仁”学的“泛血缘化”特征。《论语.颜渊》中有关司马牛问仁而与孔子和子夏的三段对话,是儒家“仁”学理论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转化的一个经典性例证。随着孔子和子夏通过对“仁”一步一步地深入阐释,逐步化解了司马牛关于“人皆有兄弟,我独无”的忧惧心结,全面完成了“仁”学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即“泛血缘”的转化,从而使中国人的群体交往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从文明起源的方式来追寻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发现中国文化重血亲人伦的伦理型特点。由于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都用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和调节,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即人伦之理,论及人们之间长幼、代系、辈分的有序关系,《说文解字》云:“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日道也。”从语音语义上说,“理”也是由“玉”和“里”构成,  相似文献   

5.
血缘家庭是否存在,一直“是引起大量的理论来加以说明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列宁语),至今尚无定论。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家庭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又重新活跃起来。为了说明这个原始社会史上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本刊曾于1981年和1982年发表两篇文章。此文根据马来式亲属制的辈级及其称谓和我国少数民族志的有关材料,对血缘婚制的存在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考察明清时期“宗族”的历史 ,应该超越“血缘群体”或“亲属组织”的角度。华南地区宗族发展是明代以后国家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宗族的发展实践 ,是宋明理学家利用文字的表达 ,改变国家礼仪 ,在地方上推行教化 ,建立起正统性的国家秩序的过程和结果。文章概括讨论了宗族意识形态通过何种渠道向地方社会扩张和渗透 ,宗族礼仪如何在地方社会推广 ,把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雷广臻 《丝绸之路》2021,(1):100-103
在旧石器时代与国家文明产生之间有一个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起源问题,说到底是社会维系系统、社会组织化程度和形式的问题.本文重点是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维系系统(社会组织系统).本文认为,在新石器时代,血缘(婚姻)关系是一种维系社会的重要力量.血缘(婚姻)和基于血缘(婚姻)关系的会盟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社会维系系统.明...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农村汉族社会,女性在其生长的血缘亲属体系中被看作“外人”,其最突出的显示语境是春节期间的祖先祭典活动,“外人”禁忌使这种身份被极端强化。绝大多数妇女通过婚姻完成从自己血缘家族到夫家家族的身份转换,并据此确立在亲属体系中的地位。血缘家族体系中的“外人”身份使得女性的家族身份因失去先赋性而带有被动色彩,影响其家庭、家族乃至社会地位的确立。榆钱村的调查可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个案。  相似文献   

9.
肖霞 《民俗研究》2002,2(2):158-165
信仰往往与特定的仪式联系在一起,而“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扶风强家村窖藏铜器群属于西周虢季氏家族,然而同窖所出的恒簋盖铭中的恒一直以来都被排除在该家族世系之外。恒簋盖铭所见器主恒的册命辞与殷簋铭文“更乃祖、考、友”有相似之处,殷簋铭文或可为破解恒簋盖铭提供重要线索。将二铭比观,可以发现恒可能是作为家族宗子之“友”参与到世族职官赓继中,而“友”正是西周贵族社会中血缘亲属关系的重要构成,其与贵族家主或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这样不仅能更合理地解读恒簋盖铭“更■、克司直鄙”的含义,而且能为恒簋盖何以出现在虢季氏窖藏中提供合理证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血缘解纽─—主要以台湾社会为例管东贵社会组织是指社会分子利害与共之有系统的凝聚。在中国,以姓为标帜的亲属组织,是最古老、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社会组织。而亲属组织是以血缘为凝聚力,所以它也可以称为血缘组织;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国的...  相似文献   

12.
“你是人还是东西”之回答悖论的语言学与逻辑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西”的来历与悖论的源由“东”与“西”是两个方位名词,由它们组合而成的“东西”是一个合成词。《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认为“东西”有两层含义:1、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2、特指人或动物,多含有厌恶或喜欢的感情,如老东西,笨东西,这小东西真可爱。所以“东西”包含两种歧义。至于为什么这两类事物称为“东西”而不是“南北”,一种比较可信的解释源于阴阳五行理论。据杨培华(2004)记载,宋代的朱熹有一次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正巧碰到盛温和提着篮子要上街去买东西,于是朱熹问他:“难道不买南北?”盛温和答道:“东方属木,…  相似文献   

13.
一直到十多年前,在摩梭人的观念里,还没有“市场”这样的词汇,顶多只有一些民间的借贷、给予或施舍。涉及骡马是要买卖的,但多数是以马换骡,物物交换。在那块土地上,一直沿袭着一种母系制度,家中只有以母系血缘构成的亲属关系,即外婆、舅舅、母亲、姨母以及姨母的兄弟姐妹,而没有外公、爷爷、奶奶、叔叔之类。男女之间并不结  相似文献   

14.
于薇 《史学月刊》2022,(7):38-52+75
通过对《逸周书》中《王会》《明堂》两篇文献详考、绘图可见,其所述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政治等级除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外,在仪式空间、诸侯站班等细节中,还存在一种“三等”结构。所谓“三等”,即举行仪式的空间呈上、中、下“三层”或内、中、外“三重”;在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三等”结构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周代国家政治规则中诸侯权力结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其中血缘性因素对封国政治的影响十分突出。朝觐礼中“五爵三等”形态背后的权力结构由周初血亲原则主导下的诸侯分封引发,也显示了分封制对于周代血缘政治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刘书江 《文史月刊》2006,(12):53-55
家庭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在初民社会,原始人类的联合是为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赢得生存的机会,这时的共同体是杂乱而不稳定的,没有所谓的亲属和家庭。经过漫长岁月自然规律的选择和人类自身的观察思考,逐渐出现了婚姻的萌芽,进而形成血缘家庭。这样,古代社会成为“一个许多家庭的集合体”,而不再是“一个个人的集合”。家族,作为古代社会的细胞出现并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一“流氓”一词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流氓原指无业游民,后来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这后一个涵义应该是白话文以后出现的,而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流氓,特指男女之间性关系上有问题的人。与流氓有关的一个词叫“耍流氓”,但“耍流氓”并不是戏弄流氓,而是流氓戏弄别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也不懂。虽然流氓特指男女关系问题的这个涵义是新的,但乱搞男女关系的行为在中国却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的古书里也记录了不少这样的故事。追溯起来,根据本人的考证,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大流氓出现在战国末期,他…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戊戌变法史研究之中,种种问题,争鸣甚多。唯独于其中“公车上书”一节,殊少异议,呈现这种局面,主要因为已有“成论”。此种“成论”,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 以为“公车上书”者,即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签名上书”,或至少由康氏领导此大联署、大上书。 (二) 因而认为“公车上书”运动,“是由维新派领导发动的”,而“维新派”即康(有为)党也。 (三) 因而认为康氏《上清帝第二书》即为该运动之纲领文献;而该《书》“着  相似文献   

18.
赵婧 《黑龙江史志》2013,(15):158+160
亲属制度作为人类学学科史上的论争之一,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传统,主张任何人类社会都存在一条支配性进化线索的单线进化论者通过对亲属制度的研究来寻找证据,以此追寻过去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变迁的痕迹。由此开始了人类学对于亲属制度的讨论,人类学者对亲属称谓的进行了基于不同标准和认知的分类,但各个分类体系都承认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与亲属行为之间存在联系。本文旨在根据对一个汉人农村社区的观察,分析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即个人理性 ) ,那么究竟人们为什么要去设计并创作出于自身利益不甚吻合甚至背道而驰的法律 (即“法律悖论”) ?在假定了“法律→人类选择→经济结果”之间的唇齿关系之后 ,这个问题的提法就变成了如下形式 :为什么部分民族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要去选择 ,或干脆默认长期停滞或趋向衰败的法律 ?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1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及积累效应魏特夫曾推出一种说明 :农业灌溉的需要引起了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要求有管理集团 ,当管理集团最后从授权于他们的法律安排或结构中获得特权并要…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在初民社会,原始人类的联合是为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赢得生存的机会,这时的共同体是杂乱而不稳定的,没有所谓的亲属和家庭。经过漫长岁月自然规律的选择和人类自身的观察思考,逐渐出现了婚姻的萌芽,进而形成血缘家庭。这样,古代社会成为“一个许多家庭的集合体”,而不再是“一个个人的集合”。家族,作为古代社会的细胞出现并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主要角色。一、家族法的起源和演变梅因认为:“在人类初生时代,不可能想象会有任何种类的立法机关,甚至一个明确的立法者。法律还没有达到习惯的程度,它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