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979年到1998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20年里,伊朗与沙特关系总的特点是从紧张敌对走向缓和合作,呈明显的“U”字型结构。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霍梅尼时期、“黑暗时期”和哈梅内伊一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对沙特阿拉伯的政策经历了从意识形态主导到逐渐注重实效性,从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到更注重国家利益的演变。从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看,伊朗始终在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福泉  金鹏 《安徽史学》2021,(3):106-117
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是什叶派乌里玛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深度参与的一场政治革命.20世纪初,在伊朗内外危机的作用下,什叶派乌里玛、巴扎商人和现代知识分子结成盟友,为立宪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必要条件.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的三位大阿亚图拉积极支持立宪革命,强力干预了伊朗政治发展的进程.以努里为代表的乌里玛则经历了从起初勉强支持到随后坚决反对的转变,成为反立宪派的中坚力量.1911年俄国入侵伊朗后立宪革命的失败,促使乌里玛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更加紧迫的反侵略任务.立宪革命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预演,蕴含着伊朗政教关系剧烈变动的基本趋势,对于解析20世纪以来伊朗的政治史和宗教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在外交上积极推行极端的反美反以政策,并执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路线。随着两伊战争的爆发,伊朗在外交上作出了一定的妥协,面对以色列的倾情援助,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较霍梅尼初期有所改善,两国由激烈对抗转向了心照不宣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只是临时的、短暂的,其两国关系依然以敌对为主。本文主要讨论这一时期两国的合作关系(主要是指武器合作),即伊以秘密合作关系的形成、形成因素以及给双方及两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伊朗神权共和体制的确立,巴列维王朝在伊朗的统治被永久的终结,其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白色革命"似乎也作为一种不成功的探索模式而被历史封印了。但是,笔者认为,巴列维伊朗的"白色革命"还是成就斐然的,尽管土地改革是核心内容,但它还是所涉及了政治、医疗、卫生、教育等诸多的领域,从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传统伊朗向现代化的转型。然而,由于国王自身的好大喜功及其改革的主观目的满足是维护王权专制统治和地区争霸的需要,也未能很好的协调与传统文化尤其是伊斯兰宗教界的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白色革命"还是以失败告终。深刻反思和借鉴这种昔日的现代化模式,如何选择一条真正适合当代伊朗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仍然是当今伊朗决策者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怀疑,扎达是伊朗军队在叙利亚的最高长官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一名高级官员在叙利亚被杀!这是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最近发出的一条爆炸性新闻。据悉,这名高级官员名叫穆罕默德·贾迈利·扎达(以下简称扎达),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克尔曼省司令。虽然扎达只是伊朗革命卫队省一级的司令,却是领导伊朗革命卫队在叙利亚行动的最高长官。他的毙命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伊朗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革命摧毁了伊朗乡村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进而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白色革命后伊朗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 ,导致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抗争。伊斯兰革命作为多元结构的民主运动和宗教形式的政治革命 ,否定了伊朗传统的君主制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胜利 ,标志着伊朗现代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自上而下的经济运动与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两者之间的结合 ,是伊朗现代化模式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范娇 《沧桑》2014,(1):102-104
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在外交上积极推行极端的反美反以政策,并执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路线。随着两伊战争的爆发,伊朗在外交上作出了一定的妥协,面对以色列的倾情援助,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较霍梅尼初期有所改善,两国由激烈对抗转向了心照不宣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只是临时的、短暂的,其两国关系依然以敌对为主。本文主要讨论这一时期两国的合作关系(主要是指武器合作),即伊以秘密合作关系的形成、形成因素以及给双方及两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伊朗在1935年前被西方称为“波斯”。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9世纪,伊朗的地理区域南抵幼发拉底河,北靠高加索山脉,东北直达阿姆河,西南靠近印度河流域。进入20世纪,伊朗包括恺加王朝、巴列维王朝和伊斯兰共和国三个时期,可见,伊朗既指现实中的伊朗,也指历史上的伊朗。因此伊朗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既包括历史上的关系也包括现实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08,(21):12-13
广角镜7月9日,伊朗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当天成功试射一枚改进型"流星-3"型中程弹道导弹,导弹射程可覆盖以色列全境及美国设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此外,革命卫队还试射多枚射程不等的导弹  相似文献   

10.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侯赛因·萨拉米少将不说软话,在美国进行权力交接的敏感时刻,尤其如此。2021年1月1日,在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被杀一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萨拉米高调表示要为死者复仇。  相似文献   

11.
论伊朗现代伊斯兰政治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伊斯兰革命后 ,以霍梅尼为首的激进派教士集团在伊朗建立了奇特的伊斯兰神权共和制 ,它迥异于现代的东西方政治制度。伊朗现代伊斯兰政治模式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既带有鲜明的传统主义特征 ,又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 ,它将似乎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政治价值取向———传统主义与现代主义———奇异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政治实践中 ,两者固有的矛盾不断发展 ,使得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步履蹒跚的伊朗再次处于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2.
外刊摘要     
《环球人物》2013,(24):10
9/10月号封面文章美国的伊斯兰恐惧症哈梅内伊是伊朗的最高精神领袖。自1989年担任这一职务以来,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的观点决定了伊朗政策。哈梅内伊年轻时目睹了西方和第三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伊朗革命后,他在处理与美国关系时认为,美国政府有一种天生的伊斯兰恐惧症,而且决心推翻伊斯兰共和国。时至今日,他仍然认  相似文献   

13.
1906-1911年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它在伊朗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乌莱玛阶层在革命初期的引领作用,推动着立宪革命的不断前进,为伊朗带来了宪法、议会和三权分立等现代政治理念。随着民主党派逐步掌握领导权,立宪革命开始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这与乌莱玛预想的目标并不一致,乌莱玛阶层内部出现分歧,革命联盟的力量被削弱。在民主党派与乌莱玛阶层的斗争中,保守的乌莱玛要求在宪法补充法中加入宗教裁决的条款,使得伊朗在20世纪初期再次确立了伊斯兰教什叶派在国家政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从而在伊朗未来政治的演变中,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成为其历史演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霍梅尼开始缔造新的神权政治。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他始终不渝地推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一基本国策(以下简称“两不要”政策)。根据这一政策,对内,他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新型神权政治;对外,他又积极输出伊斯兰革命,试图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其奋斗目标。“两不要”政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第一,从意识形态看,  相似文献   

15.
哈梅内伊的号召力、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武器”,都为他抗衡美国提供了条件从23岁起,哈梅内伊就追随他的精神导师、伊斯兰革命领导人霍梅尼,旗帜鲜明地同世俗君主政权作斗争。在长期的斗争中,哈梅内伊深得霍梅尼的信任。1979年1月,哈梅内伊被霍梅尼派往德黑兰,参与发动伊斯兰革命。1月16日,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革  相似文献   

16.
正他被称为伊朗三号人物,创立特种部队"圣城旅"..12月初,伊朗战机对伊拉克境内的极端分子发动空袭,表明伊朗开始公开在境外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而此前,虽然伊朗明确表达过对"伊斯兰国"的态度,但在具体行动时往往通过"代理人"的形式秘密进行。伊朗这一战略转变,是由一个关键人物促成的,他就是伊朗特种部队"圣城旅"的缔造者、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军事顾问和政策顾问——卡西姆·苏莱曼尼。  相似文献   

17.
1974年,17岁的西丽·娜沙特来到了洛杉矶学习艺术。5年后,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她与家乡失去了联系。等到她再一次踏上故土已是1990年。那一次的返乡之旅对她触动非常大,儿时记忆里的伊朗虽然由国王统治,但却是个开放多元的世俗社会,人们有选择宗教的自由,而眼前的这片土地已由神权政体替代,人们被迫遵循严苛的伊斯兰教法,  相似文献   

18.
论伊朗巴列维王朝的覆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难解之谜1 978年元旦 ,正在德黑兰访问的美国总统卡特称赞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动荡的中东地区创建了一个“稳定之岛”①。可卡特刚离开伊朗 ,这个“稳定之岛”立即陷入伊斯兰革命的狂潮之中。翌年二三月间 ,不但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王冠落地 ,而且巴列维王朝也寿终正寝 ,在伊朗延续了 2 50 0多年的君主制的历史随之终结。伊朗伊斯兰革命震惊世界 ,部分原因在于仅用口号和传单武装起来的反对派竟然在短期内推翻了拥有强大国家机器和颇多国内外有利条件的统治者 ,埋葬了巴列维王朝。在国王手中 ,有 4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 …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伊朗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妇女的就业状况做了分析,对导致伊朗妇女就业比例下降的经济、政治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何志龙 《世界历史》2007,(4):92-100
本文认为,巴列维时期伊朗与以色列结成“外围联盟”,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和激进阿拉伯国家的挑战。伊朗伊斯兰教革命后,尽管霍梅尼从意识形态出发强烈反对以色列,但因各自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两伊战争期间伊以仍然保持着秘密武器交易。随着冷战后苏联的解体和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被削弱,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伊以为争夺在中东地缘政治中的优势地位展开了激烈竞争甚至对抗,伊朗以反对中东和平进程和支持阿拉伯激进组织来对付以色列;而以色列则竭力把伊朗排除在中东和平进程之外,大力渲染伊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伊核计划对中东稳定及世界和平的威胁,以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关注、制裁,甚至军事打击,保持以色列在中东的强国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