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隆重纪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面对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党中央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贯彻执行抓纲治国措施的一派大好形势,更激起内心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2.
姚远 《文史月刊》2006,(12):14-20
临危受命,卓有成效地领导开展拨乱反正安徽历史上是一个多灾的农业省份,又是一个长期受极左路线严重破坏的重灾区。粉碎“四人帮”以后,举国上下欢欣鼓舞,纷纷揭批“四人帮”的丑恶罪行,清查和“四人帮”篡党夺权有牵连的人与事,力求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与此截然相  相似文献   

3.
二十二、带着徒弟“闯江湖” 1975年下半年,事情说着就多了起来:筹备全国调演、参加调演、回来后参加全省示范巡演,接着是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联的人和事,一晃就到了 1977年夏天。当“生产”稍微上了一点正  相似文献   

4.
在华主席关怀下韶山灌区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国锋同志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衷心爱戴。在举国上下欢庆我们党又有了自己的英明领袖华主席,欢庆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大喜日子里,我们曾经战斗在韶山灌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回忆起当年华国锋同志风尘仆  相似文献   

5.
1976年4月5日的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全国亿万人民沉痛悼念周恩来同志,愤怒声讨“四人帮”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为我们党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这就是“四五”运动的性质及其伟大意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立下了丰功伟绩,世代人民将永远缅怀。但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为林彪、“四人帮”一伙推行极左路线篡党夺权提供了机会:他们实行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阴谋政变,企图从根本上毁灭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颠复人民民主专政,摧毁共产党的领导,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中国重新投入血腥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2002,(5)
今年6月2日,是苏振华同志诞辰90周年。作为当时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在粉碎“四人帮”后随他一起去了上海。对那段战斗的岁月,时间越长,越难以忘怀。现在追忆于后,以纪念这位受人尊敬的老首长。政治局会上临危受命在粉碎“四人帮”时,中央就考虑到上海是“四人帮”的老窝。王、张、江、姚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好上海问题,无疑是粉碎“四人帮”极  相似文献   

7.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恢复了毛主席、周总理倡导的民主协商传统。1977年12月,全国政协四届七次(扩大)会议上,叶剑英在讲话中,代表中共中央要求各民主党派把工作活跃起来,积极参加政治活动,鼓励成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封申诉信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在“十年动乱”中,有一桩震动全国的大冤案, 就是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问题”。这个冤案涉及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甚至牵连到一些革命先烈。本来这是一桩中央早有定论的案子,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打击老干部,又把这桩案子翻腾出来,使一批老干部受到残酷斗争和打击, 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原西藏军区副政委(少将军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王其梅同志就是其中之一。粉碎“四人帮”以后,王其梅的妻子王先梅(在轻工业部工作)向中央写了一封申诉信,信中称:她被下放干校劳动,十年没有分配工作,孩子不能  相似文献   

9.
汤蒂因——颇有名气的“金笔汤”:亲历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毛主席曾当面向她调查“公私合营”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目睹了“文化大革命”的种种怪象及粉碎“四人帮”的大快人心事……从旧中国的“金笔大王”到改革开放后的全国政协委员,汤蒂因对其间的风风雨雨感慨良多,且听作者徐徐道来。  相似文献   

10.
吴继金 《文史月刊》2009,(11):20-22
哈琼文于1959年创作的《毛主席万岁》宣传画,是一幅在“文革”前具有广泛影响的美术作品。当时不仅家家户户张贴,而且还送到国外参展,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然而,这幅受到广泛好评的宣传画,在“文革”中却遭到了“莫须有”的政治批判,哈琼文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直到粉碎“四人帮”后,这幅宣传画才重新受到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1.
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两年,党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做了几件大事,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准备。这两年基本走向是前进的,不能只说是两年徘徊。但在前进的过程中,围绕"两个凡是"、邓小平复出和天安门事件的平反等发生了曲折和斗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两年作出的论断"在徘徊中前进"是确切的。如实肯定这两年,既符合历史事实,也符合决议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仅批判“四人帮”极“左”思潮,还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以本来面目,还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研究国史,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国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和国史研究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3.
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党内长期的地位和威望,是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成为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历史条件;二、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历史关头所起的重要作用,是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成为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现实基础;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冲破原定议程.扭转会议方向,为中央人事调整开辟了道路;四、邓小平、李先念等人的一再提议,以及中央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的强烈呼吁,直接推动了陈云在中共中央领导职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 ,即坚决主张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但由于再次被打倒 ,他的这些思想和措施没有来得及贯彻落实。粉碎“四人帮”后 ,经济学界展开了有关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的大讨论 ,邓小平始终关注并坚持这一讨论 ,并提出了许多独具胆识的论述 ,其主要思想是肯定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反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反对按政治态度分配 ,主张搞物质鼓励 ,提出恢复奖金、稿费制度。邓小平提出的按劳分配思想 ,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 ,是对我党以往“左”的政治经济理论和观念的纠正 ,是对劳动群众的物质利益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1975年的军队整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5年,邓小平在形势非常复杂和严峻的情况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畏的气概和非凡的胆略,领导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以消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军队建设的影响和破坏,纠正军队建设的航向。在整顿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建军原则。整顿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军队形势明显好转,对粉碎“四人帮”、保证军队和全国局势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范文澜与毛泽东:学术的关联和风格的共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文澜与毛泽东有长达 3 0年的深厚的友谊 ,这对范文澜的学术道路的影响是巨大的。范文澜以研治中国历史作为毕生的学术取向 ,特别是把近代史研究作为治学之一个重点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治史指导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一贯自觉地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 ,积极地倡导和模范地实行百家争鸣等项治学旨趣和特色 ,都是由于受到毛泽东的巨大影响。毛泽东对范文澜的史学研究一贯予以关注 ,并多次给予充分的肯定。范文澜的史著在观点、认识上与毛泽东息息相通 ,他的历史主义的态度 ,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指点江山评论千古 ,有许多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受到毛泽东的赞赏 ,因而他们成为学术上的知音。范文澜与毛泽东各自在学术领域和政治领域 ,代表了 2 0世纪中国的时代精神 ,又同样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的特色 ,因而彼此在精神上保持着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敏 《史学月刊》2003,5(2):68-72
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已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并积极地探索具体的实现道路与模式。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与演变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富裕观和价值取向。一方面他以生产关系的升级来努力寻求现实中的平等发展与同等富裕,另一方面他又把经济的富裕与革命精神、道德建设对立起来,从而陷入取舍两难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8.
周达文是贵州镇远出生的中共早期重要人物。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工作,受到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器重,《斯大林全集》中的《给丘贡诺夫的信》就是写给他的。由于他的后半生是在苏联度过,为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带来很大困难。俄罗斯新解密的档案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考察清楚他的生卒年月、他在北京的革命活动、在留苏中共党员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坚持反对王明的宗派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并因此而被陷害致死,以及后来苏联最高法院为他平反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出的毛泽东“为巩固自己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而“一边倒”,高岗问题也是影响毛泽东作出“一边倒”决定的重大因素等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边倒”是新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曾被时人称作“大儒”的方孝孺,陈法在《方孝孺论》中则指出那是人们“习而不察”所致,并针对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批评方氏是“不学无术,刚愎自用”的渺小人物,批评他身为惠帝重臣,竟然违背“君子以仁义之道光辅其君”的准则,以致国亡谚死,牵连八百余名无辜,可谓不仁、不智;《方论》还批评惠帝庸劣无能,提出“且为建文者,为夷、齐、泰伯之让,则至德光昭千古矣”的主张,颇有些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